高晓东
最近十年,上海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可圈可点。饿了么等一批现象级互联网企业在上海诞生并发展壮大。怎样理解这一现象?上海究竟有没有什么独特的互联网“基因”?对此,《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
《瞭望东方周刊》:对杭州、深圳等城市而言,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是名片。与这些城市相比,上海的互联网产业有什么特色?
李易:上海本地诞生的互联网企业,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有很大不同。不论是游戏公司盛大,还是此前的携程,最近几年的饿了么,等等,都围绕“吃喝玩乐”生活服务产生,是消费属性的互联网企业。这是上海当地互联网企业的一个重要特色。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的互联网产业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色?
李易:上海诞生一批消费类互联网企业,与上海市民历来注重生活品质有很大关系。“十里洋场”等历史因素促成了上海市民特有的追求精致的消费理念。在上海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为吃个网红小点心排着长队。这在深圳、北京等城市是很难想象的。上海人更愿意在满足个人体验的商品和服务上投入精力和金钱,这种市民消费在当地有着扎实的市场规模保证。
《瞭望东方周刊》:在发展互联网产业方面,上海哪些独特的城市禀赋是外地难以复制的?
李易: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常住人口规模、GDP全国第一的排名,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市场规模,都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此外,上海的资本充裕,资本市场层次丰满,既有本土民间VC、外资,也有政府部门资本。
李易
上海相对宽松的营商环境和明确的市场规则对于创业者特别有吸引力。
上海一家互联网餐饮服务公司的厨师(中)凭借手机接单,来到了普通市民家中(裴鑫/ 摄)
很多企业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需要借助多层次渠道获取充裕资金。上海可以满足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换一个城市恐怕很难做到。
同时,上海的市场营销链条十分成熟。品牌宣传是初创企业不可或缺的,在上海,不论是路演还是到电视台参加节目等都很便捷。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速地与上海的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建立起联系。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政府与互联网创业企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李易:上海相对宽松的营商环境和明确的市场规则對于创业者特别有吸引力。
不论是上世纪90年代在小区民居里诞生的网络游戏公司,还是最近几年的生活服务类互联网企业,上海的政府部门真的做到了“无事不扰”。
不过,一旦出现较大的问题,上海的各种管理规范又走在全国前列。比如,针对共享单车投放总量的限制、停放不规范等问题,针对网约车的严格管理等,上海都是最早着手管理的城市之一。政府部门对待互联网企业创新的态度,就是“先放一放”,让企业自由发展、充分生长;如果企业有需求,那么政府力求做到“有求必应”;如果企业出问题,这时候“再抓一抓”。在这种节奏下,一批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的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就发展了起来。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的互联网产业在全国的占比很大,为什么一段时间以来还会给人发展不足的印象?
李易:互联网连接的第一个维度,是人与信息的连接,代表性企业是百度,总部在北京;第二个维度,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就是社交网络,代表性企业是腾讯,总部在深圳;第三个维度,人与服务、商品等之间的连接,代表性企业以阿里巴巴为首,总部在杭州。从经济体量等方面测算,上海的互联网产业在全国的占比很大,但是从互联网企业发挥作用的三个主要连接来看,上海的互联网产业的确还没有超级航母。
其实,还可以更加直观地衡量一家互联网企业强不强。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这家企业一夜之间消失不见,社会受到的影响有多大。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大家有没有想过,少了携程,少了饿了么,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对初创企业吸引力较大的宽松发展环境、充裕资金和市场,最近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在上海布局,原因是什么?
李易:严格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企业不需要设立分公司,也不需要设立区域总部,这是由互联网企业的天然属性决定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上海专业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充裕,政府提供的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力度很大。这些条件影响着巨头们的战略考量,来“占领”这块有吸引力的“高地”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不过,所谓南橘北枳,城市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但不必相互羡慕。适合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活服务类互联网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企业与城市的高度契合。找到这种契合,企业与城市才能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