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张掖市甘州区兔儿坝天然植被管护站,甘肃 张掖 734000)
近年来,观赏榆树种以其独特的颜色、良好的园林绿化效果,极强的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1]。张掖市在园林绿化过程中也应用了观赏榆树种进行园林绿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张掖市气候寒冷,部分观赏榆树种的抗寒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其种植的限制因素。所以本试验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材料
供试材料取自张掖市甘州区兔儿坝天然植被管护站苗圃,于2017年1月在树体进入深度休眠期后,分别随机采集中华金叶榆、大叶榆、圆冠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和白榆6年生树体上部外围发育正常、无病虫且粗度均匀一致的1年生休眠枝。每品种剪取30根枝条组成混合样。去除枝条基部和顶端,剪成长30 cm左右的枝段,剪口封蜡后在0~4 ℃冰箱中冷藏备用。
1.2 方法
1.2.1 低温胁迫处理[1]将冷藏的枝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擦干表面水分,将各品种的供试枝条分成8组,用报纸包好,做好品种标记,以未处理的枝条为对照(CK),将其中7组分别置于-5、-10、-15、-20、-25、-30和-35 ℃的低温冰箱进行冷冻处理,以3 ℃·h-1的速度降温,达到所需温度后维持10 h,然后对各处理的枝条进行解冻,解冻速度为3 ℃·h-1[9],将低温处理好的枝条放在室温下12 h后测定电解质渗出率。
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2]
(1)组织含水量: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
(2)自由水、束缚水含量:采用阿贝折射仪测定。
(3)电解质渗出率测定方法
将低温处理后的不同品种观赏榆枝条冲洗完吸净表面水分,避开芽眼,用无菌消毒的剪刀将枝条剪成0.2 cm 左右的小段,混合均匀,称取1.000 g,放入三角瓶试管中,每个品种3个重复,加入50 mL蒸馏水,封上保鲜膜,室温放置12 h。用DOS-307型电导仪测出初电导率值S1;测定完后,将三角瓶再用保鲜膜封好放入水浴锅中沸水浴20 min,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再次测定其终电导率S2,用以代表电解质的全部渗出量。
Y(%)=S1/S2×100
式中,Y为相对电解质渗出率,S1为初电导值,S2为终电导值。
1.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取0.15 g形成层,加蒸馏水8 mL,研磨成浆后,转移至带塞试管,煮沸1 h,冷却至室温,吸取0.5 mL清液置于干净试管中,加蒸馏水1.5 mL,加入1 mL9%的苯酚,最后加入5 mL浓硫酸,室温下静置10 min,最后在485 nm下比色,不同处理温度采取同样的测试方法。
1.4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
1.5数据处理[3,4 ]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计算,用DPS软件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根据初电导值和终电导值,求出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将温度(t)和相对电解质渗出率(Y)间的关系用Logistic方程Y=k(1+/ae-bt)进行拟合,其中,k、a、b为常数,Y为低温处理下的电解质外渗率,t为处理温度。若拟合度(r)显著时,再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
2.1不同榆树品种枝条中组织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变化
注:大写字母表示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
由表1可知,中华金叶榆、大叶榆、圆冠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和白榆6个品种中的组织含水量分别为59.23%、62.63%、60.58%、62.16%、62.61%、63.83%,不同品种间的组织含水量有差异,且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间的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白榆的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比值最小,为0.715,表明其抗寒性最强;圆冠榆的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比值最大,为1.080,表明其抗寒性最差,中华金叶榆、大叶榆、长枝榆、小叶垂榆抗寒性处于中等水平,6个品种抗寒性由大到小排序为白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大叶榆>中华金叶榆>圆冠榆。
2.2低温胁迫下不同榆树品种枝条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5]
表2 不同观赏榆品种枝条中的电解质渗出率随温度变化 %
注:大写字母表示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
图1 不同观赏榆品种枝条中的电解质渗出率随温度变化
由表2可知,低温处理后的观赏榆休眠枝条,其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由图1可知,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间呈“S”形增长曲线关系,随着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各品种榆树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并不相同。当处理温度在-5~-25 ℃范围内,6个品种观赏榆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缓慢上升;当处理温度下降至-25~-35 ℃时,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明显增大。0 ℃时中华金叶榆、大叶榆、圆冠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和白榆的电导率分别为28.67%、29.29%、29.59%、28.39%、28.79%、28.14%;-35 ℃ 时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大到87.34%、86.29%、91.39%、83.63%、85.79%、77.63%。从图2也可以明显看出,普通白榆每个处理温度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嫁接的观赏榆品种。6个观赏榆品种枝条抗寒性大小依次为白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
图2 不同观赏榆品种可溶性糖吸光值随温度变化
2.3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观赏榆的低温半致死温度[6,7]
表3 不同品种观赏榆枝条的低温处理半致死温度
由表3可知,Logistic方程是一个“S”形曲线方程。根据各品种在不同低温胁迫处理后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所确定LT50见表3。LT50作为植物细胞膜伤害的半致死温度,其值越低,对细胞膜伤害程度越小,抗寒性越强;其值越高,对细胞膜伤害越大,抗寒性越弱。由表3可以看出:普通白榆的半致死温度最低,达到了-34.65 ℃,长枝榆半致死温度仅次于白榆,为-30.76 ℃,垂榆为-29.93 ℃,大叶榆为-29.87 ℃,金叶榆为-29.44 ℃,圆冠榆的值为-24.67 ℃,说明其抗寒性最小,6个观赏榆品种枝条抗寒性依次为白榆>长枝榆>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这与图2反映的结果相符,同时理论测试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如圆冠榆的致死温度为-24.67 ℃,而张掖正常年份温度在-22~-25 ℃时,圆冠榆存在较严重的枝条冻害现象,温度再低,冻害加重。
表4 不同观赏榆品种可溶性糖吸光值随温度变化 mg.g-1
注:大写字母表示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
2.4低温胁迫下不同观赏榆品种可溶性糖吸光值测定[8,9]
由表4与图2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观赏榆枝条形成层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从-20 ℃开始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从-30 ℃开始逐渐处于平稳,即变化局势呈“S”形,且普通白榆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高,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极显著,长枝榆、小叶垂榆次之,与其他树种表现极显著差异,圆冠榆的可溶性糖含量最小,与其他树种表现极显著差异。几个树种由可溶性糖含量反映的抗寒性为白榆>长枝榆>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
2.5低温胁迫下不同观赏榆品种脯氨酸含量测定与抗寒性
脯氨酸在植物的冻害研究中具用重要的指示作用,低温胁迫伴随着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抗寒性越强,其值越高,由表5脯氨酸含量变化分析结果反映出的几个观赏榆抗寒性为白榆>长枝榆>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且几个观赏榆品种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普通白榆抗寒性最强,圆冠榆抗寒性最差。
表5不同观赏榆品种脯氨酸含量随温度变化 mg·g-1
注:大写字母表示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
3.1 试验表明中华金叶榆、大叶榆、圆冠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和白榆6个品种中的组织含水量分别为59.23%、62.63%、60.58%、62.16%、62.61%、63.83%,不同品种间的组织含水量有差异,且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间的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白榆的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比值最小,为0.715,表明其抗寒性最强;圆冠榆的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比值最大,为1.080,表明其抗寒性最差,中华金叶榆、大叶榆、长枝榆、小叶垂榆抗寒性处于中等水平,由自由水/束缚水指标反映的6个品种抗寒性为白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大叶榆>中华金叶榆>圆冠榆。
3.2 低温处理后的观赏榆休眠枝条,其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间呈“S”形增长曲线关系,随着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各品种榆树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并不相同。当处理温度在-5~-25 ℃范围内,6个品种观赏榆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缓慢上升;当处理温度下降至-25~-35 ℃时,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明显增大。0 ℃时中华金叶榆、大叶榆、圆冠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和白榆的电导率分别为28.67%、29.29%、29.59%、28.39%、28.79%、28.14%;-35 ℃ 时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大到87.34%、86.29%、91.39%、83.63%、85.79%、77.63%。普通白榆每个处理温度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嫁接的观赏榆品种。由电解质渗出率反映的6个观赏榆品种枝条抗寒性为白榆>长枝榆>小叶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
3.3 普通白榆的半致死温度最低,达到了-34.65 ℃,长枝榆半致死温度仅次于白榆,为-30.76 ℃,垂榆为-29.93 ℃,大叶榆为-29.87 ℃,金叶榆为-29.44 ℃,圆冠榆为-24.67 ℃,说明其抗寒性最小,6个品种枝条抗寒性为白榆>长枝榆>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这与图2反映的结果相符,同时理论测试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
3.4 通过测试温度变化与枝条形成层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观赏榆枝条形成层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从-20 ℃开始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从-30 ℃开始逐渐处于平稳,即变化局势呈“S”形,且普通白榆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高,与其他树种相比差异极显著,长枝榆、小叶垂榆次之,与其他树种表现极显著差异,圆冠榆的可溶性糖含量最小,与其他树种表现极显著差异。几个树种由可溶性糖含量反应的抗寒性由大到小排序为白榆>长枝榆>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
3.5 脯氨酸含量随温度变化表明,几个观赏榆抗寒性为白榆>长枝榆>垂榆>大叶榆>金叶榆>圆冠榆。且几观赏榆品种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普通白榆抗寒性最强,圆冠榆抗寒性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