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群,卢良锦,刘明生,胡建春,廖冬莲
(龙岩市永定区医院,福建 龙岩 364100)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上升以及年轻化的趋势,而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尤其是发展到终末期,则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等方式来延续生命,但治疗费用昂贵且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因此对于 CKD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1]。以往资料显示: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显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肾功能多项指标[2]。近年来,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脾肾气虚湿浊内蕴型慢性肾脏病(CKD)4期4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肾衰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3]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① 年龄25~60岁,停用中药治疗3个月以上,证属脾肾气虚湿浊内蕴型的CKD 4期患者;② 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 伴有严重心、脑、肺、肝等重要器官疾病及中风偏瘫患者;②急腹症及腹部手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③ 妊娠、腹腔肿瘤、动静脉瘤、严重痔疮患者;④ 精神疾病患者;⑤ 不配合研究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9月于我院诊治的脾肾气虚湿浊内蕴型CKD 4期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2.50±17.50)岁;病程 3 月~3 a,平均(2.36±0.33) a;疾病类型:糖尿病肾病 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高血压肾病5例,肾盂肾炎4例,痛风性肾病11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 26~60岁,平均(43.00±18.00)岁;病程 3月~3 a,平均(2.38±0.35) a;疾病类型:糖尿病肾病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高血压肾病6例,肾盂肾炎5例,痛风性肾病1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纠正贫血、控制血压等常规西药治疗,并配合大黄碳酸氢钠(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口服,3~6片/次,3次/d。15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口服及中药灌肠治疗。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姜半夏15 g,黄连6 g,黄芩10 g,干姜10 g,炙甘草 6 g,大枣 10 g,新开河参 10 g(另炖兑入)。加减:痞闷纳呆且伴有恶心呕吐者加橘皮10 g,茯苓15 g,竹茹10 g;颜面四肢浮肿者加猪苓10 g,车前子10 g,泽泻10 g;乏力倦怠者加白术10 g,炙黄芪30 g,当归10 g;形寒腰膝酸软者减黄芩、黄连,加淫羊藿10 g,附子10 g;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10 g,白鲜皮10 g,蛇床子5 g;头晕目眩明显者加天麻10 g,钩藤 10 g,石决明 15 g。每日1剂,分 2次服用。15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中药灌肠方:生大黄30 g,生牡蛎50 g。浓煎取汁150 mL,确保灌肠药液温度在37~40℃。患者保持侧卧位,高位保留灌肠,保留时间2 h,而后用300~500 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灌肠10 d为1个疗程,休息5 d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4]。中药灌肠治疗前,患者需要尽量排便。
2.2 疗效观察
2.2.1 观察方法 ① 临床症状评分:主要观察恶心呕吐、颜面四肢浮肿、痞闷纳呆、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皮肤瘙痒等,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分:无症状;1分:偶有症状但不明显,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2分:症状较为常见,轻度影响日常工作生活;3分:症状严重,频繁出现,且影响工作及生活[5]。②实验室指标:检测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Cr)、血尿素(UREA)、血磷(P)等。
2.2.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5]进行评定。①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Cr增加大于30%,Cr降低大于30%。②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Cr增加大于15%而小于30%,Cr降低大于15%而小于30%。③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CCr无降低或有所增加,但小于15%,Cr无增加或稍有降低,但小于15%。④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CCr降低,Cr增加。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n,%)
3.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对照组n 42观察组倦怠乏力2.17±0.47 1.18±0.411)2.48±0.45 0.77±0.321)2)4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恶心呕吐2.46±0.49 1.32±0.381)2.48±0.49 0.78±0.311)2)颜面四肢浮肿2.22±0.68 1.36±0.391)2.20±0.68 0.95±0.461)2)痞闷纳呆1.91±0.47 0.99±0.461)1.88±0.45 0.67±0.421)2)腰膝酸软2.17±0.56 1.24±0.421)2.15±0.54 0.88±0.361)2)皮肤瘙痒1.70±0.68 1.11±0.321)1.68±0.64 0.72±0.251)2)
3.3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P /(mmol/L)1.67±0.27 1.31±0.091)1.66±0.26 1.06±0.091)2)组别对照组n 42观察组4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cr/(mL/min)25.57±5.13 29.96±7.751)25.02±5.23 33.36±2.361)2)Cr/(μmol/L)550.23±110.20 401.23±85.021)551.08±110.20 335.02±89.321)2)UREA/(mmol/L)18.20±10.02 15.22±3.261)17.32±3.56 11.92±2.701)2)
肾脏慢性、进行性的损伤导致肾脏出现萎缩,肾功能不足为不可逆的,患者大多表现为电解质失衡、贫血、内分泌失调、酸碱失衡、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等,并会逐渐累及到全身的各个系统。CKD 4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瘙痒和疲劳、水肿、贫血、血尿等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水肿”“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具有本虚标实、气机不畅、湿浊内蕴、寒热错杂等特征,脾肾气虚湿浊内蕴是常见的正虚邪实证型[7],所以治疗需要遵循化湿降浊、扶正祛邪等原则[6]。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记载的广泛应用于治疗中气虚弱,湿浊内蕴的经方,具有调中养胃,降浊止呕之功效[8]。方中半夏除痞散结、降逆止呕;黄芩、黄连清热消痞;干姜温中散邪;新开河参大补元气、补脏腑之气;大枣甘温益气;甘草调和诸药。中药灌肠治疗是通过肠道进行吸收,能够避免药物对消化系统的刺激,吸收效果更佳,因此患者耐受度大大提高。灌肠药物生大黄,具有通腑泄浊、活血化瘀等作用[9];牡蛎具有收敛、安神的功效,与大黄相辅相成,促进毒素以及尿素氮能够排泄。两种疗法合用能够有效改善恶心呕吐、颜面四肢浮肿、痞闷纳呆、倦怠乏力、皮肤瘙痒等多项症状,有效降低机体 Cr、UREA、P 水平,增加 CCr,改善肾脏功能,从而改善肾衰竭症状,共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多项肾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脾肾气虚湿浊内蕴型CKD 4期患者在临床中可行,可有效改善肾功能指标以及多项症状,充分发挥祖国医学治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