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流通学”课堂价值再构

2019-01-17 02:09何家蓉孙淑红
关键词:零售商店铺消费者

何家蓉,孙淑红

(天津理工大学 国际工商学院,天津 300384)

纵观当下林林总总的本科教学的课堂现状,“千人一面”的课堂依然占据着本科教学的主体;以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手段、以考试为目的的“问题课堂”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特别是面对本科经管类专业的70%~80%的教育学时在课堂内完成的现实,如何改变“问题课堂”,仍然是当下值得探讨的老问题。本文,围绕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形成的教学目标,解读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是课堂有效性的保障,也是赋予课堂价值的一种手段。

一、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课堂价值赋予

课堂是师生共在的场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路径才有价值,教师的存在是因学生的存在而有生命力。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参差有别,本文的学生对象是“本科生”,即年龄在18到24岁的大学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研究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这些学生思考课堂价值最有现实意义。当前,有四个领域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奠定了科学基础,即“脑科学与神经科学、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学习心理学和学习科学”。今天,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自我学习成长的能力,同时也能认识并感受到学习应有的价值。但是,“学生单纯的发现探究并不是学习的有效方式,有指导的发现才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况且,据本科经管专业70%~80%的教育学时在课堂内完成的现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就是考虑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取知识的特点,对知识认知过程的规律。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理论工具。为此,探讨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追求二者的一致性努力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手段,也是本文思考课堂价值的出发点。

本文所指的知识是教材中的知识。教材是课程知识的物化形式,是学者阐释的人类经验或一般规律,具有规范性、常识性等特点。教材知识有四种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为同种类型的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及关于自我认知的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知识范围和教材体系,选定了教材,就选定了学习的知识。知识是课堂活动的主线,连接着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活动是师生围绕主线而起的共振思考,默契与否在于教师的引领。因此,把教材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切身感悟的“是什么”知识的过程,才能记住知识、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只有获得知识才能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增加元认知知识。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课堂存在的价值所在。

认知过程是运用对教材中的知识去“做什么”的经历。课堂不仅仅是导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过程,更是让学生运用所导入的知识去“做什么”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才是获得元认知知识的过程,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真正目的。通常,认知过程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种渐次复杂的对知识的具体操作,是学生在其头脑中执行与知识有关的思维判断。为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样的知识、并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去执行“做什么”的具体操作。以“材料”为核心知道是什么知识,以运用“材料”为目标体验知识的具体操作,是推进认知过程、提升与元认知相关知识的具体体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的一条路径。知识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结合是教学目标清晰化和可操作化的指南,是确保课堂有效性,赋予课堂存在价值的可行手段。故,根据布鲁姆认知分类学(修订版)见解,教材中的四种知识类型与六种渐次复杂的认知过程相结合生成的24种课堂教学目标就诞生了。

二、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流通学”课堂目标阐释

流通学课程是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与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商学部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物流管理方向)”中的一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特点是知识的基础性、理论的普适性和应用的规范性。重点在于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流通原理”一般常识,养成“流通思维”意识,育成观“流通事件”眼力。为了更客观展示“流通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选取了《ベーシック流通と商業》(流通与商业)、《流通原理》、《1からの流通論》(流通入门)、《商品流通论》、《流通》、《国计与民生》——论中国商品流通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发展、《现代商品流通学》、《现代流通经济学教程》(第二版)、《流通产业经济学》共九本教材(日文3本、中文6本),梳理出“流通学”教学目标,教材知识、教材学习指南。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流通学”课程特点,确定了“流通学”教学目标,选出“流通学”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填写教学日历。并结合每堂课教学材料提出认知要求,说明认知过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推进认知过程有步骤升级。以每一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为基础,结合认知过程的要求,设计课堂活动。随时关注学生的回馈,从表情、举止、言说三个方面,反省活动是否与认知过程相一致、认知过程与知识习得是否相一致,即时调整对认知过程的动词表述,尽可能地与学生思维活动相匹配。

经过整理归纳,得出“流通学”知识类型与认知过程结合的教学目标要求(见表1)。根据流通学知识的类型、认知过程的要求,一般性的24种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简化为2种基本类型,即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见表2)。其中,关于学习报告撰写,要给出具体要求。1.设定题目:以知识为核心,以运用知识为认知体验,题目清晰。2.内容要求:你要写的是关于什么的知识?你应用知识做了怎样的体验?3.在知识与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例如,基于“流通知识”,解释运用“流通知识”的过程,写出你的感悟。

表1 “流通学”知识类型与认知过程结合的教学目标要求

表2 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认知过程是一个具体的行为方式,选择动作性动词表述用“知识”做事的过程比较恰当。所以,要特别注意“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新”认知过程的动作性动词甄选。因为,六种认知过程的描述的动作性动词不是唯一的,如:“理解”,其相近的词汇有剖析、清楚、通晓、体会、剖判、明确、认识、阐明、知道、判辨、剖释、懂得、贯通、分解、解析等。正因为如此,明确过程要求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基础,要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肢体表达、言语阐释、思考脉络,要围绕学懂“流通”知识,运用“流通”知识认识“流通”事件,用“流通”语言阐释“流通”现象的螺旋式升级的闭合方式,主导学生的思考行为。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导入式、启发式、问题式、提问式和点评式等,围绕“是什么”知识进行陈述,对学生的要求是:课上回答式、课上展示式、小组讨论式、课下思考式、小组作业式,学习报告式等。通过“认知过程+知识”方式,了解流通事实性知识、记住理解流通概念性知识、应用流通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实现“知识+认知过程”的飞跃,基于“流通知识”,分析比较其特点,预测其未来。

三、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流通学”课堂设计

“流通学”课堂活动以《1からの流通論》(流通入门)教材第1章“什么是流通?”为例,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是“认识流通”,认识流通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认知过程是理解。具体要求是在懂得流通产生的基础上,记住与流通相关的专业词汇,即关键词。以关键词为路径,记住流通的流程、流程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如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商品等。提示,语言作为表征社会现象的重要职能。有什么样的词汇就会有相应的社会现象课追述。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生产者作为不同人群的表述,是因为他们从事的领域不同,这就是社会分工。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分工,才使得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生产者对待流通的思考不同,他们之间关于商品的信息不对称,存在太多的隔阂需要消除,流通恰恰起到了这个作用。

活动1:以学生身边的“东西”为例,如书包、手机、书本、饮料、水杯、文具。

问题: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怎样到手的? 关于买与卖的认知

谁买? → 使用者 消费者

谁卖? → 商人 零售商

买卖的“东西”? → 商品

买卖的“行为”? → 经商

在哪里买卖? → 店铺

关键词:买、卖、商品、消费者、零售商、店铺

要点:买商品的人是消费者,卖商品的人是零售商,买卖的行为是经商,买卖的地点是店铺。买卖的出现是人类意志的活动。

活动2:商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问题:店铺的商品是从哪里来的? →批发商意境的生成

批发商的商品又是从哪里来的?→生产者意境的生成

关键词:商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要点:商品从生产者经批发者、零售者到消费者手里→流通的流程。人类意志活动的买卖,催生流通。

活动3

问题:为什么有买的人?为什么有卖的人?为什么有生产的人?

使用者与生产者分离,生产者与商业者分离→社会“分工”

概念:专门从事买、卖“商品”的人→零售商、批发商

专门制造“商品”的人→生产者

专门使用“商品”的人→消费者

关键词:分工、生产者、消费者、批发商、零售商

要点:商品的生产者、消费者、批发商、零售商的出现,造就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发展,更加大了社会之间的隔阂,故需要流通来通融的领域也越多,赋予流通的职能也越发地广泛。

通过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来生活,是今天社会之所以为商品社会的现实。

活动4

问题:不去店铺、能否购物?→虚拟店与实体店、线上与线下

线上购物为什么能实现?→网络 技术

关键词:网络、技术、虚拟店、实体店

要点:网络技术将店铺虚拟化(线上购物),实现了不去实体店也能购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流通模式。

活动5

问题:饿了?渴了?→购物需求的产生

去哪卖?→关于商品的信息,哪有?价钱?交通?线上?线下?

关键词:需求、购买、信息、获得

要点:购物既然是一种需求,那就是遇见和发现,是一种机会的获得。

如果没有流通,或流通功能欠缺,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无法满足。

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课程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没有相应的认知体验。开启学生思考之旅,讲出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学习的知识,领会学习的意义。问题导出、关键词引领、要点思考从三个方面切入课堂活动,从不同侧面确认“知识”获得的状况,认知过程的要领,教学目标的达成。认知过程与知识的结合,所有操作是基于活动与认知过程一致,认知过程与知识获得一致,知识获得与目标一致。学生会说专业的“生活”、会讲专业的“概念”、会用专业的“视点”看“生活”。

课堂活动的本质是教师对课堂学习目标的整体把控,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引领,目标明确、清楚、活动具体,让学生在用知识做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懂得探究。课堂价值在于根据学生的反映状态,适时做出相应调整,教师与学生共情、知识与认知互动、评价与目标相连,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形成闭合的学习环路,知识与认知过程形成开放的进级结构,教师与学生形成共振的交响和弦,课堂不可或缺。

猜你喜欢
零售商店铺消费者
老店铺杂事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完形填空两篇
苏轼的店铺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知识付费消费者
国产品牌,零售商这样说……
零售商都在做自有品牌化妆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零售商:我是这样开农民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