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珍,武春玲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04)
先天性食管闭锁(CEA)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畸形[1],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循环障碍、呼吸困难、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早期手术治疗修复食管通道,是目前治疗食管闭锁的主要方法。由于新生儿病理、生理结构特殊,对手术及护理的要求较高。本文将对手术治疗的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采取细节护理,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所有患儿均已经过确诊,Gross 分型均为 Ⅲ B型,已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出生1g~8d,平均(3.23±1.22)d;体重1.52~4.37kg,平均(2.65±0.55)kg。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及对照组(n=34),进行对照研究。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取细节护理,具体包括:(1)术前护理:手术前应用演示指导与及时评价方法对陪护者进行新生儿的皮肤、保暖、温度监控、开放气道等常规护理要点指导。手术前对患儿病史、伴发疾病、体格等再次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无手术禁忌症;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手术方法,解答其疑问,告知其术后注意事项,减轻其心理负担及焦虑情绪,解除患儿家长的恐惧,精神上给予支持。。及时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并指导母乳喂养方法及观察要点。为产妇早期建立母乳喂养信心,达到有效母乳喂养,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温度护理:术前调节病室环境温度(24~26℃)及湿度(40%~60%)、手术中手术室环境温度(24~26℃)及湿度(40%~60%),使用变温毯和暖风机进行局部加温;减少皮肤暴露,输入液等加温后使用;
(3)皮肤保护及管道管理:使用3M 敷贴保护使用脉氧探头夹闭的指(趾)端,防止压疮,注意保护新生儿面部、会阴部,尽量减少皮肤受损;合理摆放管道,妥善固定,确保管道通畅,防止受压、滑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4)术后早期营养:围术期进行脂肪乳、葡萄糖、复方氨基酸等肠外营养,术后早期继续肠外营养;同时,对患儿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术后第1d,试喂养2~3ml温糖水,观察1~2h,无不适症状后,连接鼻胃管,持续泵入3~5ml温糖水;术后第2d,持续泵入配方奶 + 益生菌 0.5~1 ml / h;根据患儿情况,逐渐改为重力滴注法喂养,并慢慢过渡到经口全喂养。
对比两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情况[2]。
观察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综合比较[n(%)]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威胁患儿生命的严重先天性畸形,近年来,随着诊断、麻醉、手术及护理技术的发展,新生儿食管闭锁的治愈率也显著提高。细节护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关键,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体温下降,可能引起低氧血症、低血糖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采取细节护理,采取综合保暖措施,能够使患儿体温保持在稳定状态,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同时,患儿皮肤角质层很薄,皮肤娇嫩、敏感,在进行护理时,应保持动作轻柔、缓和,减少皮肤损伤。进行管道管理,患儿胃管、尿管、气管等管道安置较多,应注意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滑脱、移位、堵塞。对患儿进行早期肠内营养,降低术后营养风险。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细节护理能够确保患儿手术安全,降低手术风险,缩短住院时间,能够满足病人及家属的护理需求。应注意的是,以往手术治疗中,由于担心患儿早期进食引发消化系统并发症,常采取长期禁食。但研究发现[3],长期禁食可能引起肠道内细菌异位,影响肠蠕动,造成肠黏膜萎缩,且患儿免疫力低下,不利于术后恢复。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刺激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提高患儿喂养耐受性,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对手术治疗的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进行细节护理能够护理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儿康复,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