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标准化与标准制修订初步思考与建议

2019-01-17 23:05杜子图温鹏飞
中国矿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宣贯技术标准科技成果

姚 震,杜子图,温鹏飞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标准是提升质量的保障和创新转化的纽带,地质调查标准化是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新时代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任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工作方向在何方,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20年历史的基础上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1 我国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为向地质调查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确保地质调查工作有据可依,提高地质调查质量和水平,自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至今20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通过持续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来大力推进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9~2018年,地调局以地质调查工作需求为导向,累计投入资金约1.6亿元,安排了300个项目涉及470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国家标准192项(90%为实验测试标准物质研制与分析测试标准方法),行业标准148项,地调局标准130项。截至2018年底,已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53项(含90分项),行业标准116项(含90分项),地调局标准87项[1]。

通过20年的努力,地调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涵盖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水工环灾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调查、钻探和地质测量、地质实验测试、地质资料与信息、地质装备、地质勘查管理规范12大工作领域,缓解了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缺乏的问题,基本满足了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需要,为规范地质调查工作内容、方法技术和工作精度提供了标准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1 系统开展地质调查标准体系研究,为科学部署标准制修订奠定基础

地调局先后于2004年、2009年和2015年三次组织对标准体系的健全完善工作,以各领域专业技术工作为对象,以地质调查需求为目标,构建以地质调查专业领域和技术工作为单元的标准体系[2]。

目前,最新的标准体系是《地质调查标准体系》(2016版)。该体系收录的标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侧重于基础性地质调查标准和公益性地质调查标准,体系中明确了拟制修订的标准定位、现行状态以及制修订建议,适用于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是地质调查标准化工作布局、编制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制修订规划与计划的主要依据。

1.2 组织制修订技术与管理标准,形成系列技术标准成果

在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能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工环调查与监测、勘查技术方法、地质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测试等专业领域,制定了系列技术标准,仅在2016~2018年,就安排部署了80项技术标准制修订,填补了海洋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调查标准子体系中的部分空白,修订了一批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勘查技术方法标准,补充了石墨、重晶石、方解石等非金属单矿种地质勘查标准,支撑了地质矿产相关工作。

1.3 开展标准的宣贯培训,推动标准的推广应用

1999年以来,地调局共举办了20余期标准领域的培训班,对部分已发布实施的地质调查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地调局标准进行了宣贯培训。分专业编制完成了十大领域技术标准汇编21册(累计收录标准232项)[3],地调局官方网站分专业公布了地质矿产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录,并提供“地调局标准”全文下载,方便标准使用者查询和使用。通过一系列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标准宣贯推广,推动了标准贯彻实施,保障了地质调查工作实施,促进了地质调查科技进步。

1.4 培养标准化人才,奠定人才基础

通过依托标准项目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形成了以地调局直属单位,如:以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物化探研究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等以及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如:以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等为核心的标准化研究团队,团队人员与组织相对稳定,专业技术能力扎实,为进一步开展标准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2 我国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龄较长的标准急需修订更新

由于技术创新与发展、理论认识的深化、调查手段的增加、调查精度的提高等原因,一批标龄较长的标准在内容、技术指标、方法应用、精度要求等方面已难以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因此,需要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对已有标准进行修订[4]。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要求,标准实施五年周期后需要进行修订。原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标准中的主体内容、方法手段、技术指标,甚至工作程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方法、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原有标准已不适用于当前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内容和精度缺少统一要求,不易规范和管理,影响工作质量。例如部分勘查技术标准,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勘查技术标准的修订,基本满足了地质调查在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等方面对勘查技术应用的需要,初步解决了标准老化问题。但是,随着勘查技术发展、仪器设备性能提高、数据处理技术进步、软件研发与应用普及等,仍有一些标准不适应当前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急需修订更新。

2.2 新标准缺口较大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海洋和区域地质调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地质信息资料服务等工作涌现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发展了新的地质工作领域,勘查技术方法也不断更新。然而,这些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还未经过较充分的试点工作验证,没有积累可借鉴的经验,没有形成统一的工作程序及相关技术指标,需要在实施地质调查项目的过程不断探索,经过试点验证后,逐步形成技术标准。

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分析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兴的矿产资源已有的测试技术标准相对较少和落后,缺少基于现代分析技术的标准的研制,例如油页岩和卤水中锂元素等仪器分析方法,砷矿石、磷矿石X荧光分析测定等方法。

2.3 标准体系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

现行《地质调查标准体系》(2016版)侧重于基础性地质调查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仅分别收录了2项归口原国家海洋局和2项原国家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管理的标准,其他均为传统地质调查领域标准[5]。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地质调查工作定位需要进行变革,服务方向由矿产资源向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地、矿、水、林、草和湿地等多门类自然资源转变,工作空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技术要求、成果表达甚至工作主体都发生深层次的变化,现行《地质调查标准体系》(2016版)已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标准制修订工作,需要以地质调查新的职责定位为依据,充分吸纳新增部分的地质调查标准,研究建立统一协调、专业明晰的地质调查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工作对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工作的支撑能力。

2.4 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工作滞后

技术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是社会大生产中共同遵守的技术准则和依据,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广为接受。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能够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能够使科技成果实现增值,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是技术标准研制的一个重要创新渠道[6]。

当前,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者大多缺乏系统的标准化专业知识,在当前国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转化率还非常低,转化应用成效不明显,对转化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地质调查领域缺乏基于科技成果的技术标准分类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尚未建立,没有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具体路径。

2.5 地质调查标准国际化工作落后

一方面,对国际标准采用率偏低。我国地质调查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采用率仍偏低,在现行有效的地质调查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10%[7],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采用借鉴不够。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采标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国际标准采标率已达80%以上,日本制定的国内标准中有90%采用了国际标准[8]。另一方面,“走出去”工作落后,主要是以“借鉴、学习”为出发点,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地质调查领域国际合作不断加深,但是地质调查标准尚未发挥“引领型”作用。

2.6 人才队伍不稳定制约标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标准化工作需要从稳定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机构和人才队伍为基础。在其他行业领域均有专业标准化工作研究机构和业务发展体系,在地质调查领域,没有专门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机构,仅依靠项目支持开展标准化工作是不够的,一旦项目发生变化,标准化工作则面临事业发展的断层。

另外,地质调查标准化工作点多面广,覆盖地质、矿产、物化探勘查技术、地质信息、岩石矿物测试等各专业领域,涉及专业研究、技术管理、公益性服务等多个方面,标准研制难度大、要求高、权威性强,需要具有长期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完成。但是目前,地质调查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还缺乏比较稳定的标准化人才队伍,人才培养不足,需要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带动人才培养,形成老中青结合、专业发展平衡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2.7 标准内容的宣贯推广力度不够

标准化的效用依赖于标准的实施,宣贯推广是推动标准实施应用的桥梁和纽带,在整个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调局精心组织下,通过举办标准宣贯培训班、印发标准汇编、发放标准单行本等形式,大力推动标准的宣贯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局限性逐渐显现,针对工作急需的、重要的标准采取这些宣贯方法是有效的、快速的,但其难以实现对现行标准的全面宣贯。随着地调局官方网站相关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运行,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加入到标准化宣贯中来,实现了对标准化工作动态、标准研制和发布实施信息的宣传,使更多人对现行标准基本情况了解、知晓,但仍无法对标准的内容进行技术宣贯。

3 对我国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3.1 健全完善地质调查标准体系,优化顶层设计

以《地质调查标准体系》(2016版)为基础,以地调局新职责定位为依据,充分吸纳近年来新增部分的地质调查标准,科学设立地质调查标准体系架构,优化标准分类及层级,厘定标准制修订范围与边界,重点解决标准的交叉、重叠、矛盾和缺失问题,对已发布实施的地质调查标准进行复审,从技术水平、协调配套性、内容结构、应用程度和实施效果等因素对标准开展综合评判,明确提出修订、整合和废止现行标准的建议,研究建立统一协调、专业明晰的地质调查标准。在已有标准体系结构表的基础上,补充子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框架图。

3.2 加快一批急需标准的制修订步伐,促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围绕自然资源地质调查、能源资源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监测修复、深空深地深海探测、国土空间规划与承载力评价、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等方面对标准的需求,结合技术发展与应用,研制地质调查系列标准,修订更新一批难以满足当前实际需要的标准,升级部分地调局标准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完善多门类标准融合的地质调查标准体系,支撑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技术标准引领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

3.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创新标准形成机制

标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成果也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标准的实施是科技成果普及推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创新成果随着标准的修订,又被纳入新的标准。《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标准引领,做到标准更新与创新成果和技术进步同步。各类地质调查项目特别是应用型研究项目,应将研制标准作为考核指标和预期成果。经验收的成熟适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应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标准的执行—实施—修订过程,也是科技的创新-应用-再创新过程,两者互动,实现科技创新并不断提升标准水平、标准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3.4 加强标准国际化研究,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结合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实际,建立完善与相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组织的对接机制,建立沟通交流渠道,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及ANSI、BSI等标准化协会学会活动,为相关单位、企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此外,还要加强国际技术标准的跟踪研究与制定,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为岩溶生态修复等国际标准研制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质调查标准“走出去”工作,优先组织开展我国地质矿产装备、勘查技术方法及实验测试等重点领域先进技术标准的外文翻译及出版工作,以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勘查先进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加强对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服务支撑能力,巩固国际合作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

3.5 强化技术内容宣贯,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

为全面促进标准的宣贯实施,提升标准对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支撑保障能力,发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需要不断丰富和深化标准宣贯实施的方法手段,让更多人了解标准、熟悉标准、用好标准,努力创造自觉贯彻标准的良好氛围,改变“有标不依、执标不严”等问题,进一步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的刚性要求,真正夯实新形势下地质调查与管理的技术基础。同时,还应建立标准应用情况反馈机制,畅通反馈渠道,促进标准技术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借鉴国外相关行业标准宣贯的先进做法,重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标准宣贯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针对地质调查工作急需标准,坚持“理论与技术方法相结合、技术方法与标准相结合”的宣贯理念,以举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集中推广。

猜你喜欢
宣贯技术标准科技成果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GB/T 34611—2017《硬质聚氨酯喷涂聚乙烯缠绕预制直埋保温管》录播宣贯
GB/T 38942—2020《压力管道规范 公用管道》录播宣贯(7)
山东宣贯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宣贯培训班圆满收官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