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煤炭建设发展综述

2019-01-17 10:16
中国煤炭 2019年8期
关键词:煤炭工业煤炭煤矿

徐 亮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建设作为煤炭工业的3大主体之一,推动了煤炭工业现代化进程,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重要时期,煤炭建设管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化改革不断迈进;煤矿设计技术不断创新,树立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煤炭施工能力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适应中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建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煤炭建设企业利用自身在煤炭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承包方面的技术优势,逐步拓展了国际合作。

煤炭工业在原始落后的基础上不断拼搏、奋进、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煤炭基本建设史上的奇迹,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正努力朝着建设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阔步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建设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煤炭资源查明储量1.67万亿t,占一次能源资源量的96.8%。截至2018年底, 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3373处,产能35.3亿t/a;已核准开工建设的煤矿1010处、产能10.3亿t/a。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供应主体,建成了120万t/a及以上的大型煤矿1200余处,产量比重提高到80%以上。煤炭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形成了70余部国家级工法和170余项国家标准,尤其是先进的设计理念、冻结施工、深井注浆、一扩成井、隧道开拓等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煤炭建设企业积极抓住城镇化建设、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拓宽工程建设和服务领域,向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生产性服务、非煤矿山及隧道工程等领域转型。同时,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承揽境外煤矿建设、技术改造及运营管理,创新国际工程承包模式并输出先进技术服务。一批精品工程和优质工程脱颖而出,有效推动了煤炭建设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管理体制变革与煤炭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作为煤炭工业的3大主体之一,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1)建国初期,国家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确定了“以全面恢复为主,部分新建则以东北为重点” 的煤炭开发部署,提出了“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组建了东北第一、东北第二、华北第一、华北第二、华东、中南、西北、西南8个建井局(公司),以及沈阳、北京、上海、重庆、汉口、西安5个大区设计院和1个选煤设计院。1955年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煤炭建设战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进行恢复改造,到“一五”期末,煤炭工业共完成基建投资35.55亿元,恢复矿井38处,新建矿井194处,改扩建矿井103处,建成投产矿井205处,合计产能达1.76亿t/a,社会主义煤炭工业的初步基础逐步建成。

(2)“大跃进”时期,为满足“全民大办钢铁”的需要,提出了“全民大办煤矿”,并实行“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全国小煤矿数量快速增加到10万多个,煤炭产量由1958年的2.7亿t/a快速增长到1960年的3.97亿t/a。由于违背煤矿建设程序和超能力生产,煤炭产量大起大落,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建设方针。

(3)“大三线”建设时期,煤炭基本建设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立足战争,争取时间建设战略后方”的思想指导下,大批施工队伍从华北、东北和沿海地区转移到内地,开始了煤炭工业建设队伍的第1次大转移,随后又进行了为“扭转北煤南运”建设江南煤矿的煤炭工业建设队伍的第2次大转移。广大干部和职工怀着满腔热情,进行了西南六盘水、渡口和西北贺兰山、渭北煤炭基地建设以及江南9省的煤矿建设。

(4)“文革”期间,合并成立燃料化学工业部,先后从西南和江南调出6万多人的基建队伍,开始了煤炭工业建设队伍第3次大转移,组建了淮南、淮北、兖州、邯郸4个煤炭建设指挥部(基建局)和特殊凿井、建筑安装2个专业公司,并将基建工程兵扩建为4个支队,担负铁法、平顶山、古交以及开滦、枣庄、霍林河等矿区的建设任务,以增强对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煤炭供应能力。1975年1月,国家重新组建煤炭工业部后,树立了煤炭战线“十面红旗”单位,通过加强江南、云贵、华北、东北、蒙东、两淮和中南等煤田勘探和开发建设,优化了煤炭生产布局,全国煤炭产量平均增长3000万t/a。

(5)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批准引进了100套综采装备和综掘设备,确定了中国煤炭工业首次外资投建的当时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煤矿。1982年,煤炭工业部提出生产、基建并重的指导方针,实施“稳住东部、战略西移”的布局,重建资源勘探、设计和施工专业队伍,加强了新矿区建设。1985年,全国煤炭产量达8.7亿t/a,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煤炭工业部提出的全国统配煤矿投入产出总承包方案,标志着煤炭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七五”后期,国家实行“有水快流”的能源政策,鼓励国有、地方和个体私营煤矿一起上,建成了潞安、晋城、邢台、兖州、大同、铁法等14个现代化矿务局和潞安王庄、石圪节煤矿和兖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及邢台矿务局东庞煤矿等107个现代化矿井,到1990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0.79亿t,改变了多年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

(6)现代化建设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体系开始建立,原煤炭部管理的94个国有重点煤矿及为其服务的176个企事业单位下放地方管理,中国煤炭工业进入了由计划分配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过渡阶段,推进煤矿质量标准化,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具备了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建成了开滦、大同、平顶山、淮南等21个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矿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取消了对煤矿建设的直接投资,煤炭企业真正成为煤炭投资、经营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已经形成。“十五”到“十二五”时期,建成了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宁东、鲁西、两淮、云贵、冀中、河南、内蒙古东部、新疆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锡林郭勒、鄂尔多斯、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哈密、准东、宁东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要,促进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国煤炭建设战线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工作“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部署,努力推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和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煤炭建设行业管理由单纯的计划管理转变为市场引导、依法管理,煤炭法制建设步伐加快。煤炭建设企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力度加大,以设计院和施工企业(基建公司)为基础,逐渐发展为一批智力密集型的工程公司。目前,有资质的各类煤炭设计企业约260余家,其中,矿井甲级资质企业46家,露天煤矿甲级资质企业3家,选煤甲级资质企业31家;有资质的煤炭施工企业85家,其中,具有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3家,一级资质64家。严格规范了基本建设程序,建立健全了煤炭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实施了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责任主体管理。

2 煤矿设计

作为基本建设的先行者,我国煤炭勘察设计走过了70年的奋斗历程,在每个时期都为国民经济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恢复建设老矿区,到学习原苏联的设计体制与技术,再到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自主完成一批大、中、小型各类矿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炭工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2000年后煤炭设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相继设计完成了一批安全高效的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矿井、露天煤矿和选煤厂,有力支撑了国家煤炭科学开采水平的快速提高,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牢固树立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技术密集、生产集中、管理先进、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设计目标,在煤矿开拓布置、运输提升方式、采煤工艺方法、监测监控技术上均取得长足发展。通过优化开拓布局,简化生产系统,实现了集约化生产模式,设计规模持续扩大,设计能力和设计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完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煤矿设计。我国自主设计的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矿——神华补连塔煤矿产能达到2800万t/a,神华哈尔乌素露天矿和宝日希勒露天矿产能均达到3500万t/a,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选煤厂产能达到1500万t/a。

煤矿设计技术不断创新,从矿区的建设内容、工艺技术、总体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进和集成创新。

3 煤矿施工

我国煤炭基本建设在煤矿施工生产组织方面由建国初期的作业队、工程队、工区建制,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工程指挥部,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单位自管模式,已初步构建了煤炭基本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合同制等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综合施工能力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在大型煤炭基地内建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千万吨级矿井总体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综采工作面单产、工效,综掘工作面单头月进尺、年进尺等方面突破多项世界纪录。全国煤矿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目前的5800多处,全国平均单井规模由不足5万t/a提高到92万t/a。产量超过2000万t/a的企业由2家发展到28家(其中,亿吨级企业7家),前8家大型企业原煤产量14.9亿t,占全国原煤产量的40.5%,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建成了145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煤炭生产方式正在由粗放向集约高效现代化方向转变。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一批煤、电、化一体化项目。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14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95%。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推进煤炭工业集约化、高效化、科学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煤炭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243万t增加到2015年的36.8亿t,成为世界上煤炭产量与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在煤炭基本建设施工技术方面,适应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建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集钻井法、冻结法和注浆法施工于一体的特殊凿井技术与配套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深立井冻结法、注浆法、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法及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施工技术刷新了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纪录,立井冻结施工深度达到1000 m以上,斜井冻结施工连续斜长800 m,并广泛应用于非煤矿山和轨道交通领域;煤炭行业承建的云南会泽铅锌矿3号立井深度达到1526 m,河北磁西煤矿副井井筒达到1346.6 m,井筒最大净直径已达到10.8 m,掘进最大直径已达到15.5 m;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钻机最大钻径达到13 m,最大钻深达到660 m以上;300 kW以上大功率掘进机和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研发成功。另外,一批影响施工质量、安全和速度的重大技术难题被攻克,深厚冲积层千米深井快速建井技术与成套装备,大断面、大倾角斜井掘进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平硐机械化配套快速施工技术,特大型钢结构井架加工与竖立技术,大直径千米立井机械化快速施工技术,三灰高流速地下水冻结施工技术,西部地区白垩纪红砂岩层治水技术等趋于成熟并得到普遍应用。

4 国际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从原苏联援建项目开始,我国在煤炭勘探、设计、施工、生产到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装备都是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到自我发展、自主研发。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装备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先后利用国际能源贷款36.91亿美元,开发建设煤矿18处。在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实现煤炭建设自主发展的同时,先后帮助坦桑尼亚、印度、孟加拉国、阿尔巴尼亚、越南进行矿井和选煤厂的设计施工。进入21世纪以来,中煤建设集团、中煤矿山建设集团、中鼎国际、兖矿东华建设、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科工集团、江西中煤等企业利用自身在煤炭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承包方面的技术优势,依托援外工程、政府间合作和海外工程承包等方式先后承揽了土耳其、孟加拉、摩洛哥、委内瑞拉、澳大利亚、蒙古、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厄瓜多尔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项工程建设项目。我国煤炭建设行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引进”到“引进与合作”再到“走出去”承担国际工程相结合的转变。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大力发展煤炭行业对外承包工程,既扩大了技术、设备和劳务输出,又转移了煤炭行业富余的生产建设能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5 结语

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是贯彻落实能源革命的战略要求和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煤炭建设行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能源革命,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煤炭开发结构、拓展先进技术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任务,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推动煤炭建设行业转型升级,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煤炭工业煤炭煤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
继往开来 接力奋斗 谱写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