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9-01-17 08:15:28李亚军张雪玲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李 隽,李亚军,马 真,张雪玲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348726934@qq.com;2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 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古代医家防病治病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大医精诚、仁爱友善、济世救人、勤勉慎独、尊重同道等医德规范,这些价值理念成为历代医者研习艺术、行医治病、普救众生的行为准则。汲取《大医精诚》医德思想精华并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对于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大医精诚》医德思想的内涵及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大医精诚》源自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我国医学典籍中详细论述医德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献,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医德原则、医德修养、医德教育和医德规范等,对中国古代传统医德的开拓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2]。经过梳理总结,《大医精诚》医德思想的内涵及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1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术修养

《大医精诚》关于“精”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有精勤不倦的探索精神。《大医精诚》告诫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寻思妙理,认真钻研,否则就会导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3]。二要有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从医者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学术力求科学严谨,才能掌握“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深浅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3]。三要有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大医精诚》强调“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3]。为此,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中,必须告诫医学生时刻牢记“大医精诚”的医训,务必做到严谨审慎、一丝不苟。

1.2 诚实守信、仁爱济世的行为准则

《大医精诚》的“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表现在为人处事、诊断治疗、科学研究、医疗实践等方面,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医学信念和道德修养。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心胸慈悲,精诚为病患服务,至诚至信为患者解除病痛,临床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主张“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3]。《大医精诚》中的这些名言名句都告诫当代医学生应秉持“人命至重”的生命观,必须把拯救生命作为职业行为的出发点,把志存救济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1.3 不分贵贱、普同一等的平等理念

《大医精诚》主张把“济世救人”作为医者一生的追求目标。它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若有病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3]。这是一种博爱,即对于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不分贫富,不论长幼,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施以深切的同情与救助,这是对患者最好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苍生大医仁泽百姓的伦理道德思想。《大医精诚》还告诫医生到患者家中诊断疾病,“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3]”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良医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专心救治的平等理念。《大医精诚》所述“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3]”表现出医者在从业过程中尊重同道、互敬互重、虚心好学的品德。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他们在未来行医中,能真诚地为患者服务,把“普同一等”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

1.4 淡泊名利、重义轻财的高贵品质

医学是一门高尚的学问,其目的在于治病救人。《大医精诚》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应该“但作救苦之心”。这反映出古代医者行医的目的是救人于病痛而不是以医谋利,主张对待患者不应该以他们的社会地位、贫富差距、生理等差别而采取不同的态度,用药要尽量选择价廉效验的药物,即便对待家庭富裕的患者,也“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3]。《大医精诚》还批评和反对“代有医者,随逐时情,意在财物,不本性命”的做法。由此可见,《大医精诚》强调医学以治病救人、解除病痛为宗旨。为此,要教育引导医学生以历代名医为楷模,严格自律,形成淡泊名利、重义轻财的义利观。

1.5 誓愿普救、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

《大医精诚》强调“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3]。又谓“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3]这种视患者疾苦为己事,不畏艰险劳累,不嫌脏怕苦,一心救助病患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医者始终坚守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医者仁心、生命相托”的医德内涵及“忠于职守、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品德。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结合历代苍生大医济世救人、鞠躬尽瘁的鲜活事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2 《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

《大医精诚》广泛而系统地论述医学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理念和道德准则[4]。将《大医精诚》医德思想精华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大医精诚》所倡导的“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普同一等”的价值取向及道德追求,与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相辅相成,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一种风范、一种楷模、一种准则、一种传统。《大医精诚》医德思想中包含的深邃哲学思想、高尚道德情操、医学伦理规范、职业技能要求、医学道德风尚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提高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院校要运用《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

2.2 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5]。2017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专门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神圣职责。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运用《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大力塑造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2.3 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健康的重要价值及其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战略。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征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生、预防保健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治疗、康复调理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培养“修医德、重品行、行仁术”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2.4 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强调“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价值追求,强调“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工匠精神……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医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研究、阐释、汲取《大医精诚》的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

医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理论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大医精诚》所倡导的“精”与“诚”的结合、“德”与“技”的并重是历代医务工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伦理价值追求,体现出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对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和重要意义。因此,医学院校在现代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教育,结合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以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育路径实施教育。

3.1 内化教育的途径

内化是受教育者接受教师讲授的思想观点或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愿将它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

3.1.1 优化人文课程设置

医学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不断优化人文课程设置。要把《大医精诚》作为学生进入医学殿堂的必修一课,教育引导学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人命至重”的生命观、“普救含灵”的仁爱观、“贵义贱利”的义利观、“严谨细致”的责任观。要根据实际,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比例和数量,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人文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组成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注重整体规划,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确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要探索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办法,开设医古文、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史、医患沟通学等课程,把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使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提升学生诚实守信、仁爱济世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体力量、MOOC及“翻转课堂”,延伸职业道德教育时空,适时转载医疗方面的重点新闻和热点话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医德教育的效果。

3.1.2 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医学院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华丽转身。一是思政课程要展现新面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医学生实际,坚持将《大医精诚》中蕴含的深刻的医学人文精神及崇高的医德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可以选择古今名医医德修养先进事迹,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可围绕面对危重患者是先交费还是先救人等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淡泊名利、重义轻财的品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名医大家有关的案例引入思政课程,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专业课程要展现人文情怀。要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注重挖掘医德元素,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比如:在《解剖学》课上,可以结合外科手术中因医生粗心大意造成的器官错切等医疗事故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实验课上通过举行向尸体默哀、向动物告别等特定的仪式,培养医学生敬重生命、崇尚感恩的人文情怀。三是通识课程要展现中国自信。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课程的融合,通过建设医德教育特色资源库、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不断增强中医药学子的中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提升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1.3 构建立体培育模式

医学院校要坚持将医德教育贯彻医学教育全过程,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医德教育。大学一、二年级要注重开展通识教育,要大力宣传孙思邈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古代名医大家以及当代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的先进事迹,开展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医德教育活动,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知识的培养。三、四年级重视专业课教学。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不断拓宽医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五年级要注重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要结合典型病例开展案例分析、临床模拟等,引导学生从医学人文视角反思与求解医患关系,教育学生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及时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引导学生做有情怀、有温度的医者。

3.2 外化教育的途径

外化是将已经接受的东西转化为个体行为,并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习惯的过程。医德教育单纯地依靠讲授引导,很难达到教育要求,一定需要实践强化。医学院校要在内化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大医精诚》医德理论知识自觉外化成一种医德行为和习惯。

3.2.1 注重日常习惯养成

医德教育除了培养医学生医德认知能力,更需要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升华。针对大一新生,要特别重视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开展诵读《大医精诚》《医学生誓言》等富有特色、具有教育意义的医德教育活动,唤起医学生救死扶伤的初心,增强他们的信念,引发对职业的思考。针对二、三年级学生,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形成知行合一、严谨扎实的学风。针对四、五年级的学生,要坚持不懈通过临床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医德教育,引导医学生将仁爱济世、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和道德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在学生进入医院规培期间,学校应定期回访学生实习的医院或者就业的医院,检测医德教育效果,适时调整医德教育方案,达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3.2.2 强化临床实践育人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医学院校要规范临床实习、见习管理,发挥好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把医德教育融入学生临床实习,把《大医精诚》“普同一等”的道德理想转化为自觉行为,强化临床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开展医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加强医德教育,引导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用实际行动关爱患者,比如,可以是细致询问患者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虑;认真的术前术后谈话、负责的治疗方案讨论;也可以是医患谈话间必要的停顿、医务人员娴熟轻柔的动作、恰如其分的表情、整洁大方的服饰;还可以是及时准确的病情记录、科学规范的病历处方、求实创新的医学叙述、目的明确措施有力的防疫报告等,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帮助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医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

3.2.3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院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医德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相互渗透。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齐声诵读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深入了解孙思邈不图名利、潜心钻研医术的事迹,深切感悟孙思邈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组织学生到药王故里接受医德医风培训,使学生接受“大医精诚”的熏陶,领悟“行医德为本”的真谛;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以医德医风教育基地以及中医药文化名胜古迹为重点,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进一步扩大医德文化思想的影响力与覆盖面,打造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品牌[6];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青年学生定期到企业、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康复中心等地开展医疗卫生知识宣传[7],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帮扶服务,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座谈会,使学生主动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组织学生开展暑期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程的临床见习、实习、实训环节中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使医学生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产生同情、抚慰、关爱等行为,从而增强医学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同向共行。

总之,医学生医德教育和医德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医学院校要充分挖掘《大医精诚》的思想精华,采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措施,不断提高医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