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公延春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各院校汽车专业求学人数,正不断提升。求学者数量增加,令汽车专业就业竞争局面越发严峻。因此,各院校应优化教学体系,开拓新发展领域,为汽车专业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模式可提升院校教学专业性,为院校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实际工作经验。当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办学目标时,开通校企合作通道,可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可促进企业优化转型。当前相关部门要求各个院校,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因此,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然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汽车行业发展多年,亟待改革。改革需要新思维、新能力作为驱动。企业往往缺少“新”元素,无法完成快速转型、精准转型。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过程中,企业负责为校方提供专业经验、实践场地。而企业拥有优先择优权利,可吸收校内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人才加入企业后,为企业提供新思想,促进企业优化转型。因此,从企业角度来看,应用校企合作模式,可促进企业完成优化转型。
(2)可满足校方人才培养需求。汽车专业包含大量技术类科目,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学生,校方必须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素材。与汽车相关的技术工具价格较高,且技术将不断更新,院校高价购入设备,仅能应用一段时间,不符合成本节流原则。汽车企业要做到行业领先,必然会定期更新专业设备,且投入产出可持平。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共享专业设备,企业提供设备之余,也可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资源输出数量不变,双方共享技术经验,符合成本节流原则,更能够满足校方人才培养需求。
(3)可构建功能健全实践场地。汽车专业包含实践课程,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应于专业基地内开展。高校专业经验有限,难以在自行管理状态下,构建功能完善、专业性较强实践场地。校企合作模式下,院校可与企业共同商议,在固定地点内构建实践基地。构建专业基地,一方面可为校内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地点,高效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可供企业研发技术、培养新人、入职者。因此,应用校企合作模式,可构建功能健全实践场地,在实践领域中,实现双方共赢。
(1)忽略实践课程。对部分院校内汽车专业调查可知,在教育部宏观要求下,多数院校已完成教育改革,将实践课程列为教学重点。但仍有部分院校,坚持使用区别教育方法。即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离,课堂仅教授理论知识,不要求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按规律执行。初期阶段,以培养学生认知、简单动手能力为主。当教师忽略实践课程,仅传授理论知识时,学生需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理论知识,但无法保障记忆效果。即使日后参与实践,学生也会因脑内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掌握实际技能。
(2)实践教学质量较低。观察部分院校汽车专业实践教学可知,部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带领教导形式。即教师根据某一技术做出指导,学生观察。课堂内,学生参与时间有限,实践行为点到为止,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学生无法深入参与实践活动,教师无法获取学生实践信息,继而令教师无法给出精准、有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教学评价无价值,会对学生造成持续影响。因此,实践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将降低汽车专业教学整体质量。这类问题应被及时改良,以免持续影响学生学习氛围,降低学生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局限于浅表。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产生多年,已在国内多个院校得到应用。但观察多数校企合作模式可知,不少院校内校企合作模式,仅流于浅表。具体表现有两点,其一,企业无法与校方密切沟通。部分企业责任感较强,常与院校汽车专业进行沟通。但院校专业应对态度较差,并未将企业意见融入教学。单方向交流无法构建双赢局面,致使校企合作模式无法发挥实际效用。其二,校企合作未建立细致管理条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多以口头模式为主。即院校与当地汽车产业建立联系,双方保持合作关系。但并未对具体合作模式、时间、计划等内容加以编排。学生实习期间,仅进入到企业内参与学习。校方未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管,企业也并未定期发送实习回执。未建立细致条例,从表面看无法对校企合作模式造成干扰。但会形成学生求助无门现象,院校依然无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1)协同设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校方与企业通过商议,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后,双方必须加快商议效率,尽早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校企合作宏观目标,但教育行为需细致分解,按阶段落实,才可保证教育成效。因此,双方应在商议进程内,细致讨论阶段教育目标。例如,初期实习阶段内,学生应跟随企业内技术人员,学习基础型应用类知识技能,熟知汽车产业智能车型、内部结构等。后期阶段中,学生可独立参与工作,掌握高质量汽车维护技术、故障检测技术、检测维修技术等。目标设定的重点,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院校负责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场地、实践项目。清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方能稳定后期培养质量、培养成效。
(2)与当地大规模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拥有多个目的,核心目的即为企业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方向,降低就业难度。当校方仅与单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模式无法高效降低就业压力。针对此,校方可同时与多个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具体可观察地区内汽车企业规模、发展前景。确认方向后,学校可主动与企业进行交流,构建合作局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双方需尊重三点原则。第一原则为,校企双方共享经验。教学经验、经营经验、技术经验需定期交流,真正实现学生共育。第二原则为,人员互聘。教师需定期进入企业,提供专业教学经验,辅助企业培养入职者。企业员工应定期进入校内,参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起到专业指导、就业指导作用。第三原则为,院校、企业所输出的教育行为,全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完成实习后,需成为经验成熟、技术熟练的应用型人才。
(3)以实际就业为主,优化课程体系。校方应优化课程体系,具体,可将课程设置为“订单模式”。订单模式以模拟车辆生产流程为主,与实际就业贴合。校方可与企业管理者沟通,查明企业订单运转流程。订单模式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初级认证,第二种为高级认证。两者培养方案存在区别,具体区别围绕在技能方面。初级认证模式中,学生需要输出基础技能,完成实践任务。该模式可由校方负责管理,企业方负责最终审核。高级认证模式中,企业全权负责场地、流程以及监管,院校负责辅助监管,记录信息、做出评价。订单模式可使用模拟形式,也可与企业实际工作关联。即企业将一部分生产工作分离,交由学生负责。学生完成阶段任务后,企业应对任务完成结果进行判定,判定具有可用资格后,可直接收回企业项目中,投入实际。优化课程体系,可令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锻炼实践能力。学生可于在校期间掌握应用技能、应用经验。企业监管、企业负责,可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可加速企业人才培养进程,直接建立人才输送通道,令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内,发挥创新价值、专业价值。
(4)实行资格认证制度,提升毕业标准。校方具有专业教学能力,但并未身处汽车产业内,对行业发展、变动现象,无法及时感知。当校方需加强学生行业适应性,避免学无所用现象产生时,应搜集企业认证制度,利用汽车企业专业经验,提升学生专业质量。具体,校方可与企业进行深度交流,采集企业内部所用资格认证制度。以该制度为核心,调整校内考核标准。认证制度需分为四个阶段,难度不断提升。学生应逐层通过验证,无法自行挑选。该制度也可作为企业人才吸收“门槛”,校方开展认证考核,将考核结果送至企业内部,由企业人员优先择优。
综上,文章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对企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汽车行业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