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王祖民 皮肤科医生 整理、编辑/丽叶 设计/庞婕
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位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已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高温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该病病程较长,冬季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一度冻伤皮肤浅层冻伤。局部皮肤初为苍白色,渐转为蓝紫色,继之出现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无水疱形成。约1周后,症状消失,表皮逐渐脱落,愈后不遗留瘢痕。
二度冻伤全层皮肤冻伤。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可于24~48小时内出现水疱,如无继发感染,经2~3周,水疱干涸,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遗留瘢痕和发生痉挛。
三度冻伤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被冻伤。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转为黑色。皮肤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水疱,并伴较剧烈的疼痛和灼痒。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易继发感染。愈合缓慢,愈后遗留瘢痕,并可影响功能。
四度冻伤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患处呈暗灰色,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疱。2~3周内有明显的坏死分界线出现,一般为干性坏疽,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以及继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
尽快脱离寒冷环境,一般在24℃~26℃的室温条件下治疗为宜。迅速将受冻部位浸泡在40℃~42℃温水中,进行快速复温,使受冻部位恢复到接近正常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呈现深红色或紫色为止,需40分钟左右。耳廓或面部的冻伤可用温水浸湿毛巾,进行局部热敷。在没有温水的情况下,可将冻肢置于别人的胸部、腹部及腋下等温暖部位,用体温复温。如果宝宝受伤部位的肌肤恢复正常的粉红色,则说明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已经恢复正常,否则就要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
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将宝宝冻伤的部位直接放进热水中浸泡;也不要用热毛巾或是手掌按摩受伤部位;更不要把冻伤造成的水疱挑破,这样会损坏皮肤组织;也不能使用电热毯、电热煲直接给孩子冻伤的部位加热。
多年来,民间流传对冻伤部位采用雪搓、冷水浸泡等复温方法应绝对禁止。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些方法是极其有害的,它只能延长冻肢的受冻时间,加重组织损伤。然而,它之所以能在国内外长期广泛流传,主要由于使用这些方法复温时疼痛、肿胀较轻,便使人们误认为是有效的;而当用温水快速复温时,会引起剧烈的疼痛,肿胀较重,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有害的,不易被接受。实际上用此方法复温,可以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大大减少了组织损伤。此外,用火烤冻肢也是极其有害的。
“儿子有次玩雪嗨过头,把手冻伤了。回来给我一看,双手已经冻得发紫了,脚也没有知觉了。我赶紧把他带到相对温暖的室内,把袜子脱掉,用温热的毯子裹住宝宝的身体;给他换上舒服干爽的衣服,让宝宝喝一杯温热的水,让他从内到外暖和起来,再把宝宝冻伤的小手、小脚放在腋窝下进行“解冻”。我发现他冻伤的脚趾有“黏连”现象,我记得姥姥教我的,用棉花蘸温水将脚趾慢慢分开……前后折腾了一个来小时,儿子的双手渐渐恢复了原来的颜色,我又观察了一会,确认没有起水疱,这才放心。”
“雪地里玩雪时,周围温度较低,除了衣服的保暖外,也要充分利用小件保护重点部位。首先,玩雪时最好戴上手套,用手直接抓雪是最容易冻伤小手的。可以先让他用手摸摸感受一下,玩雪时就要把手套戴上。如果只戴毛线手套,沾的雪不容易弄掉,雪融化后双手会冰冷无比,很容易引发冻疮。我都是在毛线手套外面加一副防水手套,保暖效果更好。另外,除了小手,耳朵和脸也很容易冻伤,因此,帽子、围巾等也都不能少。”
“我先生是体育老师,他说热身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使活动部位局部血流量增加,能防止冻伤。在宝宝碰雪前,他会先帮宝宝活动手指,做些简单的动作,给身体‘预热’一下。并且注意控制玩雪的时间,玩一会就停下来喝口热水捂捂手。儿子最爱跟他爸爸一起玩雪了,而且一次都没冻伤过。”
“皮肤潮湿时很容易被冻伤,在玩耍过程中,最好保持手脚和鞋袜干燥。如果小手因为玩雪弄湿了,可以给他涂上凡士林。小孩玩耍跑跑跳跳身上也容易出汗,可以给宝宝在后背垫个毛巾,玩完后把毛巾抽出来,这样衣服依然又干又暖和,免得汗湿后着凉。”
打算让孩子出去玩雪时,我会先给他们穿上普通的袜子和鞋子,然后在鞋子外套上塑料保温袋,最后再在塑料袋外套上一对大人穿过的厚袜子来固定塑料袋。效果很不错——他们的小脚丫和脚踝一直都十分干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