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共建共享

2019-01-16 05:38刘海飒
艺海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刘海飒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三地教育资源, 形成同频共振模式,形成粤港澳高等教育新业态。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提出建议及实施路径。让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共建共享生态系统形成良好产业链,服务于三地的经济和文化事業。

〔关键词〕人工智能;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享;高等教育

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远超旧金山湾区,跻身全球第二大湾区。随着前沿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以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动力集聚,运用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可视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平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信息爆炸和信息载体的去中心化使“万物互联”成为趋势,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产业链分工被重组。AI从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及创造智能发展,通过基于底层提供的计算存储资源和大数据,运用传感器,搜索引擎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与当下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协助教育领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可以转化为教学的所用资源促进教育新业态发展,融合粤港澳三方最优势教育资源,构筑科技与教育相互共融共建发展的教育领域平台和新业态,协助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三地的经济和文化事业。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让我们可以通过对多维数字空间的自动投影、变换、关联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周遭世界。这种不同以往的认知方式改变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三地教师作为后台,根据传感器收集起来的数据反馈,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机交互、物理传感等方式,创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智能导师系统,推进优秀网络课程免费共享共建,制定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通过三地相互协作让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共建教育新业态成为可能。随着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构建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结合还将继续加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三种法系和四种语言并存,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复杂,通过长远发展梯次衔接的湾区教育共建共享的系统布局,以及与湾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长远规划,深化应用人工智能为湾区减负增效,以构建惠及湾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福祉的未来中国教育模式。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共建共享发展的路径

近年来粤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已有许多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体制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建设教育平台、实训平台、孵化转化平台、国际合作平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交流与融合。通过学校结对、课程与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加深彼此的教育交流和融合发展,创建教育生态体系,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产业、技术等领域对教育人才的需求。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构建一个三地共建共享在线开放教学资源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人才数据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湾区新型高等教育集群。降本提效驱动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通过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增强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打造成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

(一)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湾区新型高等教育集群

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同宗同源,有着天然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但是,办学体制的差异等因素限制了三地高校合作协调发展的力度和深度。目前教育部出台了多项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就读、生活的举措,例如组织港澳师生到内地参访交流,扩大建立姊妹学校、深化高等教育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联合建设实验室等全方位分层次的合作项目。通过制定三地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方案,放宽港澳高校在广东合作办学的政策,为港澳高校在内地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提供便利。不断推进粤港澳高校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全面开放、资源共享等举措,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互动达到互利共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拥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聚集了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和领先学科,具有基础扎实、类型多样、国际化等独特优势。基于粤港澳三地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以广州为岭南文化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学校联盟”,建立多种形式的粤港澳教师、学生合作交流平台和对话协作机制;将三地学校、老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结盟,鼓励、支持湾区相关高校学分互认和跨校选课,开放各自强势学科与专业,成立特定课程的认定委员会,开展专业认证,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学生学科竞赛等合作以及观课交流活动。促进三地高校学生广泛流动,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专家人才智库,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学者和专家,利用三地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内一体化教育高地。同时通过云平台、云资源管理以及大规模数据管理、分布式数据存储等智能相关技术,开展三地高等教育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和智能、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二)创建全新教育模式,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多层次融合,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为大湾区设计教育系统提供了跨学科、跨媒体、跨时空的智能服务形态。创新性的教学资源平台以智能感知、场景感知、视听觉感知、多媒体自主学习等技术为依托,突破时间、地域空间的局限,融合多个领域的数据与知识,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智能建模技术运用在高等教育场景中,通过全息摄影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设强感知、高交互、高维度、多模式的学习环境,提供教学过程的沉浸式体验感及不同场景的流畅切换,将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高效互动。从感官体验上探索更为理想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个人感知、判断等实时信息需求,实现教学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协同融合,打造全新教师与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互动教育模式。实现基于群智感知的知识获取和开放动态环境下的群智融合。同时运用知识演化与推理、智能描述与生成等技术,研究深度搜索和可视交互核心技术,构建分析推理引擎过程中产生的富有变化兼具个性化的模型和变量分析,实现对知识持续增量的自动获取,为三地构建全新教育模式服务。

结 语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通过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共建共享,相互取长补短,构建一个三地共建共享人机交互多种类、多形式开放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三地教学资源数据无缝对接,实现湾区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和教育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三地共生互惠,组构相互关联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并将这种模式集约化和规模化,形成后续的教育产业链和教学示范区。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三地相互协作、强强联合整合粤港澳三方最优势学科,形成同频共振模式,让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新业态形成良好产业链,服务于三地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形态必将更复杂、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必将更以人为本,实现一切皆有可能。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创新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