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王者荣耀》的英雄大乔竟然有自己的控评组。
天美工作室在今年的重要节日都推出大乔的星元皮肤,有人认为这是在给大乔招黑,呼吁粉丝积极参与评论把大乔摘出来,让对此不满的人去骂工作室的策划。
控评的手段已经被各类粉丝群体用得炉火纯青。
当《诛仙》的电影海报在官方微博上公布,看到上面的人物造型,一下联想到四岁小孩用卫生纸缠绕芭比娃娃当做小裙子。结果拉到评论区,满眼全是“期待@火箭少女101_孟美岐的演绎”、“和@X玖少年团肖战DAYTOY一起”,不由对自己的审美水平产生怀疑。只有把评论按时间排序,才能找到夹缝中的几条留言说:“就没人吐槽造型设计吗?”
控评是利用社交软件的设计机制完成的。大量的评论、点赞、回复等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把偶像推至热评,被更多人看到,营造出人气很高、很厉害的感觉。从动辄几十万的转发数据,到千万起的视频播放量,这些漂亮的流量数据自然是偶像与商家谈判的重要筹码。
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来反黑。在互联网上,操纵评论的不只有粉丝群体,还有职业水军。一块有限的蛋糕摆在面前,有本事的人才能抢到,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使人不择手段。粉丝看来,这是一场斗争,谁先放手,谁就输了。斗争的焦点往往是偶像的名誉利益,不能让不好的消息被顶上来,否则会影响人气与资源。
大乔控评组只是希望工作室不要每次出大乔皮肤都用作节日活动。控评在这里不过是沟通受限的舉措。它确有存在的必要,但问题在于尺度的把握。
言论的好与不好始终是非常主观的。许多粉丝存在同样的心理,想要别人都能喜欢并称赞自己的偶像,一旦反馈不合意就是不好。
只要微博原文中带有某家偶像的全名,就会有闻味而来的该家粉丝。这让人想到游戏里调好设定的剑士,只要有非同盟单位从我方建筑前经过或者在不远处修造建筑,他们就会自动冲上前去发动攻击。
越来越偶像化的电竞,表演着风水轮流转,也表演过一家独大、万马齐喑。明明能够看出打得不好,评论都是“你行你上”;明明能够看出实力下滑,评论却是“我们是冠军,你就是酸。”总之,我的偶像没有错,有错也不是你能说的,撒泼骂街,群起而攻之。
控评的直接结果是有效的信息量被稀释,从而获取成本提高,这常常招致路人的反感。与其说是反黑,不如说,它的本质更像是消除异见。
粉丝控评终归只是一件娱乐化的事情,可控评作为一种手段,不是不会被名义正当地运用在更高的领域里。很多时候,它就是一项自上而下的举措。几千年前就有厉王奔彘的故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雍正没准也觉得自己在反黑。
看完《汤显祖》的歌剧之后,一个学生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观后感,指出七大缺点。没有使用任何不文明的字眼,只是单纯地在表达感受。没过多久,他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份手写的致歉,背后的原因可能只是这部歌剧与他的母校利益相关。
“没有人吐槽信誉分系统吗?那我开个楼。”下面随即跟有一千多条评论,冲上热评第一。没过多久,这就被删得只剩四百条,从热评上下来。这些评论都是利益相关者听起来刺耳、不融合的声音。
类似的声音在乐理中被叫做不协和音程。协和的确使人感觉稳定,但不协和才能为整个乐章增色。不是简单地越协和就越好听,这是大部分人似懂非懂、即便懂了也无能为力的事情。
在大部分人经历的教育里,有的老师会乐于辩论:为什么多选题的正确选项里不包括①?这道题还有哪种解法?有的老师只会说:“你们再说下去,我就不讲了。”
在贝多芬的乐章里,变化复杂的调性仿佛迷宫,不协和的七和弦恰恰是引人走出迷宫的火把。可能不需要解决,最好是把它引到主和弦上,反正不是遮盖它或逼人咽回去。
同样是在朋友圈,只是发了一段关于学校某些不合理设计的文字,被妈妈看见,她也会叫你快删掉。近乎本能地想去消除让一些人可能觉得难听的声音,其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