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等活动,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6-00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6.063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要教授小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还要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健全的人格的培养,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思想,探索更有深度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和谐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養,成为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 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学习平台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找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能力训练,为小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比如讲小学语文《观潮》,小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欠缺,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语文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为小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磅礴的气势,然后提问:在我国有很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之一,哪位同学亲眼见过?没见过的同学,你们观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语文教师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朗读后尝试背诵,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实现“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完课文后,可组织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名导游,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以此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优化学习过程,活用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语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等来达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活用小学语文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比如讲小学语文《难忘的泼水节》,在导入新课时应明确教学目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让小学生观察课文插画,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并请小学生说说自己对泼水节的了解。其次营造阅读氛围,为小学生播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课文是连接学生和作者的桥梁,不应以语文教师的分析代替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接下来,语文教师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究,围绕“难忘”二字体会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最后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如果你当时和周总理一起参加泼水节,你会说些什么?课后搜集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 开展写作训练,培养创造能力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开展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强化学生写作基本知识与方法、技巧等运用意识。首先,作文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锻炼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克服为文而文的错误倾向。比如写作文《多彩的夏季》,可先带领小学生到公园或者田野中感受夏季的特点,再写作的时候会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次,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进行续写、缩写等,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完《巨人的花园》,引导学生续写巨人把围墙砍倒后会发生什么?再次,开展多样化的写作活动,拓宽写作渠道。鼓励小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开设“自由谈”栏目,将班级里、社会里的好人好事写下来,丰富写作素材。
四、 结合日常生活,增强实践体验
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回归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生活化的实践体验,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丰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适应社会、学会生活。比如讲小学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各有特色。课堂上语文教师通过微课向小学生展示古今不同民族的民居,让小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述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有名的古代民居,共同探究保护古代民居的途径。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小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心怀天下的情怀。
五、 渗透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现代文化的基石。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小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利于推进文化传承,塑造新一代接班人。首先可以在识字和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都是提前认读的极佳教材,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经典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画,既有利于学习生字,又对所讲述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还要规范小学生的写字行为,不仅要讲笔顺和姿势,还要适时引入书法教学,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育理念。其次可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比如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要让小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指明“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此教育小学生了解相思、升华相思,养成尊老爱幼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打造有效课堂,语文教师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既注重听、说、读、写、思的教育,又重视课内外一体化学习,使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课堂得以强化。同时,还要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发课程资源,让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
[2] 徐碧良.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