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声权
记的是 7月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了莫斯科市中心的阿尔巴特街(у л и ца Ар б а т)。这是一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街。在这条长一公里左右的街上,大小商铺星罗棋布,生意兴隆,历代文人故居点缀其中,又给这条街平添了几分雅气。所以说,它不只是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也是书香飘逸的文化街。阿尔巴特街的历史与普希金、莱蒙托夫、安德烈·别雷、马林娜·茨维塔耶娃、阿纳托利·雷巴科夫、布拉特·奥库扎瓦等诗人、作家的生活与创作密切相联。
下车后,穿过一条巷子便来到大街上。没走多会儿,我们就看见了路边的“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的全身铜像。它置放在花岗岩基座上:年轻伉俪手牵手,目视前方,仿佛办完婚礼后刚从耶稣升天大教堂出来。拍完照后,我们径直去对面53号的普希金故居纪念馆。我们团仅我一人有兴趣,便自行购票入内参观,其他人则在院子里休息聊天。
普希金故居是一幢湖蓝色的两层砖石楼房,属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831年2月,普希金租下楼上五间房,用作与冈察罗娃的婚后新房,他们在此过了三个月的甜蜜生活。1986年2月18日,即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一百五十五周年纪念日,此房被辟为普希金阿尔巴特故居纪念馆,并列为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2月18日经修葺后重新对外开放。现在,该馆是俄罗斯宣传普希金文学遗产和19世纪俄国文化的科学文化中心。每年约有五万人前来参观访问。
故居纪念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普希金与莫斯科”(一层),共有八个展室。一展室介绍19世纪30年代莫斯科的建筑风貌、城市生活习俗,以及普希金时代的物品,如诗人和他同时代人的肖像和雕像、普希金生前作品的插图、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历代风景图片、版画、石版画、水彩画等。二至四展室介绍普希金与莫斯科文化的联系、普希金出版的书籍。五至八展室介绍普希金在阿尔巴特街的生活、普希金与莫斯科的文学团体和新闻记者的关系、莫斯科出版的杂志,如《欧洲通报》《莫斯科电报局》等。第二部分是“普希金家的居室”(二层),共有五个房间。遗憾的是,普希金夫妇婚后住过房间的家具陈设几乎没有保存下来,仅存几个炉子。普希金的写字桌和冈察罗娃的女红桌,是从彼得堡全俄普希金博物馆的收藏品中选送来的。
“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的全身铜像
1884年秋—1885年5月,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弟弟(时任枢密官)也在楼上的房间住过。柴可夫斯基经常从克林镇来弟弟家做客。1885年两兄弟在此一起欢度新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又在这里庆祝自己的四十五岁生日。1921年,苏联红军一个业余剧团搬到这里(几个月后就关闭了),将楼上普希金夫妇住过的房间进行改建,设置了250个座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戏剧大师弗谢沃洛德·梅耶霍尔德、普希金作品研究专家姆斯季斯拉夫·齐亚夫洛夫斯基常来这里。
走出普希金故居,左隔壁55号(四层)便是安德烈·别雷(1880—1934,真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布加耶夫)故居纪念馆。作家别雷就是在这栋房子第三层一所住宅里出生的,并在此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安德烈·别雷是白银时代象征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彼得堡》(1916年),“堪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媲美”。1906年父亲死后,别雷和母亲由于经济拮据,不得不惜别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居室,搬到尼古拉巷便宜些的房子去住。后来,作家到过国内外不少城市,有过不少住所,但是他认为阿尔巴特街是自己的故乡,55号房的住宅是自己真正的家。他在自传体小说和回忆录里,详细描写了住宅的陈设、笼罩的氛围、家人及客人的习俗与性格。可惜时间不够,不能进去细看。
转身走到51号(八层)跟前,看见房子正面的牌子上写着:“1919至1933年,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的作者阿纳托利·雷巴科夫在这栋房子里住过。”雷巴科夫(1911—1998,真姓:阿罗诺夫)在《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1987)里,开头第一句就描写了这栋房子的外观:“阿尔巴特街最大的一栋楼房位于尼古拉巷和钱币巷之间,现在这两条巷子分别叫普洛特尼科夫巷和韦斯宁街。三栋八层楼房紧密相连,一栋挨一栋,第一栋的正面贴着白釉面瓷砖。”这部小说真实而大胆地描写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时代阿尔巴特街年青一代人的坎坷命运。《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短剑》和《枪声》里的许多悲剧事件都是发生在这栋楼房里。后来,这里还住过诗人亚历山大·布洛克、作家尼古拉·扎鲁金,作曲家亚历山大·达维坚科。
继续前行,须臾便来到了43号(六层)。这是作家、弹唱诗人布拉特·奥库扎瓦(1924—1997)度过童年的地方。他出生在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家庭。在20世纪30年代那场惊心动魄的“肃反”运动中,父亲遭枪决,母亲被捕押往外地,16岁时奥库扎瓦去第比利斯投靠亲戚。卫国战争期间参军,后因身体状况复原。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父母平反了,1959年奥库扎瓦和母亲获准回到了首都。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与演唱生涯,并且很快扬名天下。
2002年5月,在43号附近(阿尔巴特街和普洛特尼科夫巷拐角处)用鹅卵石铺成的一块场地上,按总统令建造了一组铜雕:奥库扎瓦、两个拱门(上面刻着他的部分作品)、一张桌子和两条长凳。两个拱门构成的空间,象征奥库扎瓦童年时代住过的小院子,他正从拱门走出来。诗人要去哪儿?他要去阿尔巴特街为市民倾情歌唱,歌唱一条他奉若神明、无限眷恋的街,一条他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街:
啊,阿尔巴特,我的阿尔巴特,
你是我的故国家园,
我永远也走不到你的末端。
到此我的文人寻踪似乎结束,其实不然,因为阿尔巴特街周边还有不少的文人故居和博物馆,例如:莱蒙托夫故居纪念馆、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博物馆、果戈理故居纪念馆、马林娜·茨维塔耶娃故居纪念馆、高尔基文学博物馆等。我想去,然而身不由己。瞧,导游在挥旗子了。须知,我是跟团游。“汝岂得自由?”
普希金故居
奥库扎瓦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