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36)
随着国防军事改革的推进,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实现了装备保障力量结构和模式的革命性重塑,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装备成体系整建制列装,装备保障的背景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需求,装备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根本变化,以“修”、“备”为主的完好性保障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战备要求,以“装备效能保持和发挥”为核心的的综合保障已形成共识。
装备综合保障是以装备完好性为基础,以效能发挥为核心,通过军地双方共同规划、建设装备保障资源,明确装备保障职责,共同制定装备保障计划,采用市场化方式开展的装备保障活动,具体包含维修维护、培训、资料更新、现场保障、巡检巡修、故障处理、加改装等服务活动和保障资源建设、重大任务伴随保障、备品备件筹措、保障信息管理、技术升级、分析评估等保障业务。
(1)军民融合保障。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为其长期占据全球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巩固和提升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代化的保障同样是军民融合保障。
(2)主动的保障。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下,保障力量的建设和运用已从“建用一体”的模式转变为“主建为战”“建战分离”的模式,各保障力量积极、主动与作战部门沟通协调,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作战需求的前提下,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开展保障能力建设、规划和论证,实施各项保障活动。
(3)综合化保障。装备保障力量不再是以物力为积累、数量规模扩张、资源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由分散单一向集中、综合、集约发展;维修保障资源采用综合集成技术,以质量取代数量、柔性通用取代线性,功能重构取代专用设备;保障器材供应以主动配送取代被动补给,速度取代规模、精确取代粗放,以全维直达保障取代平面线性;保障效果评估由点到面,全面覆盖装备的使用、维修、人员、费用、时间等方面,进一步凸显装备保障以效能保持和发挥为核心。
(4)信息化保障。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立足战时需求,推进装备保障信息化进程,实现维修保障决策的精确高效、维修保障资源的全维可视、维修保障行动的全程可控。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中,使用阶段的维修保障费用占总费用的50%~80%。
从增量角度,我国国防费用已超过万亿,按国际惯例,费用使用比例为3 个1/3,即1/3 是人员生活费,1/3 是活动维持费,1/3 是装备采购和维修费。
我军装备的综合保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装备综合保障业务,尚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军工企业而言,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应充分考虑其作为装备研制生产和服务提供商的固有特性,同时按市场化要求对企业行为进行分析:一个企业为其目标客户提供的价值是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以及企业的赢利模式。
装备是用来打仗的,装备保障力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军民融综合保障的实施,军工企业开展装备的定期维修维护和精确、快速的备品备件供应,实施全寿命期健康管理,确保装备的完好性;通过对部队各级人员的有效培训培养、深度的技术支持和合理的保障资源配置,确保部队自主保障能力的提升;通过军地共同开展保障理理论研究和战训研究,装备持续的改进升级,确保装备效能发挥。
(1)能够构建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工作。综合保障的推行和实施,军工企业将作为装备保障的主体和主责单位。军工企业势必加强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设计,开展从设计前端的保障设计到服务保障实施的后端的全寿命业务,构建从需求分析、产品论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保障的综合保障体系。
(2)能够以效能发挥为核心开展服务保障工作。高新装备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将不断根据使用要求进行迭代、升级和改进,按照“需求、实施、评估、改进”实现闭环管理,同时针对用户的重大任务保障、数据分析、判读,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活动,均需要依靠军工企业的支撑,只有军工企业才能完成。
(3)能够降低保障资源投入,提升保障效益。高新装备具有技术难度高、集成度高、装备数量相对较少的特点,这对保障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单独建设保障能力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充分、合理利用军工企业的现有的研发、生产资源和技术、生产人员,推行综合保障,不但能减少投入,而且有助于军工企业形成专业、专职的保障组织,进行保障理论研究、建设保障队伍、配置保障资源,更好开展服务保障工作,提升保障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1)提升军工企业内做精品的内生动力。军工企业实施综合保障,一是观念转变,将改变“重研发生产、轻维护保障”的理念,按照长尾理论,在研发阶段1 元能解决的问题,在生产阶段将花费10 元才能解决,而在交付用户后将花费100 元才能解决。二是将投入更大的资源和人力在研发生产阶段进行六性设计、FMEA、FMECA 分析等,确保交付装备的质量,第一时间解决装备问题,同时也将更加关注一线用户的需求,不断收集用户意见、建议,反馈到设计前端,不断升级改进,形成良性的闭环循环。
(2)探索先进的服务保障理论、方法。技术的进步也将推动服务保障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各军工企业将更加重视对保障理论、方法、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方能适应军改新体制下保障能力生成新方法、新途径。
(3)打造装备保障产业。每年千亿规模的装备服务保障产业,对各军工企业来说,都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现代化的保障既是军民融合保障,也是引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市场行为。而装备的服务保障业务的改革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大举进入,需要技术、需要设备、需要技能人员,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综合保障就像一艘巨轮,将能够全面调动、整合这些资源、资本,适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
(4)市场化的服务保障活动。在军民融合战略下,装备保障的变革正稳步推进,维修保障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逐步发布,市场化的服务保障活动在各军兵种试行,军品定价机制的改革,军工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变革,主动作为,开拓对口服务保障业务,降低保障成本,获得经济效益的提升。
尽快推出具有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的军民融合创新保障项目,逐步解决保障过程中的管理主体、实施主体、评价主体的职责分工等问题。
树立自己服务保障的主体地位,军工企业具有技术和保障资源优势,应通过保障实体化发展,建立专职专业化队伍为装备保障提供全周期、系统性、整体化、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彰显主体地位。
大力发展技术保障装备和各保障信息系统。推进保障装备通用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研发沉浸式(VR、AR、MR)装备维修设备、通用检测系统、故障检测诊断装备、野战修理装备。
开展保障技术、理论研究。研究学习外军先进保障理念、理论和方法,如供应商保障、基于性能的保障(PBL)等,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装备保障理论和体系;大力开发装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健康管理、故障预测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国装备保障能力,适应装备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