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婷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510154473@qq.com)
古语有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幸福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的根本立场。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2]人民群众是幸福的主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的关切。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3],健康的身体对个体和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民个体幸福需要健康的身体,人民全体幸福需要以健康的民族的基础。可见,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是一种以人民为主体,实现幸福创造依靠人民,幸福由人民共享的人民幸福观。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就是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的关注焦点。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强调,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更多的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4]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民生问题是人民幸福的重点,要实现人民幸福,健全和改善民生问题是关键。尤其要关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看病难、养老难等一系列关系到人民幸福的民生问题。如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并不是简单地帮助贫困人民实现物质财富的需求,而是“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5]240又如,在“环境就是民生”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4总之,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倡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点。
马克思提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8]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幸福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9]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核心要义是相契合的,认为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每一个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
不仅如此,勤劳致富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项方针政策中加以落实。如精准扶贫战略,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要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民创造幸福的积极性。因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5]229目前,贫困人民可以通过各种路子脱贫,如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组织劳务输出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等,但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反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单纯依靠国家物质救济生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发展特色产业、就业等方式,才能真正帮助七千多万贫困人口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本质上是一种人民幸福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是幸福的主体和根本立场,民生是人民幸福的重点,勤劳致富是人民幸福的基本要义。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是在反思工业文明幸福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类生态学时代”的呼声。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7]13-14可见,对于新时代如何走出追求幸福的困境,习近平把生态环境问题看得很重。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0]这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无论人类文明系统如何发展,人类始终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栖息者,其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自然生态系统。”[5]229任何时代,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础条件,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没有自然界,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更不用说创造幸福生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非常关切。他说:“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7]15因为对于人的生存和健康而言,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幸福感的获得。
“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7]4“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1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明确阐明“绿水青山就是人民幸福”“蓝天就是幸福”,指明了绿水青山和蓝天也是新时代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表达中国共产党对“何谓真正的幸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物质满足,生态需求也构成了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实现人们对生态需求的满足,还蕴含着一种“生态文明”方式和整体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范畴,它“不仅关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考量,还是强调以一种系统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11]如“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7]30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12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于人的思路的转变。因此,在新时代,要树立生态幸福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最新论断这实际上为新时代的幸福何以可能指明方向,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必须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工业文明时期物质主义幸福观所导致的人们无限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有限地球资源之间矛盾的日益冲突,西方绿色思潮的幸福观曾经盛极一时。这种幸福观认为现代化道路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它主张摒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倡导一种“与自然为邻”的幸福观,具有明显的反现代化特征。并且,这种幸福思潮抛开社会制度来考察幸福问题,显然具有乌托邦性质。事实上,关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否相容?应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社会制度来分析。正如福斯特所言:“就生态的可持续而言,资本主义是一个失败的体制。”[12]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就否定了在生态层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可能性。但是,社会主义体制本质上与生态环境是互补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可以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式来克服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5]3发展是实现习近平新时代幸福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强调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上去。同时,他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引领,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能否实现美好生活。新时代幸福观需要新型发展理念,否则“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7]5即新时代的幸福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使二者相得益彰。我们既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能为了生态环境保护而舍弃经济发展,这两种思路都是一种竭泽而渔或者缘木求鱼的做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协同并进。
一言以蔽之,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覆盖的领域非常全面,它要求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更加健全、生态更加美丽,文化更加繁荣、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幸福观。
幸福观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融入医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培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很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医学生个人的幸福的追求不应是简单的个人幸福感的满足,而应从属于其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这要求医学生树立和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幸福观,即切实关心患者的身体健康,帮助患者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减少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艰苦奋斗出来的,勤劳致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美好生活。新的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对医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信念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幸福观教育首先应培养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教育医学生在校时要刻苦钻研医学知识,毕业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唯有掌握了扎实的医技,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凭借自己的精湛医技真正解除病人疾苦,实现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幸福人生。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的幸福追求不是简单地局限于衡量好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追求人民幸福。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符合生态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人民对生态的需求以成为其幸福观体验的最难满足的需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所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7]83-84这对医学生的幸福观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积极推进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还要确保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如果我们的医疗体系不断完善了,但是生态环境恶化了,人民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么,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幸福理念就不能实现。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引导医学生在日常的幸福观培育中,树立一种生态幸福观。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幸福观中的“生态”不仅仅指绿水青山,还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自然生物。这一点对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意义重大。过去人们将医学界定为一门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科学,因此,针对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也侧重于如何切实帮助患者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减少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幸福感等内容上。但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不断蔓延,有关“何谓医务工作者的真正幸福”的讨论得以进一步展开。著名的医者史怀泽曾说过:“不可避免的是,人们总有一天会对未被禁止的对其他生物的残忍行为表示反感,并要求一种也同情它们的伦理。”[14]很显然,当前医务工作者的幸福追求不得不考虑对自然的伦理道德,这也是习近平生态幸福观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幸福观引导医学生要把对患者讲道德和对自然讲道德当作是一种幸福,即具备“医者仁心”的医德品质是医学生幸福观的必要因素。因此,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过程中,应蕴含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的道德伦理教育,如对动物权利和动物福利的认识。当涉及一系列实验动物的伦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警示医学生不能忽略动物的感受和增强对动物免遭痛苦权利的认识,避免虐待动物的行为出现,以达到“德福一致”的效果。事实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将幸福定义为:“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15],只是新时代幸福观对“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把“道德”的外延扩展到生态领域。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为基本幸福取向,这有助于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荣辱观和幸福观,引导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仁心仁术的幸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