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医学伦理建设的若干启示

2019-01-16 11:42王东维孙红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医德医务

王东维,孙红莉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pgcwdw@126.com)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医学伦理建设,通过加强责任伦理、态度伦理、预防伦理等建设,医学伦理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医疗服务的需要对医务工作者的伦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医学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医务工作者价值观错乱、伦理意识缺乏,医德医风不正的现象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对首个“中国医师节”的指示中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新局面”[1],为新时代医学伦理建设指明了方向,借鉴延安时期的医学伦理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应对医学伦理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重视责任伦理建设,培养医务人员责任担当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医务人员做好医疗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共中央、边区政府都极其注重医务工作者的职能使命教育,鼓励医务人员坚守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毛泽东同志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2]。1939年,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牺牲以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3]19-20,并撰写了《纪念白求恩》的光辉著作,树立了白求恩精神这一不朽的旗帜。1941年,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指导医学职业伦理的重要准则。他在与中国医科大学的师生谈话中着重强调医务工作要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以及学习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伤员服务的精神。边区政府十分注重医学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教育,明确指出了相应的医务教学方针:在医学教学上,一方面注重临床技术操作的培训,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培育学生们的医学伦理素养和责任担当。边区的各类学院贯彻边区政府的教学方针,十分注重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为办学方针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为了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在课程设置上规定每周开设一次政治课,并设置了列宁班来专项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养成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为教育方针的中国医科大学,为了提升师生的思想认识,安排每周上一到两次政治课,以《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为主要授课内容,让医务人员坚守职业理想,把贯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医学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医德义务,优秀的医学伦理文化,首先要求医务人员自觉增强保障人民健康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当前的医学伦理文化受到西方的功利文化和商业文化的严重冲击,导致一些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理想淡化、责任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担当,“治病救人”的医德初心逐渐被放弃,造成公共服务精神的缺少、人本精神的丧失,出现了各种医学伦理失衡的现象。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弘扬“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借鉴延安时期医德医风建设过程中强化责任伦理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发展新时代医学伦理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健全各级各类医学教育的医学伦理教育体系,在医学伦理的课程教学中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使命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把医学伦理的教育贯穿到医务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充分利用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执业准入等平台,多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医学伦理教育的覆盖面,警戒他们时刻不忘“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其次,强化医务人员担当品格。借鉴延安时期多元化、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医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合作观,营造出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医学伦理文化的责任和发展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伦理的使命。

2 强化态度伦理建设,彰显医务人员良好修养

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的核心问题,而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就是医师要具备友善的态度和良好的德性。延安时期,在医疗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势下,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医务人员的态度伦理建设,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德性和友善的服务态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党的领导人非常重视医务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毛泽东要求医务工作者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边区政府设立的卫生处规定各医院和卫生科所要“无条件给群众治疗,通过治疗,达到预防的目的。群众看病应随到随看,对群众看病的态度要好”“不要嫌弃群众脏,医生应多到群众家中去看病”[4]。边区的医院积极响应“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在医疗服务中开展“保暖”运动,努力保障伤员的房子热、水热、饭菜热的“三热”以及被窝暖、穿戴暖、胃里暖的“三暖”。白求恩对医师们讲到:“医生等病人来敲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医生应当主动找病人,而不要等病人来找医生”[3]10,他曾说过:“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卫生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那责任就是使你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父亲”[3]7。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媒体宣传白求恩、阿洛夫等模范医生的典型事迹,用典型人物的事迹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医务工作者,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准则,涌现出了许多诸如王斌、欧阳竞、刘景晏等高素质、高品质的医生。当时,边区形成了医患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医生对病员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医患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和平医院中“看不见伤兵闹事、殴打辱骂院长、司务长和医护人员的现象”[3]50。

加强医务人员的态度伦理建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新时代保障人民群众医疗权益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总体向好,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评价较高,但伤医、杀医、告医事件时有发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医者一方审视,涉及部分医务工作者的德性伦理方面存在问题,对于病患缺乏伦理关怀的为医意识,“为人民服务”的从医初心逐渐被动摇,良心底线突破,服务态度欠佳,甚至在一部分医务工作者眼中从医不再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而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赚钱工具,医学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针对新时代下医务工作者态度伦理缺失的现象,应借鉴延安时期强化态度伦理建设的成功经验,医务人员不仅要注重医学技术上的深造提升,更主要的是要注重其态度伦理的建设,切实把态度伦理建设摆在医学发展的突出位置。首先,提升医务人员品德修养。引导医务人员坚持人民立场,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除不良医患关系产生的思想根基。其次,加强医务人员态度伦理建设。医务人员应自觉遵循“安全、适当、尊重、自主、公正”的医学伦理原则,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增强医疗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增进医患信任,加强医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3 倡导“预防重于治疗”,增强全民健康观念

社会医学认为医德是防病治病的内在条件,预防为主体现了医学伦理的价值取向。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文化落后,人们的医疗和预防意识非常之差,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对群众进行卫生知识的普及及卫生防疫宣传工作,党制定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边区政府确立了“预防为主,普及卫生网,免费治疗”以及“医疗为辅”的基本卫生政策,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预防胜于治疗”的口号,号召医务工作者们积极开展各类卫生教育活动、组织卫生运动、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群众卫生防疫教育。陕甘宁边区民政厅还发布了关于预防疫病的具体办法,大到要求各级政府及机关团体应积极辅助当地卫生机关来组织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小到建议人们不吃不洁不熟食物、不饮不开之水、注意扑灭蚊蝇鼠等事宜。为了预防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从1938年到1943年,中央卫生处的医务人员曾多次到易发病区开展卫生调查工作和基本的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为了增强边区群众卫生防疫意识,边区政府通过采取医生下乡宣传和印发党报、发放宣传手册以及地方医院下乡开展文艺活动、举办卫生展览等形象生动的形式来进行卫生宣传和群众教育。一些医科学校也经常派出医疗队或防疫队帮助地方进行流行性疾病的防治,1947年东北西部发生鼠疫时,东北军医大学曾“派出由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期学员及部分医护人员组成的200余人的防疫大队,赶赴疫区进行卫生宣传,发动群众扑灭疫源,并开展治疗工作”[5],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扬。

社会主义医德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预防为主是我国医疗卫生的一贯方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受传统医疗卫生观念和生活水平的影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仍然不够强,不少地方、不少人还是停留在有病才到医院治疗的阶段,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医疗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6]。借鉴延安时期医学伦理建设“预防为主”的成功经验,加强预防医学宣传仍然是新时代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们健康的基本要求。首先,增强医务人员对卫生防疫的重视度和认识度。医务工作者处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前沿阵地,他们自身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卫生防疫意识,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辅助主管卫生防疫的机构或相关的社会组织来推动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其次,克服重治疗轻预防的理念。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加强对群众的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防疫意识,让人们树立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主动地参与到卫生防治中去。最后,加大卫生防疫宣传力度。在医疗过程中,患者的权利,主要指患者应得到的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的待遇和所享受的利益,医务人员应发挥与患者、家属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资源优势丰富宣传形式,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的现代化媒体传播技术,通过发放卫生手册、文艺下乡、微信平台以及手机软件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让健康的卫生防疫观念深入人心。

4 注重医疗资源使用中的伦理问题,树立绿色医疗理念

医疗事业是一项奉献性极强的职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医学伦理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延安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处在一种艰难的发展状态,边区的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非常注重医疗资源使用中的伦理问题,力求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针对当时医疗资源有限的状况,医务人员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发上山采药、主动研发各类药品、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必备的医疗器材,解决了边区医药、器材缺少的问题,改善了边区的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基本实现了边区医药的“自给自足”,同时也练就了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如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院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起,冒着严寒,不顾脓血腥臭,不惜手脚冻裂,在结冰的河里砸窟找水洗涤敷料,把用过的棉纱重洗干净、重新消毒、重复使用,这样上级下拨两个月的药品材料足用了四个月”[3]4。在各类医学教材和教学设备难以得到供应的情况下,边区医生教师曲正就积极组织其他同志“自己动手编写了各种教材、制造设备器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保证了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7]。白求恩为了改进边区的消毒技术,发明了“消毒十三法”的操作规程,这一发明使旧敷料可以重复使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边区的敷料供应紧张的状况。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疗卫生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仍然存在有的医务人员奉献意识不强、节约意识淡化的问题,过度医疗等行为造成医疗资源配置不均、浪费现象严重,不仅给患者和家属造成负担,而且严重违背了医学伦理的公平公正原则。过度医疗、无限救治等直接关系到医学伦理中的公平问题,新时代医务人员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适度医疗、节约医疗资源理念仍很有必要。首先,应加强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医德的奉献性特点需要医务人员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去维护服务对象的利益,针对目前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过度医疗、唯利是图等现象,应通过正面教育让医务人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医务工作者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消除私心杂念,在临床诊疗中克服过度医疗造成的加重患者负担、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等不良现象,严厉打击过度医疗等各类违反医德医风的行为,引导医务人员严格遵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和不伤害等原则。其次,引导医务人员树立绿色医疗理念。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树立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等节约理念,降低能耗,规范管理,杜绝浪费,引导人民群众树立预防为主的新型健康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同时根除医疗资源浪费现象。

5 增强医学伦理制度的时代性,强化医学伦理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医学伦理建设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延安时期,医学伦理建设之所以如此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警示和监督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卫生保健工作,边区政府建立并逐渐健全各种卫生公约、制度和相关条例,例如《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中规定应在边区群众中进行普遍的清洁卫生教育、进行产妇的卫生教育等内容;《陕甘宁边区医生管理条例》中规定各医师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规定了医师的行为规范以及药物使用规范等内容,如“医师如无法令规定之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诊断书,检案书或死产证书之交付”“医师除关于正当治疗外不得滥用鸦片吗啡等毒剂药品”“医师于业务上如有不正当之行为或精神有异状不能执行业务时,应由该管政府报卫生处审查后暂令停止执行业务”[8]283;《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组织条例》中明确规定边区的防疫委员会的职责、组织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事务以及“总务股”“防疫统计股”“环境卫生股”“宣传教育股”“医务治疗股”各分股的具体工作和监督协调的事宜;《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卫生部门教学问题的通令》中指出:“各级卫生机关及所属卫生人员应分别组织卫生勤务研究小组及医药讨论会,除直接执行医疗、医教、制药等业务人员之外,其他卫生行政人员与卫生部门中的政治工作人员亦应看重卫生勤务的学习与研讨,以求工作部门化”[8]295等。这些制度对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行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医学伦理工作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来保驾护航,就会成为无根之木,难以产生持久的效果。现代社会各种医患纠纷和“红包”“回扣”现象的出现既有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制度层面不够完善和已有制度执行不力的因素。延安时期,在医学伦理制度较少的情况下,仍然营造了良好的医疗氛围,主要原因在于有限的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新时代应汲取延安时期的成功经验,切实增强医学伦理制度的时代性,强化医学伦理制度的执行力。首先,根据新时代要求修订、完善现有的各类医学规章制度。结合新时代下医学伦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医学伦理制度,增加时代内容,用医学伦理和法律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其次,加大医学伦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目前我国有关医学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建设相比延安时期较为规范,关键的是执行方面存在问题,有些部门、医院重技术、轻医德,对一些违反医学伦理的医生,只要技术好,医学伦理上的过错往往得过且过、不予追究,应充分发挥卫生管理部门、医学伦理委员会、医院等医学伦理制度执行部门的职能,定期开展审查、审计、问询工作,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奖惩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力,使医务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最后,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适时发挥正反典型在医学伦理建设中的效应。一方面,适时树立和宣传遵守医德的正面典型形象,让那些在医学伦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医务人员脱颖而出,充分利用他们所具备的名人效应,让典型模范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引领医学伦理的走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针对目前医疗界收受“红包”“回扣”、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等现状,运用法律法规及时处置那些责任意识淡漠、医德医风低下的医务人员,警示医务人员自觉培育高尚医德、抵御各种腐朽不廉的思想。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医德医务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致逝去的医务者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无舵雪橇生物学监控与医务监督概述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医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