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记 /菏泽学院
以《资本论》为标志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一百多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主要揭示了劳资之间矛盾的实质,批判自由资本主义。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很难直接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为此,贾后明教授主编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性与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月版)就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建符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新体系进行了阶段性研究,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该书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作者在全书开篇时就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首要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要承担起指导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任务,需要从自身与西方经济学的交锋中提炼、转换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遵循这一思路,作者分别针对价值理论、资本理论、所有制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经济学主要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不同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探讨,尽可能地理清这些理论演进的脉络。
在价值理论方面,作者通过整理分析发现,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对价值给予了不同的来源解释及过高的期望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西方经济学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其所说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效用,这一价值概念与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概念更加相似。最后,作者总结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财富分配关系提供两种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不能赋予价值理论更多的使命。
该书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已有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批判理论进行了转换,旨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性质,充分发挥资本作用。作者认为资本在组织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劳动组合、节约成本和费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出资本并非仅有马克思认为的“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阶级属性,而是市场经济中一般的经济关系。这些对资本性质的独到见解,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理论研究拓展了新视野,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在所有制理论方面,作者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有制和私有制孰优孰劣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争论的关键点,强调对公有制效率必须进行全面、历史、辨证地认识,为读者进一步深化公有制认识开拓了新的视野,理清了新的思路。针对私有制经济在我国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必然性问题,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是要充分有效配置不同类型资本,利用私有资本来解决经济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并促进经济的良性竞争,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这些研究视角和分析结论超出某些已经固化的思想意识束缚,更能彰显出该著作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味道。关于分配理论,作者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劳动价值论而来的按劳分配和西方经济学由效用价值论而来的按要素分配的理论观点,认为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资本在分配中居主导地位,最终会出现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问题,必须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手段来进行调节。作者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系统梳理,不但为自己的观点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可以为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同类学者提高研究工作效率。
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例如,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首先会在那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实现。但现实情况却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或者欠发达的国家率先实现。在此背景下,作者研究认为,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起“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后,面临着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矛盾,制约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只能从公有制的绝对主体地位以及计划经济体制这些生产关系方面进行改革。作者的这一思想观点充分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基础,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形势和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创新性论述,为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
作者为了从根本上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摆脱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传统理论的思维定式,从“更加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丰富的社会消费”、“有效的社会协调”、“共同富裕和发展的社会奋斗目标”三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而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对社会主义发展是有利的,两者具有生产发展与效率提升的共同目标,以及分配公平与社会协调的共同内在要求。作者的这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观点,深入揭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以后学者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探索空间。
作者通过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而不是只注意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社会矛盾引发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败和消亡,充分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作者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对资本主义性质判断及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继续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扬弃”,通过资本集中垄断、资本社会化、国家参与经济宏观调节、推动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新的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化解了一次次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有了一定的弹性和应变性。但作者在分析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困境后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扬弃不可能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只能说是向新的社会过渡,其最终将在生产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转变为新的社会形式。作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判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精髓和动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对读者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认为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实践,作者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创新属于中国的马克思经济学,其特点就是:超越意识形态对具体经济的价值判断,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动态、发展和不断追求创新的科学研究理念。
该书在全面解读、辨识和评价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概念、原理、方法、体系的基础上,贯彻继承、发展、创新的研究理念,对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导性和参考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