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库拉 郝建正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阿拜全名为阿拜·库南拜,生于1845年8月,于1904年过世,思想家、诗人,哈萨克近代书面文学的奠基者。阿拜一生中本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写了许多抨击宗法制度和社会弊病的作品,《阿拜箴言录》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里,他详细地记录了19世纪哈萨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阿拜从小就熟背哈萨克民间史诗,后来又自学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了东西方思想。因此阿拜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促使其形成了重视教育的观念,这些都在《阿拜箴言录》(以下简称《箴言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在《箴言录》里,阿拜不止一次地强调知识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养成求知精神,乐于求知。第三十八篇中:“世界的乐趣在于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第十八篇中:“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学习才学、知识和风范才能得以长进”,这些与当前德育中所强调的求知精神的培养是极其吻合的。再如,第七篇中:“倘若不能彻底明了宇宙万物或隐或现的奥秘所在,哪怕获得一点切身的感知,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这样的人与动物毫无二致。所以,混沌未开的孩子竭力在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试图穷尽他所不曾知晓的事理,以致着迷得常常为此废寝忘食。为什么我们到了成人懂事的时候,反而不去孜孜以求,不耻下问,去追寻那些科学探索者的足迹?”阿拜认为求知精神是人不可缺少的品质,这一点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好知、乐知是极为相似的。当前我们处于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至关重要,因此养成求知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拜虽生活在较为封闭的草原地区,但他乐于汲取东西方先进文化,也深刻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注意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三十八篇中:“一个人只有以他的才学、知识致力于追求真理与真实境界,方能解开事物的奥秘所在”。阿拜生活的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他看到了科技带给世界的变化,因此他极力主张向先进国家学习。第二十五篇中:“应该学习俄语……了解他们的教育,掌握他们的科学……俄罗斯的科技是开启世界的一把钥匙,掌握了它世上的事变显得容易多了”。当前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关头,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培养民族地区群众乐于求知、运用科学知识的精神,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箴言录》体现的乐于求知、注重教育、重视科技等德育资源,将其运用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阿拜认为求知的方式方法影响求知实践的结果和求知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箴言录》中提出了许多求知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符合人的学习规律,仍可以为我们提升学习效率、培养求知精神提供借鉴。
第一,学习知识的前提是热爱知识,不能另有所图。他认为:“不能为了荣华富贵去寻求科学与知识。因此,要对科学知识充满感情和渴求,以获取知识为最大的乐趣……自当以此为乐,并且富有进取精神,也就乐在其中了。于是,对耳闻目睹的一切将心领神会,铭记在心。倘若你另有所图,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无非是为其所用,那么你对科学知识的感情是隔膜的”。这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相似,都在强调以学为乐的重要性。反观当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的精神被当前很多教育者所忽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忘记了学习知识的初衷。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阿拜提倡的热爱知识的观念运用于学生求知精神的培养当中。
第二,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接近真理的过程。第三十八篇中:“一个人只有以他的才学、知识致力于追求真理与真实境界,方能揭开事物的奥秘所在”。阿拜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在于揭示事物的奥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似之处,都是主张可知论,认为求知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第三,珍视和坚守真理。“确信你发现了真理,就要执着追求,宁折勿弯。如果你的发现连你自己都不能信服,对他人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你自己不懂得珍视,怎么奢望他人珍视”。这是一直被提倡的对真理的共识,应继承并发扬光大。
第四,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交流和坚持。第三十二篇中:“在发展科学知识方面人们具有两项武器,其一,相互探讨和交流;其二,共同维护和捍卫。要竭尽全力去加强这两项武器,否则,科学难以进步发达”。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种注重交流和坚持方法对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学习过程中应避免沾染不良习惯。第三十二篇中:“要避开烦扰思绪的事物,如遇烦扰,切记千万不能陷于其中。烦扰思绪有如:无所事事,萎靡不振;贪图安逸,追求享乐;陷于苦闷,不能自拔;偏生嗜好,玩物丧志。凡此四者,足以葬送一个人的才智与学识”。
第六,道德在人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和理智维系与人的品德。但愿人的品德不要堕落……缺少德性,科学与理智又何以为继?但愿人人具备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有健全的理智和完美的品德”。阿拜的这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道德的培养的思想,对改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阿拜的教育思想是正确的,与许多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阿拜教育思想中的有益资源,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发挥其当代价值。
“善”即道德,历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探讨的重要命题。从《箴言录》中可知,阿拜认为“善”来源于爱与平等。第四十五篇中:“人性的前提是爱与公正。时时处处凡事都离不了二者”,第三十八篇中:“或许公道乃是一切善举之母。良知、廉耻均由公道衍生。因此,一个公道的人当反躬自问:我的品性我自己心知,不能长此以往,当与那些具有高尚品性者交往。这本身不就是公道与良知的体现么?同样不也是一切善举之源吗”。因此,可见阿拜认为“善”就是公正、仁慈和爱心,是做事公道、好善乐施等。
阿拜在揭露和抨击各种不良习气的同时,也提出了人们应该具备的具体道德品质。如在第十四篇中:“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谦恭有礼,信守诺言,疾恶如仇,能为民众引路,而不像一条可怜的小狗尾随在别人身后。凡是正义的事业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他也会挺身出来捍卫。凡是放弃真理的事,尽管非常容易,他也不为所动。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第三十篇中说道:“应当具有视死如归,信守诺言,不惜钱财,慷慨大度等诸多美德”。
从阿拜对“善”的理解还和对人应具备的具体道德品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善”是在公正、平等的前提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慈爱之心,进而衍生出的诸多美德,诸如好善乐施、信守诺言、疾恶如仇等,以此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这种思想观念与阿拜所处的时代以及他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阿拜虽出生于剥削阶级,但是他看到了底层民众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受到的压迫。当封建的上层统治者与劳动人民发生争端时,阿拜总是站在劳动人民一边,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阿拜所主张的公正、仁慈、好善乐施等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很好的运用。
“善”是公正平等前提下的慈爱之心衍生的诸多美德,但“善”只有体现在人的行为上才算是真正的实现。因此对于如何行善,阿拜在《箴言录》里给出了两种做法,一种是主张人们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第二种是鼓励人们向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学习。
首先,阿拜主张人们在道德方面进行自省。要求人们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第十五篇中:“应该反躬自问,检讨一下你这段人生是怎样度过的,是否真正做到献身科学,或为后世积德,或为今世做些有益的事,从而没有虚度年华”。阿拜非常注重反思和自省的作用,他认为人应该不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包括在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而找到改进的方向,这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主张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去提升道德品质。对自身道德行为的反思是一种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过程,有助于培养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有助于教育内容的内化。
其次,阿拜也鼓励人们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第十八篇中:“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学习才学、知识和风范才能得以长进”,这里的“风范”可以理解为品德、品性,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欣赏,相互学习长处,以此来促使自己进步。第二十三篇中:“只有与好人相比才能成为好人”,这句也体现了通过向他人学习来提升自身道德素质的主张。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其实体现的是榜样示范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教育对象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内化其中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准则,并对榜样行为进行模仿,养成道德习惯,进而提升道德素质的过程。
总之,阿拜在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提出“善”是在平等、公正前提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心,认为行“善”应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反思和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他的这些理论是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将其运用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但是对其现实价值的实现,而且也可成为提升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
阿拜生活在宗法制度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思想僵化,忍受着宗法制度的压迫,而这时的西方世界已通过工业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阿拜通过与外界的接触和对现实的反思,深刻认识到单一的经济结构很难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因此,他极力主张改善单一游牧产业结构,鼓励人们学习其他国家的科技和经验,完善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水平、改善民众生活。
阿拜认识到物质的基础性作用,认为在物质生产落后的条件下很难发展科学和文化教育,很难改变民众的困苦现况。因此,他号召人们积极从事物质生产,为发展科学和文化教育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箴言录》第二十五篇中:“我们这一方天下并不太平,首要的是生存,然后才是了解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对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何谈理智与荣辱,更无心思求学进取。饥饿与贫穷往往导致亲人不和,邪恶滋生,盗贼蜂起;人们相互恃强凌弱,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只有丰衣足食,知荣辱,人们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心思不但自己去学,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学”。这与《管子》中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相似。可以看出阿拜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经济基础不够稳固,上层建筑很难发展。因此他提出了解决的对策——辛勤劳动,发展物质生产,学习他国先进科技和经验。第三十八篇中:“我们不是以出卖科学来换取财富,而是用财富来支撑我们探寻科学。”同时,阿拜提出人们应该辛勤劳动,转变观念,发展多种产业,改善单一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阿拜关于发展经济的见解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到了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和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些见解放在今天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正确认识并适应经济结构优化的趋势,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
近代以前的哈萨克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济结构单一,与外界接触外较少,经济发展缓慢。宗法制度和封建贵族的统治不但使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被严重剥削、生活困苦,而且也使其思想僵化,缺乏革新、创新的意识。阿拜虽然十分重视物质的基础性作用,提倡物质财富的积累,但是也要求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诚实经营获得物质财富,并认为互相帮助、造福社会是发挥物质财富价值的体现。
阿拜要求人们具备正确的物质观念,诚实获取并发挥物质财富的价值。《箴言录》第三十八篇中:“世界上无论是谁,不得为自己拥有特殊地位而去追逐财富。只有那些不是一门心思的迷恋财富,只是出于担心自己无力帮助他人,并且不想为此有求于人,而且为了慈善事业,以自己正当的劳动所得积累起来的财富,才算不得聚敛贪财……人与人尽力相助是相互的义务,然而依赖他人的帮助终究不是正道”。因此,可以看出阿拜认为对物质财富首先应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诚实劳动获取。其次,物质财富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造福社会。阿拜所提倡的这种物质财富观念对帮助人们养成正确的财富观、消费观,防止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的盛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具有启示意义,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
总之,《阿拜箴言录》在求知、道德提升和经济发展
方面的见解是值得肯定的,在当前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纵观《阿拜箴言录》,虽然阿拜在摆脱封建宗法束缚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人都是由时代哺育成长”的,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阿拜箴言录》中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适应,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提升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做出贡献。
[ 注 释 ]
①杨伯峻,杨逢彬,译注.论语[M].湖南:岳麓书社,2011(61).
②杨伯峻,杨逢彬,译注.论语[M].湖南:岳麓书社,2011.
③管子·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