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仲
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确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吃饭也不例外。
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咀嚼、吞咽等动作消耗的热量外,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也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在营养学里,通常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
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体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比如,我们吃一个汉堡,要先用牙齿咀嚼成较细的形状进入食道,进而进入消化系统,在消化系统里会有各种酶将这些细小的食物颗粒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将淀粉分解成单糖、将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再完成消化吸收等过程。这些过程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热效应,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al dynamic action,SDA),或者膳食生热作用(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
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正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食物热效应通常表现为机体散热的增加,一般在人们进食一个小时候左右产生,大约3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既然食物消化的确要损耗能量,那会不会存在食物热效应大于它本身的能量的情况呢?如果继续检索,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负能量食物”的学术文章,“负能量食物”的说法更多的只是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商业网站或者博客上,只有一本正式出版的书提到过“负能量食物”,但由于作者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该书的观点也受到人们的很多质疑和批评。
根据“负能量食物”的定义,要判定一种食物是不是负能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热效应究竟有多大。其实,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热效应也有一些差异。在三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对于一般混合食物来说,食物热效应大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kcal能量食物,大约需要消耗200kcal能量来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超过30%,“负能量食物”也不可能真的存在。至少,目前是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