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内在统一性刍议

2019-01-15 12:39张梦瑾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摘 要: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与农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发展的推动不仅体现在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的提升,更体现在农民主体意识以及现代意识的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更是对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而农民发展这一现实性命题不仅得益于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催生出了我国在农村文化建设多样性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发展 内在统一性

中国是农业大国,如何解决农民这一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群体的发展问题则成为如今中国发展的核心。农民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中国人民的发展程度以及中国现代化的程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对中国而言,人的发展的关键即是农民的发展。所谓农民的发展是指农民自身力量的发展,也就是农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进步。农民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在农民身上的具体体现,这就意味着农民的发展既具有人的发展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农民群体自身的独特内涵。因此,认识农民发展,前提是要认识人的发展。“发展”一词在生物学中的含义是指生物体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而后,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一词被科学家们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向更高级、更完善状态变化前进的过程。实际上,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发展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还应包括社会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对农民文化教育以及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

农民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的整体性概念,这意味着农民发展并不仅仅是农民经济基础的提高,更体现在农民文化素质、个人自由、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进步。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片面性时指出,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自由、和谐、充分的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在劳动能力、精神需求、物质水平等多角度的提升与满足。农民发展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可持续的,农民这个群体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为了农民当前阶段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着想,农民的思想建设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是需要被首要关注的。一般来说,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做的较好的地区,农村以及农民的发展都较为迅速。

文化是一个群体,例如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风俗、习惯等,以及由这个群体所辐射出的一切活动。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浓缩,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农村文化是指源于农村,并植根于农村的一种文化。一般来说,农村文化并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文字形式,更多的时候体现在田间地头、婚丧嫁娶、日常生活、邻里关系等。正是由于农村文化的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使得农村文化常常与宗法礼数,家族血亲紧密相连。这些特点赋予了农村文化更多的人情味以及生活情趣,更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性与地域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智慧的结晶,更渗透于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也就显现出,从前被长期置于一种从属乃至次要地位的农村文化建设,如今是多么重要。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支撑因素。我国农村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仅包含物质层面的意义,更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意義。贫瘠的文化土地难以孕育出高速增长的经济,也就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其根本意义上来讲,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培育有思想,有道德,具有现代社会人格特征的“新农民”。由此也不难看出,农村文化建设已然成为丰富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农民发展的一剂良药。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发展现代性的要求

现代性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性。现代性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有了与现代社会发展状态相契合的特征。普遍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结果大抵就是让农民拥有现代性。农民现代性的获得,是农民发展以及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当代农民的特征大致可以这样描述:既不传统,也不现代。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保留了太多传统的影子,缺乏生活在现代社会所应该具有的独立、平等、法制、契约等观念。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让农民获得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生产方式,用现代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保障自己的利益。现代思维方式的获得必将促进农民对于现代科学农业知识的渴望,农业知识的习得会使得农民具有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最终摆脱老旧传统的耕作模式,逐步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农民这种现代性的获得无异于是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巨大发展,而农民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终将会促进农民整体的发展,从而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市场意识、独立自信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村民自治的现实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农民的发展以及农村的发展。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建设什么样的农村才是农民所需要的,农民自身的意见必不可少。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更应该充分聆听农民的声音,以农民的意见为主体。如此一来,农民的意见被充分尊重,农民对于政治的参与度也会更高。作为农村的主人,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怎样发展,农民更有发言权,农民与国家的沟通渠道如若建立并完善,流畅的沟通过程将是对国家与农民紧密关系的一种维系。通过参与农村自治,农民能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农民的主体意识也会逐渐形成。主体性的产生将会是农民拓宽思想的巨大突破口。而农民在思想方面的发展也将促进农民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利用现今的国家政策来促进生产,维护自身利益。

(三)农村文化建设是“三农”问题解决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民富裕,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农村稳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要实现农村的真正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是主要的施力点。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许多贫困村的帽子也已经摘下,走向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始终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匹配。如今,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农村里文化活动匮乏,农民的文化生活可以大致概括为青少年泡网吧,中年人打麻将,老年人搞迷信。这不仅破坏了农村淳朴的民风,更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由于以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现今很多文化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阻力,许多人只能是“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种乏味的文化生活不仅不会给农民的生产劳作带来促进作用,相反还会阻碍农村发展的进程。我们需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农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央将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提高到同等高度恰恰是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通过农村的文化建设,逐步促进农村淳朴民风的恢复,进一步来说,农村文化建设会让现代文明渗入到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农民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农民发展是对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诠释

(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社会主义认同感

近些年来,宗教在农村的传播日益兴起。不可否认的是,合法的宗教信仰对于村民的情绪及日常生活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一些宗教道德的传播倡导人们积德行善。这些正确的信仰会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也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农民对于宗教的教义并没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全部来自于神赐。这种对宗教的盲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农村文化建设具体政策落实的过程也就是农民的思想与我国现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过程。首先,通过发放一些简单易懂的图文读本、村干部的家访交流、专门人员不定期的宣讲等活动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其次,组织农民定期观看“中国梦”相关主题的电影或文艺表演,开展道德模范家庭的评选活动,对模范家庭事迹的进行宣讲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一种多元化的传播,更体现了农村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另外,在公共场所的有效宣传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农民内心。

(二)农村文化保护推动农民手艺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农村也蕴藏着数不清的特色文化与传统。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农村的一些文化体系与文化特征正在慢慢消失。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由于缺失当代市场竞争力,也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悄悄淡去。因为缺乏市场,一些传统的文艺活动退出了舞台。农村人口结构的架空以及民间文化市场的黯淡,导致一些绝活无人继承,而民间技艺的传承人由此也大多另谋生计。如此看来,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对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继承,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没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出来的文化资源就缺乏坚实的生存根基。对于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活动的充分挖掘与发扬,可以推动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有效的传承。不仅如此,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最终可形成一条完整的农村文化产业链。这种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基础,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文化專项资金投入丰富农民生活

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资金投入与财政政策来推动支持。首先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收支水平也相对不平衡,这就导致了城乡物质生活水平的失衡。城乡二元结构间接导致城乡之间的文化投资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农村文化水平的发展一直处于劣势,文化水平成为农民发展的短板。其次,文化供给的内容比较匮乏,形式比较单一。到2002年,县级及县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了图书馆全覆盖的程度,但仍然有10%的乡镇无文化馆。文化下乡的内容比较固定,例如搭台唱戏、放映电影、科技下乡等,久而久之农民对这些活动的热情会降低,参与度也会相应下降。总的来看,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而资金投入又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所在,由此不难看出专项资金的投入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固定财政支出,使得农村可以保证稳定的、较基本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近年来,通过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播,农村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广阔的收益前景吸引了很多企业家的目光。一些企业切实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着力开发特色农村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企业与农村成为共同的受益者。这样不仅仅可以进一步满足农民的日常文化需求,更是可以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宽度,从而加速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高君.中国农民理论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2] 周军.中国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黄映辉,史亚军.如何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中国农业出版社.

[4] 林兴初.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前沿,2008(6).

[5] 杨亮.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6).

[6] 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4).

[7] 禹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湖南社会科学.2013(16).

[8] 唐笑.当前农民宗教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燕山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梦瑾,1992年1月出生,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