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彼得一世是俄国史上伟大的领导者,他带领俄国实行全面的改革,组建现代化的军队并组建海上舰队,为远征亚速要塞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力日渐雄厚的条件下,彼得一世积极展开对于西欧的外交活动,并通过赢得北方大战的胜利而为俄国夺取了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向欧洲积极扩张的同时,又向东面开疆扩土,从而与处于清朝时期的中国发生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联系。俄国通过《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获得了大片土地,并在中国攫取了高额利润,将东正教文化传播至古代中国。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成为了海陆大国,开启了全面扩张的新时代。
关键词:彼得一世 亚速要塞 北方大战 《尼布楚条约》
引言
彼得一世是俄国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他通过出访欧洲而吸收其他欧洲国家的长处,对俄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俄国国力大大提高,尤其是军事实力。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积极实行海陆扩张政策,使俄国成为了地跨欧亚大陆、拥有自己的出海口的海陆大国。17世纪末至18世纪20年代俄国在进行了西化改革后,尤其是军队改革和组建海上舰队以后,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打开了俄国的外交局面,使俄国真正参与到欧洲事务中来。彼得一世领导下的俄国迅速崛起,得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巨大发展。
一、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
(一)国内状况
17世纪末的俄国,在经过了100多年的扩张后领土面积急剧扩大。在彼得一世走上沙皇王位时,俄国已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封建大国。随着领土面积的不断增加,俄国的居民也逐渐向东迁移,人民在富饶肥沃的土地上耕作,手工业生产也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在俄国开始出现了第一批手工工场。农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商业活动,使各地间的商业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统一的全俄市场。此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蓬勃的发展,奢侈品的输入极大地刺激了俄国贵族和地主们的贪欲。在随着俄国领土不断扩张的同时,俄国人把商品运销至国外,谋取暴利和换得奢侈品。彼得一世为了满足新兴商人阶级的要求,巩固国家贵族的统治地位,立志要赢得至关重要的出海口。彼得一世逐渐把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格局向四周一步步延伸,从内陆到海洋,立志要实现斯拉夫人世世代代的“海洋梦”。
(二)国际环境
彼得一世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来说对于俄国的水路扩张以及争夺世界霸权十分有利。瑞典位于俄国北部,控制着对于俄国来说意义重大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但是瑞典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基础薄弱,缺乏长期与俄国进行角逐的物质基础,也同波罗的海周围的其他国家一直存在矛盾,这样的竞争氛围对于俄国十分有利;西部的波兰由于不断地发生对外战争以及内部封建分裂势力的发展,在彼得一世执政时期已经国力衰落,无暇顾及俄国的海洋之争;德意志此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散沙状态,南部的土耳其也在逐渐走下坡路;海上强国英国,一直在致力于同法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也由于英国一直想要维持波罗的海的均势局面,对于彼得一世在欧洲海域的扩张难以采取对抗政策。18世纪初的欧洲局势,为彼得一世争夺出海口,赢得私有海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两次远征亚速
17世纪末彼得一世亲政,继承了姐姐索菲亚公主的反对土耳其政策,为了获得亚速要塞作为进军黑海出海口的根据地,1695年春天,彼得一世伪装成炮手的身份编制入俄国军队,将15万军队集结于莫斯科,分成两个部分配合作战,开始第一次远征亚速,向土耳其和克里木宣战。俄国军队分别于8月15日和10月5日两次强攻亚速,但都遭到了土耳其和克里木的沉重打击。由于克里木军队在俄军后方突然偷袭,导致俄军惨败。
第一次远征亚速失败后,彼得一世立即展开了军队改革。1696年,为了对军队进行整编和扩充,编制新兵团,彼得一世宣布了一道敕令:凡自愿参加第二次远征的人,都可以到奥布拉任斯基村去报名 ,以重金聘请国外的军官担任俄国军队的教官和军事顾问,全力以赴打造海军军舰。在海军舰队建成后,彼得一世还为舰队设立了专门的指挥部和作战参谋部。1696年,整编后的俄军军队从沃罗涅什挥师南下,发动了对土耳其的第二次远征亚速之战。新组成的俄国舰队从海上封锁了亚速,在俄军海陆夹击的强势进攻下,亚速要塞的守军于7月18日宣布投降。“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合约》,俄国宣布夺取了亚速要塞及附近地区,从而获得了向黑海扩张的根据地”。
四、北方大战
(一)北方同盟的形成
北方大战是彼得一世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于1701年发动的对瑞典的战争。战争持续了21年。波罗的海是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域,一直以“北欧地中海”著称,是当时俄国到西欧最短的一条海上运输通道。首先加入北方同盟的是波兰。由于波瑞战争的爆发,波兰丧失了立窝尼亚和对普鲁士的宗主权,里加港也被瑞典夺走,波兰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同时,法奥两国也都企图控制波兰。彼得一世明确表示支持波兰,但条件是波兰必须同意反瑞。于是,为了报答彼得一世的扶植,1698年8月,彼得一世与萨克森选帝侯兼任波兰国王的奥古斯都二世在乌克兰进行了会谈,取得了奥古斯都二世参加反瑞同盟的保证,这为北方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加入北方同盟的是丹麦。为了进一步控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瑞典强迫丹麦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置于瑞典的保护下独立,这进一步激怒了丹麦。1699年11月,为了急击溃瑞典重获欧洲强国地位,丹麦向俄国示好求援,两国正式签订反瑞同盟条约,丹麦加入了北方同盟。1699年,由俄国、萨克森和丹麦组成的反瑞典“北方同盟”正式形成。
(二)《尼什塔特合约》的签订
北方大战在1721年彻底结束,俄瑞两国在芬兰进行和談。双方于8月20日签订了《尼什塔特合约》,标志着持续21年的战役结束了。根据条约,俄国获得了在战役中所占领的除芬兰以外的土地,使俄国的扩张目的得到实现;俄国还公开收回了北方大战开始以来多次向波兰转交立窝尼亚的许诺,于是俄国独吞了北方大战的所有胜利果实。《尼什塔特条约》的签订巩固了俄国在北方大战的胜利,它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归属于俄国,改变了瑞典独自称霸波罗的海的局面,使俄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由陆上强国发展成为水路兼备的大国。俄国“像一只新下水的船只,在斧子的敲击和大炮的轰隆之中,驶向欧洲列强的大家庭”。 彼得一世也因此被俄国参政院封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而俄国也开启了凭借大国地位而不断向外扩张的
时代。
五、俄国与清政府的关系
(一)侵占领土
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由于商业利益需求与海陆扩张政策的施行,一路向东开辟疆土,直至清朝时期中国的东北边境黑龙江流域。由于此时俄国在西方还没有一个自己的出海口,出于东西方的利益比较,俄国认为夺取出海口的任务非常急迫,因此,派出以戈洛文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进行谈判,结束俄国的东方战事。1689年8月22日,戈洛文与清政府代表索额图在距尼布楚200俄丈的帐篷里开始谈判。关于两国边境划分,由于清政府的谈判代表索额图等人缺乏外交经验,最终还是同意割让尼布楚,俄方也对于中方提出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界的划分方案表示同意。 经过双方艰苦漫长的谈判,双方于1689年9月7日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正式缔结的第一个条约,由于谈判时两国在尼布楚地区的兵力部署相当,在现场的谈判人数对等,双方代表也都在各自政府事先授权的范围内进行谈判,而谈判结果也都在双方满意的范围内,因此,历史上认为这是中俄两国之间缔结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的订立,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贸易关系
中俄两国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其中就有关于中俄贸易互市的条款。京师互市在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在两国边境战事停息后,贸易规模和贸易数额越来越巨大,因此形成了“京师互市”。1706年,俄国政府完全禁止私商参加京师互市,大批私商不得不在中国边境地区重新开辟新的交易市场。色格楞斯克附近的俄商把珍贵的西伯利亚毛皮货物以及其他畅销的俄货运至库伦销售,库伦互市就因此而形成了。由于在库伦进行交易节省往返时间等因素,库伦互市火爆一时。由于俄国商人数量巨大,在市场也出现了无照商贩和靠走私暴富的私商,同时俄国又在西北准噶尔地区公然支持当地的分裂叛乱活动。清政府认为事态严重,于是在1722年关闭了库伦互市,并将当地的全部俄商驱逐出境。齐齐哈尔互市是随着京师互市的发展而兴起的,1717年,清政府正式告知俄国政府,请俄方商队前来齐齐哈尔进行贸易交换,同时,随着京师互市和库伦互市的相继衰败,仅存的齐齐哈尔互市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景象。
六、结论
首先,彼得一世善于使用外交手段解决重大问题。在夺取亚速要塞成功后,彼得一世本打算联合一些欧洲国家,共同反对土耳其对于黑海出海口的统治。但在大使团出访欧洲后,发现各国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加上欧洲此时的局面有利于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夺取,于是彼得一世果断放弃了继续与土耳其作战的计划,联合萨克森、丹麦组成了反瑞同盟,这也奠定了北方同盟形成的基础。其次,彼得一世眼界开阔,通过吸收各国的治理经验实行全面改革,使俄国的国力大大提高。在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对外关系中,俄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提高了国家在欧洲的话语权,使俄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彼得一世除了在国内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对俄国的军队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尤其是在第二次远征亚速前,俄国组建了自己的海军舰队,这也使俄国在日后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时候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最后,彼得一世善于利用俄国的对外关系进行俄国的文化以及宗教传播。彼得一世发现了中国作为东方大国的独特优势,积极地利用在中国的传教团传播宗教文化,意图同化中国人的思想。还通过与中国发展经济贸易的手段进一步拉近与中国的关系,以便更多地攫取利润。彼得一世时期俄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中俄关系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
一笔。
参考文献:
[1] [苏]托尔斯泰著, 邵祖丞译. 彼得一世[M]. 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 1955年.
[2] [苏]尼·伊·帕甫連科. 彼得大帝传[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87年.
[3] 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第一卷[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
[4] [苏]莫尔恰诺夫. 彼得一世的外交[M]. 莫斯科1986年.
[5] 黄定天. 中俄关系通史[M].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
[6] 孙祥秀. 彼得一世改革[M]. 北京: 求实出版社, 1999年.
[7] 田时塘. 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 康乾盛世背后的遗憾[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年.
[8] [美]莫斯, 张冰译. 俄国史[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8年.
[9] 张建华. 俄国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10] 张建华. 激荡百年的俄罗斯[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年.
[11] 洪宇主编, 刘庆宁、郑刚. 简明俄国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年.
[12] 徐景学. 俄国史稿[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年.
[13] 姚海. 俄罗斯文化[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
[14] 刘为. 国际关系史[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15] 张铁生. 近代国际关系史[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49年.
[16] [美]马士、宓亨利著, 姚曾译. 远东国际关系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5年.
[17] 陈文艺. 近代国际关系史[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6年.
[18] 苑一博. 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四期.
[19] 赵相群. 彼得一世时期的俄中交往与俄国的发展[J]. 社科纵横, 2007年第四期.
[20] 尚德君. 试析彼得一世在北方大战前的外交策略[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21] 林军. 《彼得一世外交》评价[J]. 外交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
[22] 李乃玲. 北方战争期间彼得一世的结盟外交[J]. 外交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
[23] 乔丽萍. 沙皇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期间的外交策略[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
[24] 郭英卓. 彼得一世时期英俄贸易探析[J]. 吉林大学, 2017年.
[25] [苏]尼·伊·帕甫连科. 彼得大帝传[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87年, 第49页.
[26] 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第一卷[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 第165页.
[27] [苏]莫尔恰诺夫. 彼得一世的外交[M]. 莫斯科1986年.
[28] 黄定天. 中俄关系通史[M].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
作者简介:栾姗姗(1993-),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2016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