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尔森基金会和河仁慈善基金会在北京共同发布《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丛书》。该丛书是国内首套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专题研究丛书,在中国推动建设统一、有效的国家公园体制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2013年起,中国已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这为改革整合约占中国国土面积五分之一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带来了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保尔森基金会于2015年共同签署了为期三年的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合作开展各类研究和交流活动,科学、有序、高效地推进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此次发布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丛书》共计14册,涵盖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顶层设计的十几个重要领域,包括治理体系、空间规划、立法、自然资源管理体制、财政事权划分与资金机制、国际案例研究等,是三年来多方合作的力作。丛书内容全面,基础调研深入扎实,国际经验分析精准,借鉴的对象包括巴西、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俄罗斯和美国等。
作为该丛书的作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杨锐告诉记者,科学研究是中国国家公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越系统、越深入、越接地气,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制的推进就能越顺利,少走弯路。这套丛书就是不同学科近百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国家公园的成果。
今年“世界城市日”刚刚落下帷幕,城市防灾抗灾、建设海绵城市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城市水管理议题成为了各界关心的重点议题。11月1日,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共同主办了“气候适应下可持续城市水管理” 高端研讨会,旨在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在应对气候风险中可持续城市水管理的战略和政策。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政府领导、业界专家、机构及企业代表共六十余人参加了讨论。
对如何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的城市,与会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各抒己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院执行院长龚道孝强调,需要增强城市水系统的综合规划能力,一方面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编制适应气候城市专项的规划,另外也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的内容,将气候规划编制有关的内容加入到城市的规划当中,包括在规划审批环节,也要纳入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考量。
论坛期望搭建气候适应下城市水资源管理体系的中外交流平台,加强各界对议题的了解和重视,分享和探讨具有实操意义的政策和举措,共建能够抵御气候变化、更安全宜居的现代城市。
11月23日,由创绿研究院主办的海洋传播工作坊在北京举办。活动由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支持,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讲好海洋保护的故事,以及“海洋故事讲述者”如何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话题,吸引了20多家媒体及公益组织的参与。
主题讲座内容涉及我国海洋生态文明政策、挪威综合海洋规划、气候变化与海洋的关系、远洋渔业的管理以及公海海底资源的利用前景等。不仅提供了审视海洋的多行业背景信息,也可以观察到在海洋利用和管理中海陆视角的切换。发言者一致认为海洋在社会舆论中依然处于边缘的位置,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也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
11月9日,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成都开幕。此次论坛,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指导,近二十家自然教育机构参与承办和支持。论坛开设了14个各具特色的分论坛,并且首次设立了“自然大集”板块,通过创意互动摊位、艺术涂鸦文创以及文艺范十足的草地民谣Live,带领公众现场学习体验古法花草纸、根果艺术、植物石膏绘画等各类自然艺术。论坛还启动了环境教育立法的探讨,并发布了《2018年自然教育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在论坛期间,国内外自然教育专家及从业者共同探讨以“扎根本土,回归生活”为主题的自然教育,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同时升级成立为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并将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自然教育发展。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为期三天,吸引了近千名来自国内外的自然教育机构、学者、爱好者及志愿者参加。与会嘉宾从自然教育与生活的联结、自然教育与科研理论研究的结合、自然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全国自然教育网络首任秘书长陈志强说:“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支持自然教育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始举办自然教育人才基础培训,也针对行业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发布了相关的报告,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机构和个人同行,我相信有足够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
11月14日,亚洲最大的空气质量盛会——第十届更好的空气质量大会(BAQ大会)在马来西亚古晋市正式开幕。本届大会于11月14-16日举行,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马来西亚清洁空气论坛协会、马来西亚国家资源与环境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自然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共同举办,主题为“区域行动 全球变革”。
此次大会聚集了全球50多个国家600多名参会者。全球顶尖的空气质量专家、亚洲国家和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官员、行业专家等齐聚一堂。为期两天半的会议共有超过40个分论坛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主题的空气质量议题进行讨论,包括健康影响、交通、能源、工业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前沿技术、政策经验等。
11月21日,第五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简称:煤控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环保组织的3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享了“煤控研究项目”总课题组编写的《“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与后期展望研究报告》(初稿)。报告认为,煤控助力实现国家“十三五” 能源发展规划、大气治理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对比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的目标,2017年已完成总目标任务的55%。2017年全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60.4%,2018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将超额完成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58%以下的目标。2017年碳排放强度在2016年下降6.6%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5.1%,有望超额完成2020年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
11月12-13日,“医疗卫生部门可持续采购——撬动医疗卫生部门低碳发展的杠杆”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聚集了关注及正在实践可持续采购的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科研单位、医院和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与会代表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可持续采购政策的出台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机会,同时分享了近年来国内外医疗部门可持续采购的经验。
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主任赵昂在会议开幕致辞中指出,医疗卫生部门关注气候变化,开展可持续采购,不仅能实实在在地减少该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医院的环境健康状况,还体现了医疗卫生部门在应对各种发展挑战中的前瞻性和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