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杨进刚
我们心血管医生天天在教育别人,怎样来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过去两年里,有很多医生也发生了猝死,其中就有我的一位好朋友,他在48岁的时候突然离开了我们,实在让人痛心!
为什么?大家知道医生也很忙,2017年中国有一半医生实际上每周工作60个小时。12年前,我在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平均每周至少要工作72小时。
辛苦,累,这是我们大多数医生的职业现状。但面对日益升高的患病率,面对医院来来往往的人潮,我们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我想到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觉得自己也可以专职做科普工作,以帮助更多的患者,但终究放不下医生这个身份。于是我又想到科研这一重要的方向。这12年里,我参加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一个是北京紧急救援体系工程建设,另一个是中国心肌梗死注册研究。
那么我们发现了什么呢?首先我们知道了人为什么会发生心脏猝死,知道了原因就知道该如何救治。近年来,心肌梗死救治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的心肌梗死救治,从上世纪60年代100个人里死亡30个,到现在每100个人里仅有5个死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但是从我们医院的研究发现,中国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率在10年里没有下降,还停留在欧美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还有调查研究发现,在急性冠心病死亡的所有居民里,如果患冠心病的时候不足35岁,有90%是死在医院外;35~65岁,有80%死在医院外;老年人则有70%死在医院外。也就是说,越年轻,发生急性冠心病越有可能是医院外死亡!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之一,中国半数心肌梗死患者在发作时,不知道自己是心肌梗死。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就无法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原因之二,只有15%的中国心梗患者呼叫救护车,有的人去医院,但选择自己开车去,或者让家属开车去,结果有10%的人死在去医院的路上。原因之三,到医院了以后,医生已经告诉你是急性心肌梗死,做支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我国的患者及家属平均要花1个小时才能在手术知情书上签字,这就导致一些患者在谈话签字的过程里失去了抢救时间。
碰到这些问题,我开始发觉单纯做科研是不够的,教育大家怎样预防和怎样救治心血管病才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我后来做了两家报纸的副总编,一家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我自己还经营着一个博客。
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很多中青年人血管狭窄不严重却发生了猝死,而一些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却还身体硬朗?
这里讲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在公共汽车上,因为一个小伙子不让座,扇了他4个耳光,结果自己猝死。为什么?因为愤怒可以使我们心脏病风险在2小时内上升750%。我们还有研究发现,孤独的危害跟每天抽15根烟一样;敌意增加19%的心脏病风险;心怀恶意增加1倍的死亡风险。
所以,美国人米米·嘉妮丽根据自己的从医经验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专门写了一本书《心情好心脏才会好》。她说,现代医学最大的悲哀就是把心脏看成了一个机械泵,半数冠心病不是死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而是死于我们的敌意情绪。心脏有智慧,它可以跟我们全身的器官沟通,治疗心脏病的最好药物不是他汀,不是阿司匹林,而是乐观和爱。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心身疾病,就是心理疾病会影响到躯体,当然躯体病也可以影响到心理。中医讲,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中医的心不是心脏,是心主神明。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人心,大多时候都在被负面情绪所笼罩。所以,让心脏猝死频发的,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心”的迷失。
去除不安情绪,不被物欲蒙蔽,保持心灵安静,才是最好的养“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