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洪涛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历史含义,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他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党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应发挥课程思政的全课程育人功能,从而使得“工匠精神”更好地落实。
“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和遥远,但如何将“工匠精神”注入学生的灵魂,使学生能孜孜不倦地追求“工匠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笔者认为,可将“工匠精神”纳入“课程思政”的视野下,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将专业技能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同向同行,让学生学习掌握好技术的同时,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追求“工匠精神”,而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的目的所在。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技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对其思想进行改造,坚持德育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全面、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才,德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那他什么都不会爱。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对学生的教育要将德行教育贯穿始终。如果一个人只有才而没有德,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终将被社会遗弃。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步入社会能以自己的知识能力技能为社会建设做出实在贡献,其前提是要使大学生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就要求学校应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把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学习技能报效祖国的荣誉感,奉献社会的成就感的认知。
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技术人才。弘扬“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道德建设。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能抵御住外界的诱惑,守住工匠的初心,着实不易。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不只为钱工作,更多的体现了匠人的志向、理想所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000多家,居全球首位,这体现了日本人把“工匠精神”代代相传的职业态度;瑞士制表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将每一项技术都发挥到极致,终成就了顶级品牌,这体现了瑞士表匠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技术的职业态度;德国制造一直就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德国人给世人展示的是严谨的职业态度。所以,专业课教师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共同认知和内生动力,从而发自内心地对职业注入情感、对职业投入热爱,也就能自觉抵御住诱惑,教育高职院校学生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务实肯干的求实精神,不断探索钻研的创新精神,俯下身子踏实做事、不断积累和沉淀的务实精神,通过持之以恒的对高质量、高标准的追求与实践达到成为合格工匠的职业标准,承担起时代使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具有严谨精神的技术人才。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这就要求学生应从理念上认识到大事是由诸多小事构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即要有把每件小事都要当成大事做的严谨态度。专业课教师可在讲授理论课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里蕴含的严谨精神做深化拓展讲解,教育学生应注重细节,在类似“一碗羊肉汤,败了一场仗”和“少了一个马掌钉,失掉一个国家”这样的故事里让学生得到启发,认识到蝴蝶效应的威力即细节会决定成败的道理,进而达到满意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
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教师应为高职院校学生指明高尚的人生目的总是与奋斗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要自觉地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把自己的人生目的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才能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
加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应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将思政要素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设计等方面,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元素,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优质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指导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课程思政的整体育人联动效应。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会影响课程思政效果。学校在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搭平台,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的同时,也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教育引导专业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共振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有视野的好老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思政课融入职业意识。“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细致、专注、严谨、精度的职业精神。这些优良品质也正是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在其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职业道德这部分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意义,继而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应更深入、更广泛地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爱国、爱职业、爱奉献的职业精神,自觉地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学习,不断深化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教育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强,人文素养弱的状况,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竞争。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强、素质高、有“工匠精神”的合格人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工匠精神”也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工匠们铸就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青铜器、唐三彩,赵州桥、都江堰、万里长城、兵马俑等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古代工匠们的独特匠心。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思政课程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顺应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召唤,不断地探索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