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颋(浙江绿维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城市河道不仅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而且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键,是城市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城市河道主要面临着2个问题。一方面城市河道水体污染加剧,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滨水绿地空间不足,传统滨水文化也不断流失[1]。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威胁,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河道的休闲、娱乐、景观和环境美化等功能逐步受到重视,传统的河道防洪、排涝和航运作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城市河道治理和建设需要走向生态化与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发达国家在河道治理和改造方面有了许多进展,河道治理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化和科学化。
瑞士、德国和荷兰率先提出“亲近自然河流”的概念,采用“自然型护岸”技术[2]。通过河道改造,德国莱茵河的水泥堤岸逐渐生态化,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扩大。1991年,日本提出“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该多自然型的河道治理融合植物堤岸和以石头、木材互底的自然河堤[3]。实践表明,这一计划有效地促进地下水的渗透和城市河道水的良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广泛开展各种以充实改善城市河道水空间功能为目的的滨水区建设,已建成的有日本东京和横滨滨水区、长池亲水公园,美国巴尔的摩滨水区,华盛顿波多马克城市河道绿带,城市河道朝着生态化和多元化发展。
我国水利及其他部门也十分重视城市河道治理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后,便广泛开展城市河道治理建设。苏州市河道治理期间,不仅保留陆河平行的格局和传统景观,还加入小桥流水的城市特色和网格河道体系。北京市以“水清、流畅、岸绿、通航”为目标,对城市河道水系进行大规模整治,水环境明显改善。
部分学者也对河道治理进行相关针对性的研究。何蘅等[4]通过介绍南京市秦淮新河生态型护岸工程,从技术与经济2方面对生态型护坡与传统混凝土护坡工程进行比较,确立生态护岸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作用。王洪霞[5]等总结宁波市目前坡岸、直岸及河岸适用的护坡改造,探讨改造的各项优势和河道治理方案。陈海波[6]、罗炯宁[7]分别对上海市新江湾城和河北省引滦工程河道改造和建设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讨论我国城市河道治理的优秀成果。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生态建设的排头兵,在河道治理方面一直处于我国领先地位,是全国高标准示范区,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发展,成效显著。
杭州市境内河道交错、水网密布,西湖、西溪、京杭运河、湘湖、钱塘江等贯穿其中。除西湖外,杭州也具有绕城范围内291条长度在1 km以上的河道组成的水网,其城市河道在杭州整个生态与景观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
2013年,《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废止,正式通过《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成为城市河道治理的高标准地方行政法规;2014 — 2015年,杭州城市河道共计消除黑臭153条,率先全部消除黑臭城市河道[9];2016年,杭州城市河道提前进行剿劣行动,环保局发布的公告显示,在监测的137个断面中,达到V类以上(含)占81.2%,中东河、贴沙河等主要城市河道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为2017年“五水共治”专项剿劣行动提供示范。这些治理成果也为2017年4月杭州G20峰会保驾护航,为创造优美水环境做出重大贡献。
杭州市当前进行的河道治理和建设工作,相比较国际标准河道来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河道管理机构和队伍设置不健全,对流经不同城区之间的河道,管理职能不够明确,建设和管理之间很难分工。由于杭州市城市河道整治是分期进行,分批移交,河道管理部门从第一批整治开始到全部河道整治完毕期间,建设和管理始终共存,两者相互影响,导致未整治河道对已整治河道的影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使河道管理状况变得十分复杂。
二是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和规划政策较滞后。目前杭州河道建设主要依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和2013年7月26日批准的《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其中《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主要从河道规划和管理方面出发,与城市其他规划条例缺乏协同性。个体、企业、社会相关机构团体对管理条例认识还不足,导致河道建设滞后于城市其他规划建设,部分河道被占用且违法违规界限不够明确,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较低。
三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杭州城市河道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平衡,在管理和维护方面缺乏长期的关注。考虑到对旅游休闲的影响较大,杭州市河道建设所必须的污水处理工程、清淤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难度较大,进展比较缓慢,资金投入不足。日益增长的景观环境需求和落后的河道环境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杭州河道治理立足于城市当前现状,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局部河道仍然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并会随着河道连通继续恶化而出现劣V类水。这些水质污染主要原因是城市基础建设配套已经到极限,抑或管理不善,导致无法收集污水,流入局部河道。局部河道的污染成因可由此分为4种:第一种是由于旧城区内部分老小区没有多余空间,或地势低洼,污水管网铺设已经无法到位,污水从雨水管网集中流入河道;第二种是部分老小区的阳台废水或阳台生活污水随着雨水管网流入河道;第三种是地下管网老化破损,且查漏困难无法修复,导致污水从驳岸渗入河道;第四种则是初期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污染河道,这是由于在一些城区内人群与车辆的活动密度高,路面并不清洁,城区内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的餐饮点和洗车点,造成营业区内污水四溢,与初期雨水一同流入雨水管后污染河道。
(2)局部河道的蓝藻水华现象仍不定时暴发,严重影响河道的感官。贴沙河河道曾有报道过多次水华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缺乏流量与流速,局部河道或角落未能管理到位,成为滋养蓝藻初期的源头。
(3)河道内水生生物较少,尤其是食物链较上层的鱼类较少,这也间接导致绿萍覆盖、红虫聚集和藻类暴发等现象。其主要成因是,河道内水体生境多样性缺失,导致生物多样性缺失,水体自净能力极低。这一负反馈导致河道的生态化水平降低。
(4)突发性的城市内涝问题,特别是城西内涝,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这是由于上游山区汇水面积大,洪水流急。城西地区受地势地貌限制,河道窄、坡降缓、调蓄能力小,无法起到疏水和防洪的作用。下游京杭运河水位高,排水不通畅,没有骨干排水通道。
(5)建管过度分离。一般城市管理发展成熟后,建设与管理衔接标准化,应当实行分离。从杭州市来看,市区河道监管中心与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是杭州市城市河道2个高层管理部门,且处于同级,主要通过同级协调来解决建管矛盾。但由于两者信息交流不畅,导致建管不同步。
(6)理论研究经费不足。河道治理涉及管理、技术(水利、环保、航运、生态等)、社会、经济多项职能综合。作为河道建设或管理的主体部门,开展理论研究或显经费不足,理论研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部分学者对杭州河道治理的探索工作存在一些局限性。
(7)公众对河道治理与管理的理解不足,河道治理的宣传工作难以推广,河道治理进一步优化工作难以推进。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杭州市的河道治理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生态化,这一理念也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符。自2007年开始杭州市共已完成城市河道整治291条[10]。对现有成果要积极维护,取其精华。总结杭州城市河道治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
(1)杭州市河道治理的成果离不开“五水共治”的推动。“五水共治”明确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工作任务,并将治污水作为首要目标,而检验治污水成效最有力的途径就是公众监督下的城市河道现状。对政府职能部门而言,确立共同目标,提升部门间的高效协作,使城市河道治理走向高效和高标准。
(2)杭州市河道治理的成果离不开实践经验与理论体系建设互相促进。近10 a来,杭州城市河道治理实践经验丰富,不同技术适宜性的实践(沉水植被法、湿地修复法、曝气法、微生物法、化学药剂法、生物过滤法等)和不同管理模式的实践(设计 — 建设 — 管理模式、EPC模式、设计 — 建管结合模式、PPP模式等)都提供了丰富的成功范例。
除实践以外,近几年来关于杭州市河道建设与监管的理论工作一直在开展。目前杭州城市河道已经开展《杭州市智慧城市河道研究》《杭州市城市河道水质改善PPP模式研究》《杭州市城市河道水质突变应急操作管理研究》《美丽城市河道评价体系》《城市河道污花成因分析与控制研究》等系列理论研究。这些河道治理的系统理论构建工作已经成为河道治理实践成效的根本。
(3)五水共导的生态基础。同样是“五水共治”,杭州城市河道治理却能高速的获得成效,在浙江省各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2007年杭州市开展的五水共导的工程基础。其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江、河、湖、海、溪的互通,为杭州市城市河道提供有规模的生态基流,让水流动起来并赋予河道生命。五水共导工程开展初期,由于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建设不完善,水质改善的成效不明显。然而,当以治污水为首要目标的“五水共治”任务逐渐推广时,生态基流的基础条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截污清淤后,快速流动水体的河道治理成效立竿见影。
随着杭州市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必要将高标准的杭州城市河道升级成为国际型城市河道。为此可以借鉴很多国际河道以及国内国际化城市的河道,吸取其优秀的治理和发展经验。例如国外著名的韩国首尔的清溪川、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美国华盛顿的艾尔瓦河、德国的莱茵河和日本的城市河道;以及国内卓有成效的上海的苏州河、济南的环城河、深圳的城市河道和宁波的城市河道等。
对于局部河道污染和修复问题,韩国首尔清溪川和德国鲁尔埃姆舍河主要采用疏浚清淤的方法修复水体,还原河道自然面貌;在河道两岸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送入处理厂统一处理;截流初期雨水,全面截污,治理并修复河道。针对杭州市的城市河道现状,对穿越杭州城市中心区的河道,如贴沙河、东河、中河和新开河等,考虑到旧城区用地限制,河道基本为硬质护岸,对河道建设和治理可以采用在原有基础上合理改进的其他方法。如利用河底清淤的方法清洁水质,控制污染源头,加大截留污水,利用截污管线将污水处理后再入河。提高管控标准,从源头上把控河道水质。对护岸植物群落,采用活水造景以满足河道景观和群众旅游休憩的需求。对杭州城市外围的河道,如余杭塘河、紫金港河、五常河等,已经取得一定的整治成效。为此须维护现有的生态护坡建设,推广河道整治的示范作用,以此宣传全民参与。对生态护坡的建设,可以吸取日本建设自然河提的经验。日本严木川的治理主要采用透水性强的框格块石作为护岸基底,在块石上覆土,种植芦苇等植物。为了防止植物根基附近泥沙流失,用打木桩的方法进行加固,并在水边设置天然石块,形成富于变化又稳固的河岸形态。因此,可以在杭州城市外围部分河道逐步地改建生态护坡,在河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建软质河岸,多采用块石和木材结合等生态手段。
对局部河道红虫聚集和藻类暴发的问题,除人工打捞、杀藻和微生物降解等常用手段外,种植、保护和恢复水生植物也是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水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部分水生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促进营养平衡的作用。郁东宁等[11]报道,千屈菜、野慈姑等挺水植物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氮和磷;李佩等[12]研究表明,苦草等沉水植物可以降低水体的营养水平,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此类将生态修复运用到河道治理中的方法,不仅能做到生态治理,而且可以将河道景观和环境绿化相结合,在治理区创建自然的优美环境。
对城市内涝和洪水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在疏水防洪方面的成功经验。城市中的河道修复,与乡村河流相比,没有较多的洼地、湿地、荒滩等用于滞洪,较难做到自然缓洪。德国的莱茵河在19世纪90年代遭受过数次洪水袭击,为了不挡住河道两岸的风景,并没有加大堤防,而是修建多座滞洪水库。为此,针对城西地区的地势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多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减缓洪水量,也可以利用大片绿地,延缓汇流时间,缓解较窄河道的疏水压力。
针对河道管理和公众宣传方面的不足,首先必须规范相关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次加强宣传和技术交流,城市河道服务于公众,公众赋予需求,必须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河道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杭州市在国际化河道建设中不仅继续发挥现有的基础优势,优化“五水共治”,科学五水共导,深化理论实践,做到真正因地制宜;还要尊重公众需求,以公众的现实利益与未来需求来审视现有成果;更要借鉴国际化城市河道成功经验,构建河道自然再造的生态系统,创造杭州市独有的城市河道水生态文明;此外,也要积极响应杭州市2018年“两会”期间重提的“一号工程”的号召,将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的优秀成果应用到河道治理和改造中,依靠大数据信息化和智慧化更好地管理,发展智慧应用,与国际接轨。
为此,提出杭州城市河道治理迈向国际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优化“五水共治”,把治污水、排涝水作为近期重点。水污染问题,应当围绕老小区管网建设、阳台废水治理、初期雨水收集等市政建设展开,建议通过雨水口的改造来实现。驳岸漏水则通过完善驳岸设施予以解决。
(2)把抓节水作为构建水生态文明的一项公民的素质教育内容。
(3)排涝水,完成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理念,拓宽河流通道,建设河流湿地。
(4)科学化五水共导。科学计算生态基流对河道连通性、生态性以及冲刷、沉积的经济条件,优化生态基流的最佳效果,并对生物种群与生态系统的演替进行科学预测,以确保五水共导的生态安全性。
(5)制定河道治理标准,继续深化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开展系列课题,构建理论体系,并提高经费支持,提升理论建设效率;并在美丽河道评价体系基础上,继续开展标准化研究,制定杭州市城市河道治理的规程、规范、工法以及标准。
(6)重视立法。参考日本《河川法》、欧洲的《莱茵河保护公约》,升级《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予以地方立法,使得河道治理工作完全做到有法可依。
(7)开展公众参与的河道治理工作,建设真正意义的水生态文明。所谓公众参与的河道,首先应该具备公众亲水性,例如,韩国首尔清溪川的美景,垂钓示范区,游泳示范区等,让公众乐于感受河道之美;其次有科普教育的通道,让公众科学了解河道治理;提供信息渠道,让公众对河道治理提出建议,确保“河道服务于民,民需求于河道”,建设水生态文明。
(8)城市河道应推进以购买服务为目的的PPP模式,重点探索“以河养河”的管理模式,正确评估以资金为目的的PPP模式。购买服务PPP模式是发挥企业灵活机制,积极高效探索河道治理的较优方式,快速找到不同河流的最佳方法,实现“以河养河”,解决治理的经济问题。
(9)建设生态河道。从美国华盛顿的艾尔瓦河拯救鲑鱼、欧洲莱茵河的拯救死亡鱼类可以看到,国家化河道是恢复以河流生态为目标的河道治理,从园林美学造景转变为自然再造生态美学景,以恢复河流生境的多样性(冲刷、沉积、河岸、河床、河流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鱼类为目标的河道建设。
(10)科学实施陆水联合治理。完善河岸线、控制线的划分,正确评估河岸生态空间管控范围与方法,予以制度落实。
(11)加强河道治理的建管有机联合。由城管委领导,建设与管理设定共同目标机制,并设置常规信息交流渠道与制度。
(12)依靠大数据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与管理,积极与国际接轨。“智慧城管”是浙江省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河道建设管理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建设投入不仅可以改变当前河道管理工作较为分散的现状,更能积极收集群众对河道水安全、水景观的需求,提高城市品位和国际化进程,助力杭州市智慧城市和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
随着杭州市城市河道“五水共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与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功。以杭州市为例,分析河道整治的残余问题、成功经验和发展方向,对杭州市河道治理的推广十分有益。但本文对杭州河道的研究仍为定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开拓发展,共同向着“将高标准的杭州城市河道升级成为国际型城市河道”这一目标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