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精神审视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信仰

2019-01-15 20:24
山西青年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青海精神

董 超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而时代精神又是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给人民做精神上的引导。”[1]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正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是我党和中华民族面向时代和潮流做出奋斗的生动体现。青海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当代大学生,更需要“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的滋养,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目标取向,是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价值支撑,以“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筑牢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信仰,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传承意义。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信仰是一种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取向的整体精神活动。伟大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崇高的事业,伟大的精神支持伟大的梦想。“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着深层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事业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支柱

弘扬伟大的爱国奋斗精神,以爱国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在建设祖国伟大事业的征程中,还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的祖国就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力打压和排斥,国家危难之时,奋勇向前,牺牲一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大批具有突出成就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至诚报国、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把个人的愿望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在当时我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在困难面前并没有屈服,他们因陋就简、同甘共苦,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就是他们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投身“两弹一星”伟业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的坚强意志和立足基点

伟大的创造精神,需要传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经济一穷二白、物质极度匮乏、科研工作白手起家以及时时受外来列强“核战争”、“核讹诈”威胁的情况下,“两弹一星”事业研创者们历经一次次的磨难,始终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上突破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日夜奋战、风餐露宿,艰苦探索,反复实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惊人的革命毅力,百折不挠的创造精神呈现出了“人间奇迹”。伟大的创造精神是挑战“不可能”的动力之源。“两弹一星”事业研创者们在科研奋斗中凝创出伟大的创造精神,凝聚着全国人民的辛勤与智慧,更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果。

(三)“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体现出伟大的团结精神,这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事业的研制成功是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的生动体现,是从事“两弹一星”工作人员表现出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品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起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2]

这种“团结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财富在新青海建设实践中被弘扬、传承和践行,已经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新青海精神。回首青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精神财富引领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始终保持着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攀上了新的高度,这种精神财富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幸福福祉提供了力量源泉。原子城是这种精神财富的源泉。它就像高原上的一座不朽纪念碑,屹立在青海大地上,引领青海人民不断前进,走向新的精神高地,走向新的事业高峰。

二、当代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需求

党的十九大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加强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开展思想教育,加强我国人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应准确把握当代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特征,激发和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有效抵制错误思潮具有积极意义。

(一)以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中陷入没有标准的选择焦虑

时代呼唤有理想有本领的青年一代,但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3]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正确接受党史、国史教育,了解我们党艰苦奋斗的斗争,使广大大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始终保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状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的免疫力。

(二)引领校园风尚,抵制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

人无精神则不立。随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们,身上自然会有与前几代人不同的特点。由于缺乏思想的独立性,导致精神“贫困”因而毫无选择的丧失了对真理的信仰。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在集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缺乏伦理性的相互关系,整体与个体间走向非道德化。在媒体话语引领又偏离正确轨道的情况下,与两弹一星精神格格不入的就是随着享乐主义在部分学生中蔓延,理想信念意识淡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素质。思想倾向于功利主义“透支一族”、“校园贷”等现象已成为部分学生消费行为的鲜明时代特征。

三、“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实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融入“两弹一星”精神

在当代教育中,若无精神教育,教育将很难取得成功。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根据思想政治理论的特点,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核心,把“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带入学生的头脑[4]。通过与“两弹一星”精神解读的红色文化互动对话,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在校园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两弹一星”精神文化活动

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载体,开展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宣扬校园文化中的精华,引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一方面,以“两弹一星”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可以以传统的宣传、演讲、报告、辩论等形式进行;另一方面,发挥第二课堂时效性。例如话剧《永怀之歌》就是以弘扬“新青海”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知识报国、人才报国、科学报国、精忠报国为主线,进一步打造富有青海精神和大学文化、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品牌。用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广大青年领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以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为榜样,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使命添砖加瓦。

(三)在大学生的社会志愿服务中融入“两弹一星”文化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凝聚人心。高校是青年志愿活动的重要载体,青年学生最能感受时代的脉搏,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主动承担历史使命。高校青年志愿活动主要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奉献他人、完善自我为目的。利用地域优势、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将“两弹一星”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论是参与志愿服务还是扶贫调研、政策解读,社会志愿服务都能够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筑牢奉献意识。

“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的先进思想文化,融汇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优良传统作风。[5]用“两弹一星”精神筑牢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信仰,就是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与高校的“九育人”方针紧密相结合,用“两弹一星”精神中所蕴含的先进文化武装广大民族地区大学生,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英才。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青海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