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红色新媒体在理工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创新实践探索

2019-01-15 20:24赵玲令
山西青年 2019年22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红色思政

赵玲令

(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引言

红色新媒体是新时期传媒形态快速变化背景下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充分结合的具体体现,在高校校园新媒体全面普及的环境下,打造思政教育的红色新媒体平台,对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是一个广义的媒体概念,一切与传统媒体相区别的媒介形态都能划分到新媒体范畴,这就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打造新时期“又红又专”的当代大学生。

二、红色新媒体在理工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一)释放高校思政教育活力

红色新媒体平台融合了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各项优势成果和应用终端,顺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在移动互联网的强力支撑下,相比于传统的以课堂和书本为主的思政教育形式,更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灵活性,有利于释放高校思政教育活力[1]。红色新媒体具有资源共享、时效性高、内容全面、覆盖面广的特点,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红色新媒体终端将优质学习内容传送到每个学生的手机终端上,体现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确保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扫除死角。

(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操性

传统思政教育以课堂和书本为主,尽管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师资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令各方满意的效果。红色新媒体极大地灵活了思政教育形式,使其具备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很好地抓住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诉求,容易复活他们的“芳心”,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多元的教学选择,减负的背景下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思政学习的限制,让思政教学更加具有实操性。

(三)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红色新媒体既为高校思政教育搭建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也为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提供了有效手段,新时期,红色新媒体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教学世界,在这个新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属性不再那么重要,在交流沟通中由于距离的适当拉远反而产生更多共同的感受和语言[2]。新的环境中,学生不再为教师的权威身份感到困扰,教师也能以更加平等视角传道授业,教与学之间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有效拉近了师生间心的距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挥红色新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功效,在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思想动向的前提下,及时发觉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疏导,确保思政教育的效率和效力。

三、红色新媒体在理工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创新实践思路

随着零零后大学生正式走进校园,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求新求变,新一代的理工大学生在认知、心理上的成长轨迹出现新的动向,他们往往追求个性、喜欢新颖事物,同时具有强烈的探索欲[3],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在坚持宣传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多元统一的道路,从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入手,形成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思政教育新体系。

(一)问题导向,坚持意识主流求创新

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红色新媒体阵地,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这是开展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根本前提,也体现了红色新媒体建设的本质目的。因时变化、与时俱进,思政工作面对的是当代理工大学生,必须很好地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问题为导向,指导红色新媒体平台的创建和发展,比如可以针对当下学生感兴趣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话题,开设有关专栏频道,在讲道理的基础上摆出事实,通过真实可靠的事例和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将他们的思想意识引流到正确的意识层面上来。

基于此,红色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推送应贯彻好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观点毫不动摇,凸显红色传承,强化红色气质,气质鲜明地高举红色教育大旗;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气质鲜明地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大力宣传其基本内涵,强化当代理工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渠道特色和优势;三是宣传内容中要更接地气,增添人气,多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通过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新老结合”,在历史的天空中注入时代精神,这对理工科学生而言,是他们更加感兴趣的“文科”类资源,必将夯实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生为本,精制优质内容引关注

对于当代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将业余时间花费在打游戏、看球赛等活动中,要想将他们适度从这些活动中解放出来参与到思政学习中,光靠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是不行的,还必须在内容制作上下足功夫,除了坚持以上提到的几个大方向外,如何在内容制作上接“生气”,就需要我们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精制内容,就是追求理论创新和内容创新的高度统一,通过精心的采集和制作,开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其一,必须重视学习最新理论成果,以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将其渗透到宣传教育工作中,在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全方面和全过程体现出来。

其二,必须做好新媒体内容和议程设计编排的工作,红色新媒体应该以挖掘高校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为着力点,同时加强形式的编排创新,以更好地宣传内容。一方面,以“两微一端”为平台创新推送内容,凸显时代特征,能够根据当前的社会变化,推出新观点、制作新内容和新材料,使推送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诉求[4]。一方面,直面重点难点,善于制造话题,高校红色新媒体应该深入“基层”,挖掘现实,不回避不逃避,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剖析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比如,在内容编排制作时,引入“标题党”思想,这是因为当地大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闪读”问题,标题不能吸引住他们,这篇文章很可能就会被他们过滤掉。这样,传统的“说教型”标题可能并不适合当代大学生,会让他们丧失对优质内容的兴趣,因此在标题制作上一定要求新求变,体现不一样的风格。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往往更加具体和细化,诸如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在进行宣传时应该将宏大的观念以具体化的事例进行表述,让大学生感觉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从而使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思政教育。

(三)解放思想,激活工作形式保实效

运用红色新媒体做好理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必须锐意改革、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强化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思政教育不是“假大空”、而应是“真细实”,即真实细致实际。当代理工大学生并不是政治素养高超的优秀党员,他们对呆板的形式、说教的内容、浓郁的政治宣传往往不感兴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5]。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好推送内容、编排方式以及议题设置的创新,更需要深入地创新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式,学会因时因势而变,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耳提面命的说教方式,创新交流方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增强新媒体传播的渲染力和亲和力。

其一,思政教育话题和内容采集应深入“基层”,走到学生中去,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主体意识为主教育方式的有力革新。新媒体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师生交流平台,通过“两微一端”、QQ等,新闻的采集和撰写更加灵活和高效,教师可以充分打造和经营各类公众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学生的问题和诉求,将具有典型性的学生想法演绎出来,这种问卷调查可以是线下纸质的,也可以是线上电子问卷,这正是新媒体赋予的无限交互性优势。同时,可以吸收一部分优秀学生管理这些宣传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在坚持主体思想不动摇的前提下,能够以更加灵活形式开展活动,比如建设维护“理工青年说”、“茶楼花坊”等接“生气”的公众号。

其二,内容采集形式的创新。当代理工大学生与新媒体接触频繁,思政教育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的态度,很多学生在浏览推送内容时更喜欢关注娱乐型、学术型乃至情感类的文章,对于学校或学院的推送内容,一些趣味性的、原创性的文章往往能够博得他们青睐。也就是说,在思政教育的版块形式上,不妨进一步求新,向学生的阅读喜好靠拢,更多地推出趣味性和原创性的教育内容,由于教师可能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不妨更好地扮演导师的角色,多开设一些团建活动会,引导学生进行新闻的采集和撰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丰富内容来源,也能对他们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

四、结语

总之,伴随着当代理工大学生在心理和认知层面上出现的新趋势,传统的思政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关注,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思政教育效果,求变求新求实效,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完成的重大使命。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只要能够坚持问题导向,贯彻主流意识,在内容制作和形式运作上求新求变,我们必然能够找到适合当前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新路子和新方法,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当代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红色思政
昆明理工大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