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鸣遥
(辽宁文化艺术学校,辽宁 沈阳 110101)
在舞蹈的众多起源说中,宗教说是无可非议的。同时宗教与舞蹈属于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两者间惺惺相惜,在相互影响下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差异。当今舞蹈艺术种类复杂多样,其实我们看到的许多舞蹈形式起点都在宗教,比如我们熟知的蒙古族宗教舞蹈“安代”等。宗教舞蹈与宗教活动息息相关,能够反映宗教思想,同时起到传播宗教文化和教义的作用,兼具舞蹈与宗教的属性。藏传佛教舞蹈“羌姆”到蒙古族藏传佛教“查玛”的演化说明了其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这种演化的过程是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结果。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与衍生性特征。
提到“羌姆”不能不提的就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传入西藏地区后与当地原始苯教相结合而成的,属“大乘佛教。”由于当时苯教在西藏地区势力很大,佛教传入后在西藏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莲华生大师的到来,才使得佛教发展起来,他将佛、笨两教相结合,留下了许多苯教的仪式,使佛教具备了地方特色,遂为广大西藏群众接受,这种西藏化了的佛教即为藏传佛教,为了弘扬教义并在寺庙内举行的宗教舞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藏传佛教舞蹈。
“羌姆”是藏传佛教寺庙舞蹈,于8世纪莲华生大师创建桑耶寺时代。“羌姆”一词是藏语对喇嘛寺庙舞蹈的统称,意为“舞”,后来成为专指驱鬼,敬神的宗教舞蹈。桑耶寺开光之时,莲华生将藏地土风舞与佛教经义相融合,编成羌姆。此后,随着时间的推演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演进,经过各类不同教派的改进和加工逐渐具有规模,并在固定的宗教节日里表演。但表演程式内容与所扮演的神灵因地区与教派和寺庙的不同,有所差异。羌姆的表演与鼓和乐同时进行,强调舞者下身肢体的控制和不同的舞姿造型,突出跳跃的稳和形态变换的缓。表演内容与佛经中的故事有关,具有情节性。
在我看来“羌姆”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更多的功能是为了宣传教义与道法,据考察了解,其根本是以表演(舞)为外在的形式,以金刚乘修供为内在的内容。在上述所谈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具有多样性,它具体体现在宗教文化和舞蹈文化上;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文化形式;同时文化也具有衍生性特征,也就是指从一主体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另一种文化形态。而藏传佛教舞蹈“羌姆”则是最好的证明。
“查玛”是蒙古族藏传佛教寺庙舞蹈的名称,是羌姆一词的蒙古语读音。当地汉语俗称“跳神”、“打鬼”或“跳不扎”。它是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草原以后才逐渐兴起的蒙古化的宗教舞蹈。①“查玛”的出现,说明了藏传佛教渗透到了中原地区。
查玛的表演内容与节目的形式多与羌姆相同,只是所扮演的神灵与舞蹈动作的名称多用蒙语,其伴奏乐器也与羌姆基本相同。在表演过程中也有情节性的表演节目②。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体现在蒙古族舞蹈文化圈对于藏传佛教舞蹈的接纳和吸收融合上,从“羌姆”到“查玛”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舞蹈的交融,而“查玛”则是容蒙古族特色和蒙藏文化为一体的新舞蹈形式,它体现在当地主体文化和后传入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族的交流,新的文化形态和形式会随之产生和出现,民族之间的交流无论是经济因素还是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不能摆脱文化包容性的特征,虽然在称呼和表演方式上几近相似但是经过多元文化的摩擦和融合又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新乐舞。
“查玛”这一宗教寺庙舞蹈从时间上来看是藏蒙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但是经过与当地文化、审美的融合,已经形成了蒙古族地方独具特色的宗教舞蹈。从“羌姆”到“查玛”的发展历经了百余年的流传和发展。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非常多,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受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印证了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多样性的特征。这也是查玛乐舞艺术诞生的主要原因,它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在成长与生存中积极与其它文化相融合,才得以有今天的影响和文化地位,得到了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普遍认同,不断为自身的传播和发展争取机遇,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发展至今成为蒙古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 注 释 ]
①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②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