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俄关系管窥《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

2019-01-15 16:11党哲哲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满洲清政府

党哲哲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剑桥中国晚清史》中俄关系论述

第七章共分(一)扩大商业的努力归于失败、(二)中亚贸易与固勒扎条约、(三)东北满洲的丧失等三个部分,记述了从1800年到1862年间中俄关系,从俄国角度来看,它跨越半个多世纪完成了从经济利益的攫取到政治上的角逐,再到领土的侵占扩张,从清朝政府来看它同样经历了由天朝上国的姿态到委曲求全的转变,对于这一段中俄关系的论述在这里做出简要概述。

(一)扩大商业的努力归于失败

1727年,清朝政府与俄国继《尼布楚条约》后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蒙古北部边境上的恰克图与尼布楚附近满洲边境上的粗鲁海图为俄国人进行贸易的地点”。自此以来俄国便拥有了一个可供中俄双方进行私人贸易的市场,而这是英国等其他西方列强所无法得到的经济优势。但18世纪末,官方层面的恰克图贸易由于逐渐走向低迷,时断时续。俄方为缓解这一局面敦促清俄双方谈判,以再开恰克图贸易,贸易再次开放的同时,俄国政府不得不面对清朝近似于恩赐的态度,而这也为日后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埋下了隐患。至18世纪下半叶,俄国商业版图开始向北太平洋拓展,并把黑龙江地区视为其由西伯利亚通往太平洋的贸易中转站。19世纪初,新疆西北边境上的中俄非法贸易逐渐浮出水面,清朝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增加商业税收,而俄国方面又因清朝人民对本国货物的追捧赚的盆满钵满。俄国政府并不满足于现状,它企图通过新疆、西藏来发展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反观清政府则始终强调着贸易双方的身份,坚持俄方应行朝贡性礼仪,并关闭了除恰克图以外的所有贸易路线,这最终导致中俄间的接触仅仅局限于传教士团和固有的恰克图贸易。一方面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团的学者以品行不良而臭名昭著,同时为俄国的中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俄国政府欲通过放松各项规定以扩大仅存的恰克图的贸易,直接后果便是商业贸易增加而俄国收支极度不平衡。至此,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的俄国贸易陷入瓶颈。

(二)中亚贸易与固勒扎条约(1851年)

19世纪初,俄国将对中亚的贸易点着眼于新疆,同时又对中亚进行政治渗透,以期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国际政治日益与俄对中亚贸易纠缠在一起。与此同时,英国也将目光锁定于新疆地区,英俄相互日益对方在新疆和西藏的活动。俄国通过对中亚地区哈萨克人的贸易垄断,确立了其在新疆的贸易主导地位,并于1851年同清政府签订《固扎勒条约》(<伊犁条约>)实现新疆的贸易合法化,以此遏制英国在中国的贸易扩张,《条约》的签订客观上改变了传统意义的中国边境市场。1854年卡里米亚战争爆发,英俄对抗加剧,俄国希望进一步发展大陆商业贸易以求与英国日益发展的海上贸易相抗衡。至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时,新疆地区的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科尔相继开放通商,俄国初步完成了在中亚的政治渗透及新疆地区的经济扩张。

(三)东北满洲的丧失

19世纪以来,汉移民大量迁往东北满洲地区,至19世纪下半期时,汉族绅士阶层开始在满洲边境社会发展起来,也同时加剧了本地满洲居民的贫困。19世纪中期,俄国在稳步加强其在东西伯利亚的地位,满洲地区最北部部落区域及滨海领土落入俄国手中,同时俄国还欲取得黑龙江通航权。对此情形中国方面由于满洲北部无人看守而基本无从所知,日本政府却注意到了俄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影响与渗透程度。对比英美等国在中国的海上贸易,俄国的陆上贸易则毫无竞争优势,鉴于此俄国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对黑龙江的勘探工作,以期发展西伯利亚的经济,以及主动应对英国驻太平洋海军舰队的威胁,由此,远东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世纪中叶,俄国开始了南下侵略的军事活动,客观上囿于清政府着力于平定国内太平军叛乱,黑、吉两地驻守清军空虚,根本无暇顾及俄国远征军在满洲地区的军事扩张行动;而在主观意愿上,清政府认为内地为中国之腹地,为了维护统治,在必要时牺牲边缘地区为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1856年巴黎会议召开,中法与俄国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单方面设立东西伯利亚的滨海省,来管理俄国在勘察加、库页岛以及黑龙江河口所占土地;战争的结束同样给了英法进一步谋求中国沿海开口通商的机会,俄国则寄希望于外交手段,既获得等同于英法的贸易权利,又企图重化中俄满洲边界,使得其在东北地区的军事扩张得到清政府的承认与退让。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在俄国的武力威胁与外乱形势的压力下,也在清政府对满洲地区的不了解状况下,滨海领土归中俄共有的协定成为俄国扩张的第一步外交胜利,随着中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相继签订,东北满洲地区彻底被割让,这是清政府既成的决策错误,但同时也为日后中国发展提供了失败的典型范例。

二、《剑桥中国晚清史》的史学特点及方法

《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由费正清主持,共有十八位专家参与写作,共分上下两卷。以上卷为例,首先着眼于目录:旧秩序的枷锁、晚晴时期的亚洲内陆、清王朝的衰败与叛乱、广州贸易与鸦片战争、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统治与中兴、学习西方技术的自强运动、基督教传教士及其活动共计十一个专题,围绕晚清史这一主旨,按通史体例行文成书。

纵览全书,这些专题都非常重视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同时将社会科学研究法引入史学研究交叉研究,与我国以往出版的多种近代史著作相比,不能不说它的史学方法独树一帜。

三、《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思想理论方向

“有一代之治,就应有一代之学”。主编费正清在导言部分说:“毛泽东主义历史观也将继续发展,西方的、日本的和其它各国的历史观也同样如此。可以预期,它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吻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七章部分,它的理论思维方向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很多问题上是趋向一致的,与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不相违背。例如编者在分析“太平天国的叛乱”,他们也怀疑王朝衰败是否是全部现象,但他们称“太平天国叛乱”为深刻的社会革命,并说它本身是对帝国后期出现的各种特殊问题的真正反映,并在后部分论述清代同治中兴时说:“它主要是受叛乱之震动才有生气的”。这与我们国内史学研究者对于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作用及影响的认识是趋于一致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观念差异同样存在。虽在成文中我们认识到活跃于北京的俄国东正教团为俄国的中国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他对于其作用的过分拔高确与我们的传统思维相悖,尤其是在阅读相关研究专著及文章后,反而想到的是意识形态领域下宗教的输入与渗透,不免使人在阅读中感到不适。除此之外作者还以西方社会形象的普遍化,来衡量非西方社会,并认为沿着现代化社会方向发展是一个不可抵抗的过程,这种理论带有西方种族优越感的偏见等等。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满洲清政府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夜幕下的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