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磊,宋广生
(安徽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是硅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安全等优点,但同时面临众多技术挑战,尤其是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和脱锂/嵌锂过程中形成不稳定的SEI膜和较低的ICE,严重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本文将围绕此话题展开分析并作相应展望。
硅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近300%的体积膨胀,膨胀过程中会产生巨大应力,严重导致电极粉化,使得电池容量迅速衰减。究其原因,主要是电池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晶态的锂硅合金相Li15Si4造成了硅的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粉化[1]。现有的解决途径有:硅材料纳米化、制造多孔硅以及结构设计。硅颗粒尺寸达到150 nm级时可有效缓解体积膨胀[2],且可缩短Li+的扩散路径,促进Li+离子传输,有利于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而多孔硅内部具有较多空隙可以包纳反应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且为Li+提供快速迁移的通道,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结构设计方面提出设计核壳结构[3]、MOF结构[4]以及蛋黄壳结构等。三种途径在实验室研究中对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等改善效果显著,均能有效缓解此问题。
SEI膜起到隔绝电解液与电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硅基自身的体积膨胀以及Li+不断的嵌入和脱出等,造成SEI膜层极度不稳定,使得硅暴露出新的表面与电解液接触,因而不断消耗Li+用以形成新的SEI膜[5-6]而导致较低的首效。稳定的SEI膜是保证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的前提。必须拥有优异的离子导通性和电子绝缘性,才能有效阻止不利副反应的进行[7]。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有:减小硅基的比表面积、避免硅与电解液较多接触以及通过无定形碳、石墨烯等碳材料进行包覆。
硅基负极材料普遍面临首效较低的困扰。首次库伦效率可衡量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能力的高低,关系着产品能否投入使用。首效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硅基自身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在合金化过程中电极材料粉化,使得大量Li+随着电极材料一起流失,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Li+消耗;另一方面,在低于1 V的工作电压下,负极表面会形成SEI膜,不稳定的SEI膜会在电解液中破坏并形成,导致锂离子持续不断消耗[8-9],且硅材料表面积过大,使得情况更加严重。因此,首效过低的根源在于体积膨胀和不稳定的SEI膜,改善它们便可以提高首效。现有提高首效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锂化,通过直接补锂并辅以其他方法使得首效更高。
硅基材料由于其高比容量成为最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介绍硅基负极材料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例如,通过结构设计、包覆技术以及预锂化等方法,明显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性能等。但是,从目前硅基负极的实际情况来看,它还远远无法满足理想的商业化应用。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加大力度实现硅基负极材料应用于实际生产,在解决高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同时,保证较高的电极载量和振实密度,简化硅基材料复合技术,探索简单方便的工艺,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使硅基材料能够成功应用于新能源及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