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回顾和展望”学术研讨会暨2018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综述

2019-01-15 16:34金子涵
美育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史教授学科

金子涵,朱 璟

(杭州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金秋的杭州,钱塘潮涌,桂子香浓。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已奔涌四十年,艺术学理论的累累硕果也已香溢中国当代学科之林。值此之际,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018年10月26日至29日,“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回顾和展望”学术研讨会暨2018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共同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百家杂志社、民族艺术杂志社、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协办,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科网、中国文联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美育学刊杂志社、艺术教育杂志社、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等多家单位为本次会议提供学术支持。

会议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院长陈星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永富教授到会致欢迎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研究员与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代表协办单位致辞。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回顾和展望”,来自全国近百家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及“艺术理论的本土传统与现代阐释”“艺术教育的美育灵魂和创造性内涵”“中国艺术史的本土典范与国际视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文化批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集中的研讨。

一、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仲呈祥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八月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们的回信,宏观阐述了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这一课题。仲教授回顾了1978年以来党对文艺政策的两次重要调整,批判了当下文艺界存在的功利主义取向,指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关口,更应扎根时代、文化自信,深入领会习总书记对美育工作的指示,弘扬中华文化的美育精神,强调文艺的社会效益,重视美育的实践品格、人生关怀,发挥美育的引领作用。

仲呈祥教授的主题发言,关涉到改革开放四十年艺术理论发展的诸多问题,比如艺术的核心价值,以及文艺与政策的关系,而这在其他与会嘉宾的发言中也有呼应。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乃是围绕人的主题来展开,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追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及文艺理论家对在此进程中新出现的各种文艺现象的回应,人的主题的渐次展开,文艺理论的讨论也逐步回归艺术本体。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文艺创作出现了从俗从众的倾向,人的主题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有被淡化乃至被搁置的趋势。我们需要在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指向中,对人的主题重新加以重视与思考。基于相同的理论视角,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杜卫教授认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应该重视对艺术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生命价值的研究,为艺术的创作、传播、批评和研究以及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思想方法、目标导向和评判依据。而对于文化产业这一方兴未艾的经济领域,更应坚持精神文化的主导价值。关于艺术与政策的关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田川流教授指出,在我国政府对文化艺术的管理中,政策与法治是最重要的方式。文化艺术的政策与艺术法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应把握二者的差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化解矛盾与歧义,实现求同存异,共同推进社会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

对于改革开放与艺术学理论的关系,在宏观审视之外,也应进行基于学科立场的具体回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心峰研究员对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学走过的四个十年进行了回顾,并对这四个阶段中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进行了概括,分别为: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系中,把艺术学作为单列学科,并开始进行艺术学研究课题的管理工作,以及可以视为艺术学学科“独立宣言”的《艺术学的构想》的发表;东南大学张道一先生主导艺术学进入研究生学位目录,成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研究的内容与成果极为丰硕,内涵与外延明显超越了文学的学科范畴;艺术学学科从“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

二、艺术理论的本土传统与现代阐释

本土传统与现代阐释既是中国艺术理论一直以来的基本矛盾,也构成了建构中国艺术学的理论张力。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以其《中国艺术学》一书的受众偏少为例,说明我们亟须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行合于现代话语的阐释,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特色与儒、道、禅三家共融的内容构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具有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与西方艺术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用“道、气、心、舞、悟、和”六个字概括,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生命性、主体性、乐舞精神、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概括。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童强教授也基于传统中国艺术的特点作了本土性的区分,他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品是社交的纽带,如文人之间就藉此唱和,而西方的艺术品是天才的独创。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感性结构,感性的表达被平均化,真实的感性往往被忽略且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不足。同样着眼于艺术理论的老问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星教授认为,困扰中国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老三难”依然存在,表现为艺术学理论自身的学理构建和体系支撑、艺术学理论对具体艺术领域的涵盖和包容与建立中国学的艺术学理论及中国化的艺术学理论等三方面。他重点分析了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视角,认为在经过逐渐的渗透和融合后,应形成具有世界性的中国艺术学理论本身的话语体系,这样的中国艺术学理论才能具有独立性。

在艺术理论的研究中,除了本土与现代之外,美学与艺术学的复杂关系,也是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刘晓华教授对当下艺术学理论建构中的美学地位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虽然艺术学以反美学的面目出场,现代艺术也以反美学为特点,但实际上,美学仍应是艺术学的统领,是元理论。因为艺术正是依靠审美特性才能与技艺相分离而取得独立地位,现代艺术的实践最终也会让美学更为丰富。但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更强调艺术学与美学的相离,指出要从历史的、学科本体的、学术的观点看待艺术学,艺术学并不从属于美学,对于艺术学的研究应寻找艺术学自身恒定的学理,并提出艺术学理论区块链可能的建构方案。诚如河南大学贾涛教授所说的,当前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统一学科认知,必须通过强化学科认同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另一方面,学者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与相互对话,也正是加强与实现学科认同的必经阶段。

此外,与会学者对艺术理论最普遍的规律与最具体的观点也都有论及。如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项仲平教授从艺术存在的本底出发,追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和艺术学理论,从哲学角度思考艺术和艺术学理论的发展。他认为艺术存在一个普遍性的、共同性的规律,是艺术家以自身体悟为基础,对人、对世界求善求美的探索与追求,艺术的本质是追求完善和完美。我们之所以需要艺术,是因为它可以去除人性的丑与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回顾了近百年中国艺术学的研究与发展过程,特别介绍了在此期间有关艺术学、艺术概论的相关译作、论著,力图呈现我国艺术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据此为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的推进与深化提出建议。上海戏剧学院王云教授则以具体的理论模型来实现中西文化的对话,他分析了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小说和好莱坞电影等讲故事或演故事的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圆满结局之生成的社会心理机制,认为其与马斯洛的基本需要说密切相关,故事性艺术作品的圆满结局也正是“基本需要说”最能发挥其理论阐释力的艺术现象。

三、艺术教育的美育灵魂和创造性内涵

重视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我们当下的重大课题,要做好这一课题,则必须借鉴中西方历史中重要的审美教育经验。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燕楠教授对美国新批评派的美育思想进行了溯源,认为可上溯至美国“重农运动”及“逃亡者”诗派的理论主张,约翰·克罗·兰色姆等人作为这一诗派的重要领导人,其美学思想是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化哲学基础。同样放眼西方,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徐承研究员以广义的西方美育史为背景,勾勒西方文化教育语境中由人文教育向审美教育继而向公共艺术教育转化的话语变迁史,并着重梳理这一变迁过程中不断传承发展、使得这几个阶段得以前后贯通的思想内核。东南大学郁火星教授对西方“学院”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期望通过这一学术追踪,能对思考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启示作用。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刘晨研究员将关注点放在民国时期,她以《妇女杂志》为中心,考察了民国女子艺术教育的话语空间建构。作为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女性期刊,《妇女杂志》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女性在此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态势,其中也包含女子艺术教育的发展,能够代表一个时期的集体话语意识与历史叙事。

也有学者结合当下的现实问题与科技资源,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实现方案。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从高校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出发,阐述了基于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四型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紧密结合实践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重点、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依托的工作坊教学,将有效解决艺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哈尔滨音乐学院郁正民教授以新技术手段为前提,探讨了以建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联盟的建议及两种行动策略,即以教师及学生的互换为前提的行动策略和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及人力共享的行动策略,以此可最大限度地整合跨学科教育资源,有效提升艺术学学科的教学效益。

四、中国艺术史的本土典范与国际视野

对艺术史的理解关系到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与立命之基,我们首先应该探讨的是建立一个怎样的艺术史。对此,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徐子方教授提出,艺术史的创新应该建立在跨界、中国视角和本土化的基础上,他认为艺术史是艺术中心不断流变的历史,反对艺术史的欧洲一元论,建议以艺术品为中心,摆脱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艺术史学传统,并将艺术理论史纳入艺术史的范畴,反对将艺术史孤悬于历史科学之外。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蓝凡教授站在社会变革的层面上提出了艺术的社会性分类的可能和必要,他指出艺术的社会性分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分类,这有助于激发对艺术本体新的认识,可能给予艺术史另一种写法。对目前有关“艺术史”的质疑之声,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对艺术史的质疑集中在具有共性意义的“艺术史”方面,而这种“艺术共性”史具有概括艺术史显著特征的功能,也是进行艺术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并且,他认为中西艺术史存在研究路径的差异,对我国本土艺术史的研究必须将存在于古典文献中的“潜体系”建构成“显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向西方借鉴而非照搬。

在中西方理论话语相对照的语境中,我们也应探讨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艺术史。浙江音乐学院李荣有教授从艺术史学科遭到质疑的内在原因出发,提出中国本土艺术在展现艺术学规律方面具备自身的优势。我们必须把握中国艺术传统的特色,重构“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话语体系,坚守学科阵地,避免将艺术史学科局限于门类艺术史的研究。与此相呼应,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高兴教授对中国艺术图像史的学科构建进行了思考。在历史研究的四类史料中,文献、考古、口述史目前都已初步形成独立的史学研究学科,而重视程度较低的图像史学科的建立应在情理之中。基于这种观念,他认为在艺术史研究中建立艺术图像史学科有着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林少雄教授对“中国艺术史”进行了概念分析,认为“中国艺术史”虽然要立足于“中国”“艺术”的“历史”书写,但由于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艺术史书写观念。实际上,这些概念都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被发现和建构的,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史的不同内涵、外延及其不同样貌。

诚然,中国艺术史并非静态的、孤立的,她也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彼此镜鉴中不断明晰自身的定位。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从个案分析着手,探讨了“西学东渐”与王光祈音乐文化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西学东渐”蕴含着开放意识和儆诫意识,是理解20世纪初期文化特征的重要场域。王光祈正处于此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他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开拓出了现代性审美特征。基于跨文化视角,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李庆本教授以徐冰的《天书》等作品为例,探讨跨文化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提醒我们应认识到中西方文字都是社会性的,它们与意义的联系都是约定俗成的,徐冰的作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明,汉字可以不表意或通过英语这种拼音文字来表意。这也就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关于汉字特殊性的本质主义认识。

五、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文化批评

如果对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批评进行回溯,那么最近的肇始点应在改革开放前后,那是我们描绘“新时代背景”的起笔处。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宋伟教授就让思绪重回到20世纪80年代,关注改革开放伊始时文学艺术领域兴起的两大思潮运动:一个是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艺思潮;一个是以叛逆精神为主旨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也称“现代派”文艺思潮。不同于人道主义文艺思想依然坚守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美学原则,他认为“现代派”文艺思潮极力张扬非理性主义、个体主义和“自我表现”等新的美学原则,凸显出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激进先锋性和边缘异质性。

不过,彼时的现代主义,正被“当代性”所取代,云南大学蒋永青教授认为,中国艺术正在发生整体性转向,延续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国现代艺术正在成为过去,“当代性”正成为中国艺术界讨论的焦点。而中国当代文化的逻辑起点在语言叙事,伴随着这一转向,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客观物”观念及其“二元对立”思维框架正在解体,一种超越形而上学的新的基本思维方式,已经露出中国当代文化的地平线。

同样跃出地平线的,还有新媒介技术及与此相联的艺术表现方式。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金丹元教授就当下技术飞速发展而催动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思维的双重变革展开思考,他认为艺术思维的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它又反作用于艺术新观念,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多维审美层次的生成与发展。这也是现在各种新的艺术样式、新型艺术想象不断涌现的原因,值得我们对之进行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聚焦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认为中华美学精神与其“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如“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大众传媒手段对中华美学精神进行具象化的传播,既有必要,亦有意义。这种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需要尊重电影本体语言特征,还要注意转化过程中的“文化折扣”问题。

同时,艺术文化批评应该对当下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错误倾向保持警惕。温州大学傅守祥教授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表现出的盲目性、低俗性和过度娱乐性提出批判,认为这亟需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要改善新时代的文艺生态,文化自觉与审美正义也不能缺席。

本届年会的闭幕式由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田川流教授主持,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对参与举办本次年会的相关单位与人员表达了感谢,并对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安排。最后,会议宣布下一届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将由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同时,年会承办纪念牌也由代表本次年会承办方的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院长陈星教授交还给王廷信教授,并转交给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燕楠教授。会议在意韵悠长的《送别》旋律中圆满落幕。

猜你喜欢
艺术史教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刘排教授简介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