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琳
笔者曾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现时发展状况》,同年5月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现时调查与研究》,被录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藏书资料。这两篇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跳花棚”在2010年当年的发展状况与传统形态的异同研究,从场地布置、表演形式、表演风格、表演内容、舞蹈动作形态、面具道具、音乐科本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强调其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说明"跳花棚"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添新的生命力。它们是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这本书籍出版之后,首次在学术界和文化界、舞蹈界中反映出“跳花棚”近二十年发展变化的理论资料和研究依据,填补了这二十年来的理论空白。2010年12月,笔者将已发表的硕士毕业论文《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现时调查与研究》赠予我的指导专家、国家级传承人张振谦先生,并请先生为我指正修订,期待今后更好地做研究。他非常认可笔者论文中的理论思想。随后他编写的《我与跳花棚》(2013年12月出版)和《情系跳花棚》(2016年10月出版)这两本书。感激得到传承人张先生的肯定,在他编写的这两本书中有引用笔者的理论思想,这两篇论文得到舞蹈学术界的专家教授和文化界国家级传承人的认可。
这两篇论文还剖析了“跳花棚”与傩舞动作形态的基本动律和特点,从表演内容、面具道具、音乐科本等方面进一步阐述它明显的傩舞特征。将“跳花棚”与古典舞的基本手型、手位、步法等元素进行剖析,两者相似相近,以这种联系反映出“跳花棚”舞蹈的艺术价值,对其舞蹈动作元素做了详细归纳。“跳花棚”科本具有珍藏价值,笔者对此做了整理,对研究傩舞“跳花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阐述了传承保护的四个措施:保护和培养传承群体、整理“跳花棚”文字资料、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舞蹈剧目创作上的创新发展、面具材料的改良构思等等。
鉴于这两篇论文,在前期对“跳花棚”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在近十年来继续对“跳花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自2010年至2019年的研究中,发现“跳花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管是从舞蹈创作作品上、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上还是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上都有了突破性的研究。笔者现从书籍教材编写、实验基地建设、课题项目研究、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实施、舞蹈作品创编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地总结,证实“跳花棚”舞蹈在当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这一教育理念支撑着笔者正开展工作的重点:音乐学科课程课堂改革的实验研究,我们对正在使用的湘版音乐教材进行内容整合和补充。
2015年起,笔者为了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化州“跳花棚”舞蹈文化,决定编写《广东舞蹈文化——茂名非遗舞蹈》一书,并组建了《广东舞蹈文化——茂名非遗舞蹈》编委会。该书共有电白鳌鱼舞、高州土牛舞、化州“跳花棚”三个重要部分以及信宜春牛舞、电白高脚狮等内容。在化州“跳花棚”部分,编委会成员除了笔者外,还有国家级传承人张振谦和化州市级传承人宁钰萍以及化州三中的音乐教师李春炎、李春杏、李莉等老师。这是一个既有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者又有对非遗文化研究的传承人的综合性团队,所以这本书涉及到“跳花棚”的知识点的难易度和准确度都严格把关,不管从舞蹈原生态的形态上还是在教学教研方面都具有全面性、具体性、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广东舞蹈文化——茂名非遗舞蹈》这一书对学校开展“跳花棚”舞蹈教学研究来说,它是一本能让“跳花棚”成为学校师生开展第二课堂的指导书,是丰富学校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的教科书,是“跳花棚”走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教材。该书现已进入我市“云课堂”和“人人通”平台,供更多师生学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这一指导思想促使笔者在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实验学校的建设和课程课堂改革的实施。
从2015年起,我们为了化州“跳花棚”等茂名非遗舞蹈文化能更好地在校园中传承推广,抓早抓小地从学生开始培养,茂名市教育局建立了相关的师资团队,开展了系列教研教学活动,覆盖学校达到16所,在茂名市开展研究的学校分别是: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茂名市祥和中学、茂名市龙岭学校、茂名市乙烯小学、茂名市育才学校、电白区电白中学、电白区春华学校、化州市第三中学、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电白区高级中学等学校。其中有6所学校在2018年5月30日被茂名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授牌"课题实验学校",确凿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我市《美育学校改革备忘录》等文件精神落实到位。这些学校将继续努力在校园推广我市的非遗舞蹈文化,开展相关的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做到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和进课堂。通过这些实验学校的研究,将国家级非遗舞蹈“跳花棚”更好地传承推广,被更多师生认知。
据笔者了解,除了学校设立了实验基地外,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还建立了“跳花棚”幼儿培训基地(河西街道中心幼儿园)和“跳花棚”老年培训基地等。2012年由宁钰萍老师创作的“跳花棚健康舞”参加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广东省百姓艺术健康舞展演”,并荣获一等奖,并于2013年被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收录《2013年广东省百姓艺术健康舞教材》中。2018年6月2日由茂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好心茂名 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茂名市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主会场,幼儿培训基地(河西街道中心幼儿园)和“跳花棚”老年培训基地都上台表演。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这是为笔者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依据。
关于“跳花棚”的课题,笔者承担主持人的有三项。第一项课题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课题《广东民俗舞蹈文化在欠发达地区传承发展的研究》。于2015年4月立项,该课题在立项之前,笔者在导师王海英教授的带领下,用了十年的研究积累,对我们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和粤北的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以及粤西茂名、湛江等地区都做了采风研究,有相当厚实的研究资料。应如何把这些文化在欠发达地区进行传承发展,这是笔者课题研究的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笔者以茂名市做为实验地区开展工作,同时成立了五个子课题组,使研究工作更系统化、具体化。这五个子课题包含了电白鳌鱼舞、高州土牛舞、化州“跳花棚”、梅州平远落地金钱、陆丰钱鼓舞、梅州平远船灯舞、潮汕英歌舞、茂名人龙舞、电白麒麟舞、湛江人龙舞、湛江傩舞、清远连南瑶族大长鼓舞等相关舞蹈,其中以电白鳌鱼舞、高州土牛舞、化州“跳花棚”、梅州平远落地金钱、陆丰钱鼓舞等作为主要研究项目。作为子课题之一的化州“跳花棚”和其它子课题都一样,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第二个课题于2016年7月立项,由笔者担任主持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广东非遗舞蹈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传承创新研究》。该课题是在第一个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思路上的升级,有效地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技术作为手段,创新性地将广东非遗舞蹈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来进行传承研究。课题立项之后,笔者把茂名市做为实验研究基地,同样也设立五个子课题组开展工作。在2018年5月30日还在茂名市祥和中学讲学厅召开了该课题研究与音乐学科课改相融合实验活动启动仪式,音乐学科课改工作进入实验实践状态。
第三个课题是2018年度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广东非遗舞蹈文化在茂名地区的传承推广研究》。是我省首批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之一,进一步推动“跳花棚”发展的进度和力度。
还有一个课题是由化州市第三中学宁钰萍老师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花棚’在校园中的传承与研究”。该课题于2017年3月立项,主持人是“跳花棚”化州市级传承人,同时也是第一个课题“跳花棚”子课题的成员。是她与张振谦先生以及其他传承人,在“跳花棚”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上具有权威性,因笔者的课题与该课题有很多共性,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研究、探索、实践。
在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感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我的研究生导师王海英教授和她的团队以及各位专家、领导、传承人等的指导和支持。通过研究,对“跳花棚”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加快了“跳花棚”传承创新的步伐,真正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出的“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在非遗舞蹈“跳花棚”文化的传承保护中,笔者组织开展了“传统民俗舞蹈进校园”、“非遗舞蹈进课堂”、“现代技术载非遗 岭南舞蹈进校园”、“非遗舞蹈传承艺人进校园”等一系列主题的教研活动。在每次开展教研活动中,都安排非遗舞蹈示范课展示环节和专家讲座,供音乐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从2015年开始,化州市第三中学的“跳花棚”子课题主持人李春炎老师已将茂名化州“跳花棚”的内容放入到她平时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有着课例教研资料。在2018年5月30日召开的音乐学科课改实验活动启动仪式后,进行全市音乐学科课程课堂改革的实验研究,“跳花棚”进校园推广传承的力度在逐步增大。
为了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为课堂教学内容配套了系列微课,化州“跳花棚”是系列微课之一。系列微课的内容设计是由"舞蹈由来篇,舞蹈教学篇,舞蹈欣赏篇"三部分组成,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篇章的微课资料,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跳花棚”舞蹈教学中,欣赏认知“跳花棚”是“跳花棚”课程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微课中的“舞蹈由来篇、舞蹈欣赏篇”资料,运用“翻转课堂”和“情境设计”的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跳花棚”动作学习的实操课是“跳花棚”课程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跳花棚”的基本动作元素,我们采用“舞蹈教学篇”的微课资料,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
在化州市第三中学的音乐社团活动中,“跳花棚”作为舞蹈社团活动的教学内容。在李春炎、宁钰萍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编排舞蹈上台表演,受到领导和师生们的认可。
以上是笔者对“跳花棚”近十年的研究,从书籍教材编写、实验基地建设、课题项目研究、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实施、舞蹈作品创编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地总结“跳花棚”舞蹈的当代发展变化。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级非遗舞蹈“跳花棚”在多元化的传承手段中不断发展创新,我们会继续研究更有利于它传承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它在非遗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