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君
(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2)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一直被各行各业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把人当作根本要素,一切出发点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这在服务至上的二十一世纪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的读者作为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对象,必然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因为只有这样,图书馆才会做到切实为读者利益考虑,读者的反馈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十分有帮助。
信息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营运而生。海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图书馆作为原始信息的存放地,更是承担了艰巨的信息管理任务。这必然要求图书馆员具备丰富的信息技术与知识,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共享是当代较为流行的服务理念,被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信息的应用必然离不开共享,因为图书馆的资料有限,难免会出现多位读者想借阅一本书的情况。共享服务的产生就是为了应对冲突问题的产生,共享服务将服务进行优化整合,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体验到共享带来的便利。共享服务在缓解了服务冲突的同时,也磨炼了图书馆员的意志。
随着现代化服务理念的引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改善,但仍残留许多问题。图书馆员在正式工作开始之前,都需要进行统一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了图书馆服务理念。但目前看来,这些理念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服务工作当中,部分图书馆员认为,只要符合规章制度,机械的完成工作对他们来说就已足够。长此以往,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质量也将下降。[1]
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过去的单一职能转变为当代的多元化职能。这必然要求图书馆员具备多种素质与能力,从实践情况来看,图书馆员的素质总体还是不容乐观,这体现在图书馆日常工作当中,工作能力的反馈主要来源于工作效果,虽然图书馆员都是经过专业考试与培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但他们其中不乏态度不端正的人,他们认为在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每天重复机械的事情,上下班只要按时就可以。这种思维一旦在他们脑海中形成,将很难改变。他们如果不想着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进步就显得步履维艰。
服务质量的优劣来源于评价工作的反馈,服务评价在行业中逐步流行开来,因为服务评价是从读者第三方发出的一种真实客观的评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也可以帮他们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自我素养。[2]大多数图书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往往忽略了服务评价的环节,他们认为服务结束了不需要评价,内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服务评价的缺失不利于服务工作的进步与提升。
传统信息管理体制目前看来已无法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因此,管理体制的转变是当务之急。现代化信息管理体制以读者为根本出发点,站在读者的角度对信息资源加以优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是一个开放的人造系统,具有适应、学习和组织的能力,它是在与社会环境进行不间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过程中维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进化的。
图书馆员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培训就是提升他们自身素质的方式之一,通过参与培训,对自身素质有着精准的认知,找出自身的短板,并加以改善,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基本目标。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基础之上,将优质的理念带到工作中,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仅需要文献利用,还需要数据利用。图书馆通过搜集读者的检索内容、检索习惯、浏览方式、浏览记录等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技术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后,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予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挖掘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并且在网站上设置相关的浏览栏目,便于使用者搜索和查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