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东仁
宿迁因水而美、依水而生。境内有骆马湖、洪泽湖两大淡水湖泊,京杭大运河、古黄河、六塘河、民便河等四条流域发性河道穿城而过,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且京杭大运河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通道,过境之水可看不可用。特别是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矛盾日渐突显。从2010年起,宿迁市全面启动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2013年成功创建“江苏省节水型城市”,2015年2月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9年5月以96.5分的高分成功通过国家定期复查。
一是目标明确。宿迁市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创成“江苏省节水型城市”,用五年时间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通过节水型城市创建,在全市营造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二是组织落实。为保证节约用水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宿迁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明确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责。为保证节水城市如期创建成功,成立了创建指挥部,各区成立了创建分指挥部,各机关、单位、企业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任务落实。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分解创建任务。宿迁市指挥部多次召开推进会,市创建办定期召开例会;市督查办对照任务定期督查,查质量、查落实、查责任;各责任单位定期汇报工作进度,形成了“专门机构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一把手负总责、责任领导亲自抓、专职人员具体管、社会全方位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创建任务的落实。
四是保障到位。市政府印发了《宿迁市节水财政专项投入制度》和《宿迁市节约用水奖惩规定》,全面开展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和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对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和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对创成节水型单位进行奖励。市财政将节水宣传、器具改造、水平衡测试等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自创建启动至成功,市区节水投入达5.4亿元,为保证节水城市创建指标如期实现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是编制专业规划。为保证创建工作有序快速推进,并保持节水工作常态管理,编制了《宿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宿迁城市节约用水规划》《宿迁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等专业规划,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出台管理办法。市政府颁布了《宿迁市城乡供水管理办法》《宿迁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宿迁市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规章,为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范用水、节约用水管理提供法规保障。
三是建立统计制度。修订和完善了用水统计报表,开发了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保证了用水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是强化地下水管理。定期对城市地下水位、水质进行动态观测;每年开展集中封井行动,对没有取得取水许可和供水管网到达地区的地下井全部封填。
五是严格用水计划。修编了《宿迁市工业用水定额》,出台了《宿迁市市区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宿迁市城市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管理办法》《市区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执行用水定额,居民和企业用水阶梯水价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六是执行节水“三同时”。制定了《宿迁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切实做到节水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将节水设施验收列入《宿迁市市区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
七是强化器具改造与监管。市水务、经信、工商、质监、住建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更换淘汰非节水型用水器具的通告》,明确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新、改、扩建的公用与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同时加大市场销售监管力度,组织专项执法活动,禁止销售非节水型器具,从源头上控制非节水用水器具的销售和使用。
八是加强载体建设。全面开展节水载体创建活动,至通过节水城市创建验收,节水型企业(单位)的覆盖率达80%,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达20%,为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文化展览馆通过省住建厅的考评并获得命名,成为宿迁市宣传节水减排、建设水生态社会重要的宣传阵地。
一是全面开展水环境整治。对城区水污染河道开展彻底整治,全面实行雨污分流。
二是实施供水改造。市区近200千米漏损率高的老旧供水管网以及所有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实施了全面改造,保障供水率。
三是强力推进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围绕“加强节水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节水工作重心,加快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至创建成功,市区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标准,回用于城市河道景观补充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利用率达40%。
四是开展雨水利用试点。创建期间有5家企业开展了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建设,年节水近30万立方米。
五是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水循环利用率。从重点行业和用水大户入手,开展“八大行业”节水技改,年节水近100万吨。
节水城市创建国家高度重视,必须要求全民参与。节水创建工作持续稳步推进,领导重视、机制完善是关键,管理机构、经费投入是保障,严格管理、建章立制是依据,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是措施,夯实基础、提高用水效率是目的。宿迁市将在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节水模式,坚持长效管理,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市节水工作再上新台阶,节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