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交通管理体系探析

2019-01-15 07:24:47王成龙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政令交通管理交通

王成龙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300350)

唐代幅员辽阔,水陆交通发达,隋唐运河的开发和使用更是交通史上划时代的壮举[1]。唐代制度方面的论著比较丰富,以往学术界研究多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陈寅恪[2]先生指出,唐代政治制度有三来源,包括北魏北齐、西魏北周和梁陈。对于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交通路线、驿站、马政方面,严耕望[3]先生对唐代驿站、交通路线做了周密考证。但未曾单独研究唐代交通管理体系,笔者依据三省制度和五监九寺的行政体制对唐代交通职能部门进行具体分析,以求有助于当今的交通管理。

从交通角度来说,唐代交通没有统一部门进行管理,管理职能分别隶属于不同单位。其中管理交通的主管机构有:六部下的兵部驾部司、工部水部司、刑部司门司和五监九寺中的太仆寺、都水监。管理交通的关涉机构有户部度支司,负责皇室交通的殿中省尚辇尚乘二局、内侍省内仆局和负责地方交通的县令、户曹司户参军、兵曹司兵参军、士曹司士参军。

一、 唐代交通主管机构

唐代中央施行三省六部制,中央三省六部是政令决策性部门,五监九寺和地方州县则为具体执行政令的行政性机构,交通管理同样如此。诸司职能有所重合,但各有侧重,共同组成唐朝的交通管理机构。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朝廷渐设使职来管理交通,如闲厩使、转运使等。

唐代管理交通的部门位于不同省司,其主管官员品秩不低,多是从五品以上。唐代未设置类似现代国家统管交通的交通部,这并不影响当时人们的交通出行,毕竟在古代农业社会,民生是第一位的。交通固然重要,但是往往体现在特定时间和区域,比如战时开路、漕运租赋解决粮食问题之时。

从交通职能角度来看,唐代交通管理职能较为突出集中的可称为主管机构,主要有兵部驾部司、工部水部司、刑部司门司、太仆寺、都水监,分别负责管理唐代的交通工具——车船舆辇、监牧马牛、驿站、津渡桥梁、关隘过所等事宜。

1. 兵部驾部司

驾部司是唐代交通管理部门,其交通管理职能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管邦国舆辇、车乘、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籍册;管天下驿站、监牧;诸卫值守之马,诸司备运所需之牛,都需驾部审核。《旧唐书》卷四三《职官》载:

驾部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邦国舆辇、车乘、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簿籍,辨其出入,司其名数。凡三十里一驿,天下驿凡一千六百三十九,而监牧六十有五,皆分使统之。若畜养之宜,孳生之数,皆载于太仆之职。凡诸卫有承直之马,凡诸司有备运之牛,皆审其制,以定数焉[4]。

驾部司全面管理,从交通方面来说,包括交通载具——车舆马牛,保障交通通信畅通的驿站,各司常备之车牛等。《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载:

诸卫每日置承直马八十疋,……诸司皆置车、牛,以备递运之事。……太仆寺一十乘,……牛皆倍之。……皆审其制以定数焉[5]。

从京城诸卫到地方州府承直马匹,各司常备用于运输的车、牛数量皆有定数,需驾部司审核规定,皆归驾部司统辖。之所以说驾部司可视作唐朝最高交通管理部门,而非专掌国家监牧、车舆政令的太仆寺,重点在于驾部司“辨其出入,司其名数”[4]1843,总掌政令之要。这涉及到唐代或者说整个古代行政体系的特点,三省诸司作为政令决策机构,五监九寺作为执行政令之机构;且三省长官皆是正三品及以上,下属是四品及以下官员,而五监九寺长官除都水监正五品外,基本上都是从三品,以低级别的官员掌管重要的事务,便于皇帝掌控臣属、集中权力。

2. 工部水部司

尚书省工部水部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水利部,掌管天下水利政令,疏通河道、堰决河渠、船舶灌溉,重要津渡桥梁建造维护及船工安排,《旧唐书》卷四三《职官》载:

水部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凡天下水泉,……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4]1841-1842。

水部郎中从五品上,水部共二十一人,虽然规模不大,掌管天下江河湖泊泉水政令,开凿河道、灌溉舟楫之利以及重要津渡的桥梁建造,包括以舟为浮桥的黄河四桥,以石柱为桥梁的洛水、黄河、渭河桥梁,以木柱为梁的渭河三桥。

从交通方面来看,水上交通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河道、渡口、船只、桥梁都归水部司所管。但水部司主要管辖的是两京附近大桥交通,余桥归当地州县负责。重点在于“咸总而举之”,这也是水部郎中与都水监掌管天下水泉津渡的区别,水部郎中主管概要,负责汇总发布政令,而都水监则负责上报和具体执行。

3. 刑部司门司

刑部司门司,掌管审查天下诸门如大城市长安、洛阳等城门、宫门和道路上重要关口的政务。《旧唐书》卷四三《职官》载:

司门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天下诸门及关出入往来之籍赋,而审其政。凡关二十有六,为上中下之差。……关所以限中外,隔华夷,设险作固,闲邪正禁者也。凡关呵而不征,司货贿之出入,……凡度关者,先经本部本司请过所,在京则省给之,在外则州给之[4]1839-1840。

天下要关二十六处,关隘用于区分中外、防隔夷狄、于险要之地作固塞,检查人员货物是否安全。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农民若经常离乡便可能违农时废生产,所以在道路重要之处设置关卡,限制四民、军队不得无故离开其地,保证国家安全。过关需要文书,在唐代是需要过所,由当地州县长官开具[6]。司门司掌管全部重要门关政令“而审其政”,郎中从五品上,司内官吏共二十七人,同样是总而举之,更多体现的是其总掌全国门禁政令的监察性质。

司门司是出行管理体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宫门、城门、关隘、过所,构成道路上限制人们交通往来的重要节点,是交通运行安全有序的保障。在今天看来是限制百姓的跨境出行,可在当时是既维护了农时,又保障了国家交通安全。

4. 太仆寺

太仆寺,唐高宗龙朔年间改称司驭寺,武后神龙年间复旧。太仆卿一员,从三品,《旧唐书》卷四四《职官》载:

卿一员,从三品。……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之官属。……凡国有大礼及大驾行幸,则供其五辂属车之属。凡监牧羊马所通籍帐,每岁则受而会之,以上尚书驾部,以议其官吏之考课。凡四仲之月,祭马祖、马步、先牧、马社[4]1881。

太仆卿掌管国家畜牧、车舆的政令,下辖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和诸监牧,凡是国家进行大礼和皇帝车驾行幸,太仆寺提供天子辂车和属车马匹;审核监牧牛马的籍账,上给尚书驾部,来评定诸牧监管理的考课等级;每年负责马祖、马步、先牧、马社的祭祀[7]。

乘黄署负责皇帝的辂车和马匹供奉,车府署掌管王公百官的车马规定,典厩署负责牛马的饲养调习,典牧署和沙苑监共同供应两京祭祀和皇帝膳食所需的牲畜,牧监饲养数十万计的牛马,是唐代官方牛马的主要来源。其在交通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和帝王百官出行方面的制度规定。《旧唐书》卷四四《职官》载:

乘黄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令掌天子车辂,辨其名数与驯驭之法。……凡乘舆五辂,……皆有副车,又有十二车,……乘舆有大驾、法驾、小驾,车服各有名数之差。若有大礼,则以所御之辂进内。……凡将有事,先期四十日,尚乘供马如辂色,率驾士预调习指南等十二车[4]1882。

乘黄署主掌天子车辂,有用途、材质、颜色、驾马不同的乘舆五辂,《唐六典·太仆寺》载:“一曰玉辂,祭祀、纳后则乘之;二曰金辂,飨射、郊征还、饮至则乘之;三曰象辂,行道则乘之;四曰革辂,巡狩、临兵事则乘之;五曰木辂,田猎则乘之”[5]480-481。五辂皆有副车,此外还有十二属车。根据出行规格不同,分为大驾、法驾、小驾,配给不同数量辂车。凡有事,乘黄署提前负责驾士和车马的习驭。典厩署人数众多,毕竟皇帝和百官的牛马皆需太仆寺进行饲养调习,在京官员众多,所以执驭一百人,驾车之士有八百人。根据牲畜的种类、习性、年龄、优劣分配不同数量的人负责喂养,《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载:“凡象一给二丁,细马一、中马二、驽马三、……凡象日给稻、菽各三斗,盐一升;马,粟一斗、盐六勺”[5]484。一象给二丁照料,细马即良马一匹给一丁照料,中马即普通马两匹给一丁,驽马三匹给一丁,驼牛骡等各自四匹方给一丁,饲料也是根据牲畜种类、年齿和优劣进行分配。典厩署主要负责太仆寺的牲畜喂养、调习。

车府署与乘黄署职掌基本相似,主管王公百官的车辂供给和调习,《旧唐书》载[4]1882:“令掌王公已下车辂,辨其名数及驯驭之法。丞为之贰。凡公已下,四轺车。”王公以下有四种车辂,《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载:

一曰象辂,二曰革辂,三曰木辂,四曰轺车。凡春秋二时谒陵、册命王公及内外职事四品已上拜官、正·冬朝会、婚葬、奉使,皆视其品秩而给之:亲王以象辂,三品已上以革辂,五品已上以木辂。京县令以轺车,……给驾士:亲王十有八,凡辂车之马率驭士预调习之,然后入辂及车;以牛驾者亦如之[5]485。

车府署在祭祀、册命四品以上官员、大朝会、婚葬、奉使等时,根据百官官品级别提供不同车辆,车辆装饰形制不同,从侧面规定了唐代官员出行乘坐车辆的等级形制。且车府署负责驾马的调习并依据官品给予不同数量的驾士。

唐代陆上交通工具的动力大多以畜力为主,这其中又以牛、马、驴、驼为主,马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尤为受唐朝重视。唐朝设立众多监牧,以供国家战争、出行、运输、食物、皮毛等牛马方面的需求,《资治通鉴》载:“唐初才得牝牡三千匹于赤岸泽,……自贞观至麟德,马蕃息及七十万匹,分为八坊、四十八监,各置使以领之。”[8]可见唐朝对马匹之重视。太仆寺所掌牧监牛马更是唐代官方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及动力。《旧唐书》卷四《职官》载:

诸牧监掌群牧孳课之事。……凡诸群牧,立南北东西四使以分统之。其马皆印,每年终,监牧使巡按孳数,以功过相除,为之考课[4]1883。

根据牲畜数量将诸牧监分为上中下三等,设立簿籍,记录优劣,并且官马都加盖印记,唐马印分两种:一是牧监马印,根据马匹成长状况加盖不同印记在马匹不同位置;二是番邦马印,据《唐会要》记载唐代番邦马印有骨利干马、结骨马、葛逻禄马、突厥马、回纥马、契丹马、奚马等共42种番邦马。监牧使负责巡查赏罚,记为考课;年终太仆寺将监牧籍册上于兵部驾部司审核。

综上所述,在唐代交通执行机构中,太仆寺负责朝廷最重要的交通牲畜——牛马驴驼等的饲养,太仆寺提供皇帝和百官交通出行所乘的不同等级形制的辂车马匹和驾士,且太仆卿在皇帝大驾出行时授绥驭车,《唐六典·太仆寺》载[5]481:“大驾,则太仆卿驭。”《新唐书·仪卫志》载[9]:“大驾卤簿。……,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辔。……天子升路,太仆卿授绥,侍中、中书令以下夹侍。”皇帝大驾出行中,先由太仆卿执辔,皇帝登车后,则千牛将军上前执辔,太仆卿驭车。

5. 都水监

都水监的沿革变化较多。汉官有都水长,北齐设都水台。隋复为都水监,炀帝大业年间复为使者,后改为从三品令,官品提升应与炀帝兴修运河,多次巡幸江南有关。唐贞观改为从六品使者,此时运河已定,国家重点在于恢复生产,故而都水使者官品降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改为司津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复为使者,正五品上。《唐六典》卷二三《都水监》载:

使者二人,正五品上。都水使者掌川泽、津梁之政令,总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属,……凡渔捕之禁,衡虞之守,皆由其属而总制之。凡献享宾客,则供川泽之奠。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坏决,……凡运漕及渔捕之有程者,会其日月,而为之纠举[5]598-599。

都水使者“掌川泽、津梁之政令”,下辖舟楫署、河渠署。都水监总管捕鱼、山林采伐的时禁;负责大川大泽的祭祀;两京之内的渠堰等水利设施和灌溉由都水监维护修理。都水使者正五品,比交通层面管陆路交通的从三品太仆卿低两个品级,可看出驿站林立的陆路交通较水上交通更为重要。

都水监下辖舟楫署、河渠署、诸津令,其中河渠署主要负责川泽祭祀、捕鱼时禁和供应百司食用之鱼,与交通关系较小,故不论。从交通角度来看,都水监负责全国的船只管理、漕运之事,以及国内各个津渡桥梁事务。舟楫署管理公私船只和运漕事务。

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省去舟楫署[9]1276,笔者以为应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裴耀卿建言节级转运有关。开元二十一年,京师雨水害稼,谷价踊贵,裴耀卿奏言节级转运江南租赋以解决关中粮食问题。至二十二年八月(公元734)玄宗大悦,以裴耀卿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耀卿充江淮、河南转运都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10],由宰相总领漕务解决关中粮食问题。舟楫署“经其往来,理其隐失,使监漕监之”与转运使职能冲突,且其官卑,因而在裴耀卿大兴漕运后,舟楫署被省,转运使掌管漕运相关的交通事务。

关于津渡和桥梁事务,水部司掌管大桥及其船工的派遣,而两京津渡则归都水监管辖,每个渡津设置令一人,掌握具体事务,“诸津:令一人,正九品上;……皇朝因隋置。诸津在京兆、河南界者隶都水监,在外者隶当州界。诸津令各掌其津济渡舟梁之事丞为之贰”[5]600。天下其他渡口的交通多归当地州县管理。

二、 唐代交通关涉机构

唐代管理交通的主管机构分别负责陆上、水上、门关等方面的管理。此外,有不少涉及交通管理职能的关涉机构,主要有管理官方交通程限和运输价格的户部度支司,负责皇室交通的殿中省尚辇尚乘二局、内侍省内仆局,和负责地方交通的县令、户曹司户参军、兵曹司兵参军及士曹司士参军。

1. 户部度支司

度支郎中,唐高宗龙朔年间改为司度大夫,咸亨年间复旧。度支司是户部最重要的部门,在唐中后期常由宰相兼判。《旧唐书》卷四三《职官》载:

度支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判天下租赋多少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每岁计其所出而度其所用,转运征敛送纳,皆准程而节其迟速。……凡天下舟车水陆载运,皆具为脚直,轻重贵贱、平易险涩而为之制[4]1827。

度支郎中从五品上,掌判天下租赋数量、各地物产适宜、水陆运输租赋的便利,每年根据财政支出来度量财政所用,规定各地转运租赋所用的程限价格,平抑物价,审核边军支度使提交的军资粮仗所用。

从交通角度来看,天下租赋转运、征敛、送纳都是离不开交通的,度支司规定其运输程限及速度;根据货物的贵贱、需要的轻重缓急、路途的平易险涩,来制定交通工具载运租赋的价格。

2. 尚辇局、尚乘局、内仆局

殿中省尚辇局负责皇帝乘坐的舆和辇,尚乘局负责管理皇城宫城内的所有闲厩马匹,内仆局则负责帝后辇车出入的导引。三局共同构成了唐代皇室出行的交通管理。辇舆因其舒适便利,可谓皇室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唐六典》卷十一《殿中省》载:

掌辇二人,主辇四十二人,奉舆十五人,……尚辇奉御掌舆辇、伞扇之事,分其次叙,而辨其名数;……辇有七:……舆有三:一曰五色舆,……凡大朝会及祭祀,则出之于内;既事,复进而藏之[5]331-332。

尚辇奉御从五品上,掌舆辇、伞扇等皇帝出行所用工具,天子七辇三舆,主辇有42人,奉舆有15人,可见大多是人力抬乘。太仆寺乘黄署提供天子车辂,二者一为抬具一为车乘。

尚乘局不仅负责皇帝的出行马匹,还负责宫内所有闲厩马匹,是唐代宫廷政变中的重要一环,最有名的当属玄宗平定太平公主,“将军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家人三百余人”[4]169,玄宗取闲厩马得骑兵最终政变成功。《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载:

奉御二人,从五品上。……奉御掌内外闲厩之马,……奉乘掌率习驭、掌闲、驾士及秣饲之法。初尚乘局掌六闲马,后置内外闲厩使,专掌御马。开元初,以尚乘局隶闲厩使,乃省尚乘,其左右六闲及局官,并隶闲厩使领之也[4]1865-1866。

尚乘奉御掌宫内闲厩所养马匹,辨其优劣加以调习,其下属分别负责喂养、医治、鞍辔乘具。开元年间,尚乘局掌御马之责被内外闲厩使侵占,后以尚乘局隶属闲厩使,省去尚乘局,其下属官员并归于闲厩使。

内侍省内仆局有令二人正八品下,《唐六典》卷十二《内侍省》载:

驾士一百四十人;……内仆令掌中宫车乘出入导引;丞为之贰。凡中宫有出入,则令居左,丞居右,而夹引之。凡皇后之车有六:一曰重翟,驾士掌调习马,兼知内御车舆杂畜[5]359-360。

内仆局有驾士140人,宫车数量众多,内仆局主管宫车出入导引,并且负责皇后六车,根据需要准备不同车辂,典事检查车乘状况,驾士调习马匹和其他杂畜。

3. 地方交通管理

唐代管理地方交通的机构主要是地方政府,由地方县令和州县下属户曹司户参军、兵曹司兵参军、士曹司士参军掌管。《唐六典》卷三十《天下诸县官吏》载:

户曹、司户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过所、蠲符之事。

兵曹、司兵参军掌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户管钥,烽候传驿之事。

士曹、司士参军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5]749。

司户参军管理地方的道路、旅人、过所等交通事项,这是交通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包括道路设施、行人、过路文书,其职能与司门司有所对应。司兵参军掌管地方上门户钥匙、烽火、传和驿等,烽火和传驿是交通管理中信息传递的最重要途径,是连接国家和地方的重要设施,其职能与驾部司对应。司士参军掌地方的津渡、桥梁、舟车,管理地方上的交通工具和相关基础设施,其职能与水部司对应。

户、兵、士、三曹参军专管其职,而县令综管下辖六曹参军。《唐六典》卷三十《天下诸县官吏》载:

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若籍帐、传驿、仓库、盗贼、河堤、道路,虽有专当官,皆县令兼综焉[5]753。

天下县令管理当地民生教化,籍帐、传驿、仓库、盗贼、河堤、道路等交通管理内容虽有专门的功曹参军负责,但功曹参军对县令负责,县令兼顾综管传驿、道路、河堤等交通职能。

三、 交通职能比较

唐代交通管理机构的职能各有侧重。主管机构主要集中于交通政令层面,关涉机构则集中于具体某方面的交通事务。主管机构对全国的交通工具、道路桥梁、门关过所进行政令决策;在具体落实上,除两京附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其他地区主要依靠当地机构进行管理。如太仆寺掌管全国牧监政令,具体饲养巡查事务则由当地监牧使负责;驾部司掌天下传驿政令,司门司掌天下门禁、过所政令,在地方则由当地州县功曹参军负责传驿文书的勘验,且由地方州县负责道路桥梁、驿站、旅人等交通事宜。

其中主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区分可以进一步细化探析,主要是驾部司与太仆寺、水部司与都水监在交通职能上的比较。

(1) 驾部司。“掌邦国舆辇、车乘、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簿籍,辨其出入,司其名数”[4]1836。管天下驿站、监牧,审核诸卫值守之马,诸司备运所需之牛。

(2) 太仆寺。“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凡国有大礼及大驾行幸,则供其五辂属车之属。凡监牧羊马所通籍帐,每岁则受而会之,以上尚书驾部,以议其官吏之考课”[4]1881。驾部郎中从五品上,太仆卿从三品,品级差四级。在职掌上二者有重合,都掌管邦国舆辇、车舆等交通工具的政令,但并无统属关系。职掌侧重不同:驾部职掌较宽泛,侧重制定政令与监察审核;太仆寺所掌则更加具体实际,包括所有监牧牛马事务和马政祭祀。在交通工具的管理上,驾部审核驿站、诸卫诸司所需的牛马、运车,太仆寺掌天子和王公百官在大礼之时的车辂。在监牧方面,驾部掌管对监牧牛马的监察审核,并对牧监官员进行考课;太仆寺下诸牧监则负责官方牛马杂畜的蓄养管理。

从交通管理层面来看,驾部官品虽低,但所掌更广,太仆寺仅主掌交通工具的维护和提供。驾部在交通工具上的政令范围更广,官私牛马、车舆的政令,诸司诸卫职责所需车马,并且掌管天下道路上的交通枢纽——驿站,驿站在官员赴任道路和军事上作用重大。太仆寺掌管官方牛马杂畜等交通动力的饲养,也就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牛马驴驼等的饲养,规定自帝王至百官的辂车形制。

(3) 水部司。“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凡天下水泉,三亿二万三千五百五十九”[4]1841-1842。

(4) 都水监。“都水使者掌川泽、津梁之政令,总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属,辨其远近,而归其利害;……则供川泽之奠。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坏决,则下于所由,而后修之。每渠及斗门置长各一人”[5]598-599。

都水使者正五品上,水部郎中从五品上,差二级。从职掌方面看,水部司所管比较宽泛,包括天下所有水泉的政令。都水监职掌更具体,包括川泽、津渡、桥梁、舟船、水利兴修的政令,尤其是对水利设施的兴修维护。水利事项都归都水监管理,同时管理捕鱼和山林的时禁,祭祀大川大河,管理水利设施、灌溉用水和碾硙用水以及督查考课地方水利事务。

从交通管理职能上看,水部司“咸总而举之”,管理京畿附近的十一座大桥,最重要的是负责管理唐代水路交通最重要的漕运环节,并规定其交通程限和运输价格。都水监在水上交通管理更广泛,京畿附近重要渡口归其管辖,水上交通工具——舟船、桥梁主要归都水监下舟楫署管辖。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省去舟楫署,漕运归于转运使职管理。

四、 结 语

唐代政治制度较为完善,限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在交通管理上并未设立专门部门,交通管理职能分隶于不同部门。有交通管理职能较为集中的主管机构,包括六部下的兵部驾部司、工部水部司、刑部司门司、五监九寺中的太仆寺及都水监。从中央政令层面,分别负责水陆交通工具、津渡桥梁、传驿、门关过所等方面的交通管理。

在主管机构中,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三省决策与五监九寺执行的行政体系。在水陆交通政令上,以品级较低的从五品郎中负责总举政令,尚书省下驾部司、水部司、司门司分别管理交通工具等级形制、驿站、大梁、关禁等内容。到具体执行层面,作为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动力,畜力的饲养和运用则由太仆寺负责,并且太仆寺明确规定了皇帝、王公百官的车驾形制,都水监则管理全国船只,和除水部司所辖京畿之外的所有桥梁津渡。

在关涉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地方县令及下属功曹参军,负责地方的交通管理,分别对应于主管机构如驾部司、水部司的交通管理职能,负责执行主管机构制定的政令。同样是符合三省决策,地方州县执行政令的行政体制。

唐人的交通管理体系不仅满足了当时需求,也符合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行政体制,以三省为政令决策机构,以五监九寺和地方州县为具体执行部门。以品级较低的郎中负责政令的总举,有利于君权的集中。以品级较高的寺监监督运行,有利于政令的落实执行。交通管理职能虽有重合,但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所有交通出行,由于唐代律法完善,从法律上补充了交通管理体系。因此这种将交通管理职能隶分于不同部门的体系,在无形中契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我国人口众多,交通情况繁杂,应当借鉴古今,理论联系实际,从社会发展阶段和需求来制定相关交通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政令交通管理交通
主动交通管理在智慧高速中的应用探讨
繁忙的交通
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 02:59:14
政令错位:不接地气接官气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02
小小交通劝导员
唐律“化外人”区分标准浅析
东方教育(2017年10期)2017-08-04 09:04:45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05
限行不限购应是小汽车交通管理的新常态
智能交通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有效途径
职场推行政令七策略
繁忙的交通
大灰狼(2010年5期)2010-08-24 03: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