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贷”风险成因调查及防范教育研究*

2019-01-15 07:10:08李志城廖炳达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园贷被调查者消费

叶 琼 汪 璞 李志城 廖炳达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变革,互联网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天下之事,一部手机即可完成购物和支付。而“互联网金融”正是紧抓互联网和大数据脉搏而生的新兴业态,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工具之上,提供金融相关服务的业务内容,其中,第三方支付和个人信贷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业务类别,并扩展速度迅猛。在新时代互联网和市场环境下,其二者发展和创新是必然的结果。

一、问卷调查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电子问卷回收874份,有效问卷874份。其中,被调查者男生312人(35.7%),女生562人(64.3%);专科663人(75.86%),本科193人(22.08%),研究生18人(2.06%);被调查者父母工作单位:务农的468人(53.55%),占比一半以上,个体经营户258人(29.52%),在私企的54人(6.18%),是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94人(10.76%)。在此次调查者群体中,女生比重较大,专科学历比重较大,家庭父母务农的比重较大。

(二)被调查者“校园贷”使用及认知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使用过校园贷(含各种平台类型)的占比52.29%,没有的占比47.71%;而选择校园贷形式中,80.32%的人选择传统的电商平台,选择消费金融和P2P平台的占比2.06%。可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使用校园贷,使用校园贷的过程中,大多选择传统的电商平台进行购物,少数会使用P2P平台等。

他们认为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校园贷的人(在学生人数中)的比重是各有不同的,有355(40.62%)人还是认为使用校园贷的大学生人数仅占比学生人数的30%以下,243(27.8%)人认为使用比例30%-50%,191(21.85%)人认为使用比例在50%-70%之间。不管比重如何,在目前大学生的认知中,校园贷的使用已经普及校园。有60.76%被调查者反对大学生使用校园贷,39.24%的人则赞同,虽然反对的人数超过一半,但是赞同使用校园贷的学生也不少;33.64%学生认为校园贷应当禁止,危害大,54.92%学生认为应该规范校园贷,更好地服务学生,3.43%认为校园贷作为新事物,可发展。这里,规范校园贷,更好服务学生的呼吁比重较大。

(三)被调查者的消费情况及认知

被调查者中有37.19%的人觉得自身的消费观主要受父母家庭的影响,28.03%的人认为自身主要受同辈群体的影响,而23%的人则认为主要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众媒体影响的占比11.78%;当被询问面临哪种经济压力首选校园贷时,购置学习资料等学业投资、生活恋爱等消费、创业等事业投资、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等几种经济压力成因占比都较为平均,分别是32.95%、22.08%、24.71%、20.25%。有43.94%的同学认为自身受过跟校园贷相关的消费观教育较少,仅有18.31%的同学认为受过很多类似的消费观教育。

(四)被调查者的信用认知现状

调查者中认为校园贷对学生最大的危害是增加经济负担的人数占比42.33%,而最大的危害是增加信用负担的人数占比仅9.61%;有54.81%人认为当前校园贷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出现学生难以正常还贷的不断“二次贷”,29.17%人认为最严重是引发学生出现极端行为,11.44%人认为最严重是学生借用套用他人身份借款而产生不良后果;学生选择若没有按时还贷最担忧的是贷款无法还清的占比57.21%,而选择担忧征信系统有污点的占比是29.29%。在调查的群体中,不管是校园贷的危害还是后果,学生首先产生的是金钱危机的认知,信用认知比重少,对自身在校园贷过程中是否产生信用问题的顾虑较少。

二、大学生校园贷风险成因分析与教育建议

(一)成因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但也给风险意识相对淡薄的一些群体带来新的冲击,近年来,与校园贷相关的盲目消费和借贷造成恶劣后果的事件屡见不鲜。校园贷的发展与演变,是因潜在市场大,受众多,利益丰厚。但在经济市场中,校园贷平台的行业标准缺乏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健全、政府监管整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的消费观。商品与服务的多样化、消费渠道的便利、知识水平的要求等,使得网络消费群体年轻化,同时,使得大学生消费习惯超前化。在受到同辈群体、社会风气和大众媒体的影响之下,学生满足了日常开销的基础上,会追求新的产品、贵重产品、满足休闲需要的产品。但是现如今的虚拟支付淡化了多数学生对金钱的概念和意识,这也与父母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有关,超前或超额使用金钱的危机意识对于学生而言,被当时的虚拟支付淡化了。

风险防范意识。大学生对超前消费和分期贷款的接受速度很快,但是他们对其相关知识却十分缺乏,对两者产生的风险意识也较为淡薄。他们容易在经济危机时想到校园贷这个途径,却不能或者后知后觉意识到当他们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符的贷款时,不仅不能解决现有的经济危机,反而会陷入困境。在学生陷入困境后的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也很淡薄,他们会选择逃避、隐瞒或者独自承担。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止一例卷入校园贷的学生在学校调查期间不断隐瞒实情的事件。

学校的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普及金融知识、消费知识、安全防范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校园贷市场的弊端、平台机制的不合理、监管力度的缺乏等的改善我们很难涉及,但是在学校层面,我们可以做好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并在“校园贷”学生事件发生后,做好跟踪与处理。

(二)教育建议

普及金融、消费、信用、网络安全和维权知识。高校应重视金融、消费、网络安全等知识的普及,在基础课程中加入相关课程设置,或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指导等课程中,加入这些知识点,作为主题内容,传授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理解和认识;现高校已经开展“校园贷”知识的宣传,但是较少形成宣传体系,应分模板分类型形成体系宣传,并将宣传内容(各种案例、知识点)形成教育材料。

加强风险防范教育。虽然各高校对“校园贷”做到了高度警惕和防范,但是校园贷进入高校也学会了“伪装”。往往这样的伪装会欺骗学生,并推出各种优惠诱惑学生。比如某高校学生组织策划活动过程中,一个贷款平台商家披着“某个著名公司旗下”的外衣递来“赞助”的橄榄枝,并且给予丰厚的条件。后引起该校教师的警惕之心,查出该商家的内幕,拒绝他们的赞助,并展开相关教育。因此,收集校园贷事件作为教育案例,分析与借鉴,为进一步做好风险防范和教育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模式。我们“既维护大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又要完善对其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然而教育如何落到实处,而不是停在口头转达的表面,是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不仅是校园宣传、宣讲或课堂传授,还应当扩大参与度、提高影响力、增强实效性,创新模拟、体验、分享参与等形式的教育模式或开展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校园贷风险的理解。

猜你喜欢
校园贷被调查者消费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24:37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妇女生活(2016年10期)2016-10-12 18:42:07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2016年26期)2016-08-10 21:25:02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杂文选刊(2016年5期)2016-05-12 20:03:05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