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冰,周芬芳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依据新时代赋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新使命,教育部在2018年4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信息化2.0》),开启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信息化2.0》发布后,各省市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进行了相应部署,围绕信息化2.0实施的研究也迅速展开。在信息化2.0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信息化与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该如何抓住机遇,做好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巨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在重塑教育的新形态。[2]《信息化2.0》是今后5年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南,是行动纲领。我们只有深刻明晰《信息化2.0》所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才能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1.目标任务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任务。其中,“三全”指的是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整个校园;“两高”指的是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是指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3]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三个转变,最终形成三个新模式。
2.《信息化2.0》的建设内涵
教育信息化2.0是从1.0时代进入的发展新阶段,是对1.0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我们现在提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对1.0的继续建设和发展,推动信息化在教育上的融合和创新。教育信息化2.0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党的十九大以前称为教育信息化的1.0时代,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将党的十九大开启的新时代称为教育信息化的2.0时代。二是在建设目标上确定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是颠覆性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重构整个教育生态,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三是从推进教学变革的维度理解,教育信息化2.0要创新教学实践,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教育服务新模式,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4]
3.《信息化2.0》的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要做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5]《信息化2.0》从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其中有四项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①建成各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②推广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用空间”“人人有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全面覆盖。③实施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④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建设,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另外四项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①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开展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②实施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③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④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3]
教育信息化2.0不是凭空设定,而是在1.0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转化升级而来,是个阶段性的过程。由于每个省份、每个地区以及每一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进行教育融合创新的探索,也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比综合性地方老牌本科院校,地方应用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高专升级而成,信息化建设中课程改革创新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就是一所位于省会城市的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专科阶段办学历史达30余年,本科办学历史3年,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地方本科院校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出台了《河南省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6],指标体系包括了数字资源、智慧教育等6个一级指标。笔者依据指标体系中“数字资源”与“智慧教育”指标的观测点,对河南省豫东、豫北地区部分地方高校的信息化与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他们存在如下共性问题。
1.教学资源使用效率整体偏低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在信息化1.0时代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中英文电子期刊、图书、学位论文等数字资源)数据量均基本能满足生均要求。如:调研的几个高校数字图书现状,都能满足生均30册、学位论文生均40册的标准。但从图1中数据计算得知,该校学生人数约1.5万人,而电子图书馆点击率生均每日点击率仅为0.66,资源实际使用率较低。
图1 某高校超星电子图书馆年度月视频点击率
另外,从调研中发现,高校大都采购了许多教学平台与资源,如课程库、资源库、试题库等教育信息资源,采购资源未经二次开发,缺乏适于网络学习的资源和必要的教学设计,难以融入教师教学过程。而自建的教学资源形式较单一,主要是PPT、视频录像及少量的Flash动画等,且资源存量少,更新不及时,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中还有一定的差距。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建设、素质拓展类资源的基础建设基本满足需求,但实际利用率较低。科研使用的资源及供科研运算使用的资源严重不足,这个与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整体需求偏低有关。
高校建设的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使用效果不佳。许多教师把精品课程建设当作科研项目,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并未转变,使用不多,使学生参与程度较低,互动较少,没有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和作用。
在线课堂监控和教学评价系统中,建设有教学监控,可以记录课堂教学场景,能对教师进行在线教学评价,但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一个信息技术平台,无法智能完成。且教学视频资源利用不足,各系统平台使用率偏低。
2.信息化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地方高校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经历信息化1.0时代后依然转变不够,缺少颠覆性研究气魄和创新担当,只是在原有轨道上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折腾人,不愿意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使有老师使用新技术手段教学,大多数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简单的多媒体与网络环境或工具实施教学而已。在地方高校的课堂上,插满手机的“手机袋”已然成为了一道风景线,教师以这种手段将手机排斥出了课堂,但依然没有将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时间保持在课堂上。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和创新教学主动性不够,使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在线课程建设缺乏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不积极使用,只是在考核的要求下应付了事,距离“人人用空间”的要求很远;智慧教室只是作为示范项目完成,很少用来教学创新研究。虽然也有教师和学生自发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并没有形成主流的创新教学模式,再加上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习惯于围绕项目申报和工程建设做事,缺少对教育信息化实践创新的激励机制,更缺少大体量教育实践协同创新的组织与引导,使地方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实践动力不足。[7]
表1 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情况
在线学习平台/系统具有在线测试、师生互动、答疑、学习分析功能,支持移动终端,足以提供翻转课堂及混合学习的技术支撑。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地方本科高校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不完善,缺少统一的网络学习平台。已有平台的高校在线课程实际应用效果差,学生在线学习、在线考试数量更少。学习平台和教务管理及教学研究脱节,数据没有打通。
3.现代教育技术团队力量薄弱
教育信息化2.0已经超出了传统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范畴,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教育信息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但在我国研究还比较落后。[8]将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践研究,会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改革深入发展。
图2 某高校人员结构和职称情况
地方高校普遍缺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机构和部门,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之类的机构设立的不够,其职能大多由信息管理部门代替,然而信息管理部门一般属于教辅单位,专业岗位不多,职称和专业匹配度不理想,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不足,如图2所示某高校信息管理部门的人员结构。合同制人员较多,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职能也仅限于多媒体教室管理、录制教学视频、课件制作之类的工作,缺少对信息化促进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造成的结果就是:①缺乏面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在教育信息化趋势预测、战略制定、政策建议、决策咨询、绩效评估等方面都没有专门的团队开展系统而持续的研究。②对教育信息化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与公共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不够,有限的资金以及受科研项目机制的约束,大多数研究只是书面成果供专家会鉴定,缺少能够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成果。③缺少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持续的有效性研究,没有专门的力量去推动和参与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教学改革的周期较长,经过实践验证后的优秀教学模式在推广时,更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④缺少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门培训,很多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总体上落后于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还不能适应信息化2.0的新要求。
4.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够
地方高校中信息化CIO制度还没落实,信息化建设部门往往还不是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专门机构,对全校信息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管理协调、建设运维、技术支撑职能不完善,对全校数据的总体调配能力不足,对全校信息化建设项目没有进行统筹管理与指导。专业技术队伍急需补充和培养,人员配备不足,重要职能部门没有专职的信息化岗位,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还欠灵活。信息化智库建设不完善,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制度还需加强和完善,面向教师的激励机制还不足,相应的培训不系统或者很少有培训,合作共建和评价反馈机制不足。
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还不够稳定持续,大部分学校投入比例还不足,如图3所示。地方应用本科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有限,主要靠上级财政的投入,其他途径资金较少,大型科研项目立项较少,第三方投入不多。去除基本保障运维的费用外,提升型、增长型的专项资金捉襟见肘,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图3 两个高校近3年信息化经费投入(万元)
以上治理体系中,领导重视(指落在实处的重视),资金投入,制度保障,有专人做事,有专家咨询,能协调全校力量,这样理想的信息化建设环境还需要从国家、省市到学校的共同努力打造。
与教学息息相关的执行力因素中,信息化激励机制不健全,尤其缺少对“信息化应用项目”成果的激励机制,信息化项目/教学能力的考核机制在各个地方高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落实难点。面向领导、管理者和教师开展的信息化应用培训不系统,限制了从管理者到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学与信息化融合方面的助力作用不明显。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更需要发挥优势,在教育信息化2.0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开创出新的局面。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教学创新
《信息化2.0》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地方高校需要深入地研读政策、解读内容,充分理解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促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教育现代化要求人们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教育观念、内容、装备、教育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每个环节都离不了对人的改变,不管是教师、教育管理者,还是学生,从理念到行动都需要进行变革。
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感受到更多的是挑战。教学创新需要改革,地方高校老师要花大力气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或者收集视频、动画等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熟悉新媒体的教学设备使用,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这些工作必然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各地方高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时需要重视教师改革的投入,加大相应的鼓励和补偿措施,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信息化是项综合工程,需要调动全校之力,配合有完善的制度作支撑,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来改变不利的局面。一是学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包括治理体系的相关制度要完善,尤其是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教育资源使用的具体要求,要依靠制度的力量,产生向上“拉”的动力,迫使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创新融合改革。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对信息化应用的项目和成果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师在线教学的激励机制,可以认定工作量,也可以和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从政策层面上倡导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产生向上“推”的力量,促进教师自主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三是要制定信息化专项资金持续投入制度,加大智慧学习环境的资金投入,推动智慧校园与智能课堂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技术环境引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倒逼教师面对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条件,能够清醒认识、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
2.重构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2.0进行的变革将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最直接的就是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应当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上具备开放、共享、协同、碎片化等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教育活动与教学过程,并自觉转化角色定位,引导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使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获得者,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需要转变观念,学会如何在信息社会学习。从MOOCs的低结课率中看出,如果缺少了自律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并不会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力目标更无法达标。
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也有了更多的承载方式。为改变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近年来翻转课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STEM等发展迅速。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营造情境、学习记录、数据分析等方面功能越来越强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得以更好地展现,使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的实现已触手可及。
信息化2.0时代,远程实时协作学习、虚拟与现实结合、游戏化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更加互联网化,教师的职责也在发生变化。[9]近年来,一些高校成立了教师(技能)发展中心,开始从教师教育理念、信息化技能方面给予一定的系统培训。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对于教改先进教师,可以树立为典型,进行表彰,推荐参加各类信息化大赛,并通过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使教师带动教师改革。发动广大一线教师的力量,让教师从内心自发地认同信息化教学模式,主动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才能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才会发生。
3.加强资源建设与共享
地方高校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融合创新,共创新时代,必须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三通”提效增质,研究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与发现兴趣,从被动学习而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地方高校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多方面考虑解决。在国家、省、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好、用好校级资源平台。采购与自建资源,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如何在课程中将采购的资源巧妙融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进行二次开发。资源需要具备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互动性等要素,更加富媒体化、交互性强、人性化和智能化,有利于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微资源的形式,把自己的课程建设的易于传播,同时又符合知识点的学习规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校要提供专业的教学资源制作与培训团队,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如果没有相应的校内团队,可以利用专业的制作公司协助完成,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10]学校应利用相关平台给予收集和整理,可以作为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观察对象。
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数字教学资源时,可以参与数字交互教材的建设。教育教学创新中,传统的纸质教材可以改变为数字教材资源。数字交互教材比纸质教材提供更多网络工具和媒体资源,比电子教材提供更灵活的交互,支持更多终端平台。数字交互教材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有利于组织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真正实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是高等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新生态。课程资源有校内和校外资源或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等分类形式,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站在课程资源的视野上,开发出优秀的创新形式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新型教育技术,网络化的多媒体资源手段,交互化的网络技术为载体,保证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从基于教科书走向基于资源。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等教育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优秀课程,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建设和推行在线开放课程的过程中,就会改变教学管理模式,树立开放与合作的理念,使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校际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各高校联合建设课程库,会扩大和丰富共享的课程资源,降低教育成本。
4.以学校为核心单位,发展联盟创新形式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曾表示:“今天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和手段,也不是某个人一节课、某个环节一部分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流程的进一步再造和发展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最小单位应该是学校,在学校内推动和执行《信息化2.0》,要依靠各个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配备,全面开展研究并创新工作形式。
鉴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信息化2.0计划的实施,仅仅依靠一个单位和部门是不行的,还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开展全方位的联合推进,例如建立高校联盟进行协作创新,探索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共创高等教育信息化2.0发展新生态。在河南省内,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了新的尝试,成立了各类联盟,共建资源,共享资源,运行一段时间以来,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2018年8月26日,由笔者所在学校发起成立的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2.0建设改革创新联盟,成员单位70多所,重点关注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助推高等教育改革与融合创新,探索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2.0建设中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机制,为我省高校学习和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资源建设方面,2017年成立的中原在线课程联盟,也是一个非营利性、开放性的高校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达36家高校。联盟的目标是发挥省内高校各自的优势,建设互联互通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互惠互利,建成一批“金课”,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高等教育教学新生态。平台中可使用的在线开放课程已达20门,吸引了众多学生选课学习。
教育信息化不再是“可做或可不做”“可多做或可少做”的选择,《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行动指南,它是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教育教学新的方针、政策,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抓住技术变革引发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全面树立教育信息化意识,积极研读政策,更新教育理念,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转化创新思维方式,深入研究新技术下的“互联网+教育”以及“智慧+校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范式,探索教育创新模式,促进教育教学创新融合,更好地为国家特别是地方培养开拓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