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紫卉 张玮逸 侯佩瑶 宁雷
摘 要:在全国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背景下,室内冰场作为可承担多项群众冰上运动的场地,会在群众冰雪运动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冰上运动有一定危险性,国家对冰上运动的人均运动面积有10㎡以上的要求,但此要求标准并不能满足一般冰场上运动者舒适活动的要求。本研究探究群众滑冰运动场地的人均舒适面积,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城市室内冰场的有效供给面积模型,以杭州市为例估算室内冰场面积,为合理规划建设使用群众体育休闲冰雪场地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广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体育产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室内冰场 人均舒适面积 有效供给面积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c)-0193-03
1 研究背景
《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中,发展目标为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中显示,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座,滑雪场地数量达到800座。冰雪体育运动不仅是国家竞技体育的任务,而且还可以助力经济发展。在全国大力发展的群众体育运动,更是完善我国人权内涵,保障人民群众冰雪运动体育权利的重要内容。
在冰雪运动中,室内冰场不受气候、地域等条件影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滑冰运动的基本动作难度不大,运动成本较低,是最容易普及的冰雪体育运动之一。一片室内冰场可以进行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等多项运动,是群众冰雪体育运动较为理想的发展方向。
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对冰雪运动有一定倾斜,在土地分配和资金配比上会给冰雪体育产业一定优惠政策。规划城市中滑冰场地的面积,既满足群众滑冰运动需求,又节省土地和资金资源;既能兼顾冰场商家的利润,又保证运动者的运动舒适和安全性。实现滑冰场地的有效供给,这就需要冰场人均舒适运动面积的概念。人均运动面积既可以为政府决策布局冰雪场地提供支持,又可以为冰场商家获得盈利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就是冰场可容纳人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室内休闲冰场一般使用冰球场地或短道速滑场地,每片面积在1200~1800㎡之间,在可容纳人数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验收规定,室内冰场不得小于500㎡,推荐人均面积不小于10㎡。在实际使用中人均舒适面积并没有明确规定。因为冰上运动的速度性和穿戴设备有一定风险,在此类休闲群众运动中,运动者之间应该维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群众滑冰运动中人均舒适面积的研究有一定必要性。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为探究室内冰场的供给面积,提出冰场的有效供给模型,对人均舒适的冰上运动面积、杭州市体育人口、潜在冰雪体育人口等多个系数开展调研,设计可操作的体育公共设施的适度规模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得到杭州市冰雪体育设施适度供给数据,估算满足杭州需求的冰上运动公共服务的供给面积。
3 室内冰场有效供给的研究
3.1 人均舒适运动面积
3.1.1 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走访了正在运营的4家杭州室内冰场,对其实际面积、使用方式、每天的运动人数的峰谷值进行调查。同时,通过对冰场运动者的访谈,共收到62份有效问卷,访谈内容包括运动者当时的运动体验、之前的运动经历等。
在访谈中将运动者体验到的拥挤感用李克特量表表现,记录当时的冰场人数、测量冰场的实际面积,得到体验拥挤感和人均运动面积的关系。通过对运动者运动经历的了解,结合其对应的人均运动面积,得到拥挤感知与其他个性问题的关系。
3.1.2 数据分析
将研究数据绘制成散点图并用SPSS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图1)。结果显示,拥挤感和人均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692,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這说明拥挤感和人均面积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用S表示人均运动面积,C表示运动者主观拥挤感的李克特系数,则C>4表示负反馈。当C=4时,S=26.93㎡。
差别阈限是指感觉所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将拥挤感认为分成7个单位,每能引起人们拥挤感差别变化的最小面积差为14.7㎡。
拥挤感知的差别阈限为14.7㎡,容纳极限为12.22㎡。
当C=3、4、5时,C和S的差异不显著。
休闲冰场在经营时分一般散客与学员两种,学员学习冰球、花样滑冰居多。一般情况下,散客在最外圈运动,学员和教练在内侧空间教学练习,学员年龄多为8~15岁的青少年,灵活性高。
3.2 杭州市滑冰运动场地总面积的估算
3.2.1 名词解释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其评判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体育人口率:体育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滑冰运动:群众休闲体育中的冰上运动,包括花样滑冰、冰球、速滑和戏冰在内的休闲冰上运动。
滑冰运动意愿率:某一时期群众参与滑冰运动的意愿占所有运动项目意愿的百分比。
滑冰运动留存率:运动者体验过滑冰运动后,接受并再次进行滑冰运动的概率。
时间调节系数:有多少运动者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滑冰运动的百分比与运动频率的乘积。
3.2.2 设计估算模型
在以往运动场馆公共服务的研究中,普遍接受“公共运动服务供给面积=居民人口×人均运动面积”的算法。然而此算法适用于规划跑步等全民运动项目,对于冰上运动此类场地要求高,普及度低的运动并不适合。所以研究在基本人口×面积的基本算法上,对运动人口和人均面积进行探究并再定义,添加了时间调节系数。
将运动人口引申为潜在滑冰运动人口,是体育人口和有意愿进行滑冰运动者的交集。并在运算中添加了滑冰运动留存率的变量,将可能的体验类运动人口转化为稳定运动人口进行计算。
将人均面积引申为滑冰运动的舒适人均面积,根据上一阶段研究,该值为26.93㎡。
加入时间调节系数,目的是根据调研结果,估算在适当情况下,滑冰运动者同时上冰的人数占滑冰运动者总人数的百分比,
综上,研究设计的有效供给模型为:
冰场供给面积=总人口×体育人口率×滑冰运动意愿率×滑冰运动留存率×时间调节系数×滑冰舒适人均面积
3.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首先调研杭州市室内冰场,询问冰场经营方该冰场运营的繁忙时段,为制作问卷做预估。其后制作问卷,一测问卷为信效度检验,预估杭州市体育人口率做准备。二测问卷调研了杭州市体育人口率,使用内隐测量的方法,测量了估算模型中的潜在滑冰体育人口系数。三测问卷测量了估算模型中的时间系数。
3.2.4 结果
经过一测问卷的实验,二测问卷经过网络发放,收到1776份反馈,有效1757份,三测问卷回收1549份,有效1535份。首先经过问卷测量,通过询问填写问卷者和其常驻杭州的直系亲属,实际参与数据分析的样本约4123份,经过统计估算,杭州市常驻人口中,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在运动时间的问题中,选择在双休日下午进行运动的运动者占比最高,为24.8%。
在二测内隐测量部分,在没有提及滑冰运动的情况下,有11.27%的人表示想尝试进行滑冰运动,即滑雪运动意愿率=11.27%。在三测问卷已经进行过滑冰运动的运动者中,仍会参加滑冰运动者占比12.32%,即为滑冰运动留存率。
根据上一阶段研究的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到多数青少年培训每周1~2次,成人培训每周1次,爱好者时间不定。预计群众滑冰运动频率:高频为每周1次、中频为每月1次、低频为每3个月1次。
使用中频运动频率估算,杭州总体情况如下:
总面积=9806000×50%×11.27%×12.32%×24.8%×12.5%×26.93=56832.21㎡
4 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当人均面积达到26.93㎡时,冰场达到经济收益和顾客体验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冰场适宜容纳人数可用P=S/26.93(人)表示。在舍弃客户体验感的情况下,极限人均面积可达12.22㎡,但在实地调查中,当冰场内人均面积小于20㎡时,已经出现明显可见的拥挤,不适宜运动者运动。
综上,群众滑冰运动的舒适人均面积为26.93㎡,最小人均面积为12.22㎡,舍弃一定舒适度时的推荐人均面积是20㎡。当规划城市冰场面积时,可以使用滑冰体育人口乘以群众滑冰运动的舒适人均面积的方式进行估算。
当冰场上人均面积在26.32~41.63㎡之间时,运动者对运动中的拥挤感知有不明显和不一致的特点。有一定休闲滑冰运动经验的运动者对拥挤感有一定的容忍度,而缺少滑冰经验的运动者更容易感到拥挤。运动者会将体验感与之前的经验对比,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的冰场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拥挤感评价。研究提供一种科学规划空间的场地以作参考(见图2)。以标准冰球场为例,花滑训练在中心进行,花滑训练的外圈是速滑场地,冰球训练由于具有高危险和灵活性,应做好场地上的完全隔离措施。
以中等运动频率和舒适人均滑冰运动面积估算,杭州市滑冰运动供给面积约为56832.21㎡,若以每个滑冰运动场地为1500标准冰球场地核算,约为38个室内滑冰场地。
本研究在数据统计中发现收集到的江干区、拱墅区数据较多,根据2018杭州市统计年报,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等区域人口更加密集,在宣传等方面所受影响更大。在规划滑冰场的合理区域安排时,可以根据人口密度适量调整。建议借鉴商场建设规律,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室内冰场建设在商圈中心或商场内部。
因以舒适人均滑冰运动面积估算,所以该结果在实用中有一定弹性,最大可承载全市约4000人同时上冰并正常运动的需求。
5 局限性
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和局限之处。
在探究室内冰场人均舒适运动面积中,因研究条件不便,资金和人员不足,未能收集到更大的样本量,以至于在相关性分析中数据无法拟合为曲线函数,在变量的极大和极小值附近的函数不可信。在相关性不显著的时候也缺少更多的數据支撑。
在设计杭州滑冰运动有效供给模型时,时间调节系数是根据调研数据人为定义的值,定义的准确性给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模型本身没有将杭州市各区域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因素进行量化,缺少了一些难以测量但确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只能根据区域人口总数和已建成的商圈进行估测。
参考文献
[1] 冰雪运动发展规则(2016-2025)[Z].
[2] 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则(2016-2022)[Z].
[3] 李安娜,闫思宇,张馨月.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理论界,2019(2):55-60.
[4] 刘雪杰,李延超.“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实现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8,40(5):5-8.
[5] 宁雷,郭梦鑫,高英博.我国冰雪运动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PEST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9):1-5.
[6] 熊禄全,张玲燕,孔庆波.我国农村公共体育场地有效供给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47-52.
[7] 林仕勇.基于博弈论的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问题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7.
[8] 关晨涛.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J].冰雪运动,2017,39(3):5-8.
[9] 吴艳芹.寒地城市户外公共运动设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