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特征初探

2019-01-14 02:52胡军哲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考查考试核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2019年高考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63-08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合理测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格性考试,全体学生均须参加,以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另一类是等级性考试,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以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以学业质量水平4为命题的基本参照。①新课标还指出,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课程内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为依据,符合学业质量要求。”②在此,笔者试图以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为例,梳理、探究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所呈现的突出特征,以求教于方家。

考试命题框架主要包括: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核心素养水平的分布、试题类型与数量、考试时间、试题样题等。新课标指出,“在研制考试命题框架时,要注意考试范围、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分布等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③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在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分布上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征。

1.试卷全面考查了五大核心素养

可以说,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考查做到了全覆盖。下面以全国Ⅰ卷列表加以说明(见附表1)。

从附表1可以看出,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覆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一水平层级。因此,一套好的完整的试卷应该最大限度地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试题综合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几乎每道试题都综合考查了多种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全国Ⅰ卷第42题加以说明(见附表2)。

从附表2可以看出,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第42题覆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一水平层级。每一道试题要综合考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特征。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要通过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的能力。①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学习情境问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历史学习情境问题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②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中,几乎每道历史试题都提供了诸如史料的辨别、图表的分析、历史叙述的运用、历史结论的理解等学习情境问题,让学生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从而展现自己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如全国Ⅰ卷第41题呈现了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1: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

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此题情境的创设,考查的能力与核心素养如下:

2.创设生活情境问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活情境问题是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③众所周知,很多现实问题是嵌套于复杂多变的历史时空之中的。因此,我们在选择用于考试评价的生活情境时,就必须注意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的相似性或者真切程度。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卷,有很多试题构建起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例如:全国Ⅰ卷第31题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的变化”,反映“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的需求迫切”。这是近现代历史研究中通过情境史料分析得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又如:全国Ⅱ卷第28题“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依据报刊讨论预判情势,古今相通。

第33题,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图略),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于活跃”。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媒介传播,古今同理。

还如:全国Ⅲ卷第25题“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是游览名胜古迹时我们能感知的现实情境。

第28题“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寄名现象”置于近代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3.创设社会情境问题,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社会情境问题是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①关注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注重通过对国内外社会历史情境的问题设置,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全国Ⅰ卷第26题: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賈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此题既引导学生探究了“拔河”这一体育活动的历史渊源,又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征。

全国Ⅲ卷第45题: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7分)

此题通过“盟军在开辟第二战场时的分歧”,展现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过程。

4.创设学术情境问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学术情境问题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②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有很多成功的做法。

全国Ⅱ卷第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注脚表明其取材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的《世界:一部历史》一书。该题在原著的基础上清晰勾勒出了全球历史发展中的“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双轴并进的图谱,把研究视角从民族与国家、区域与整体,延伸到影响人类命运和国际格局的人口迁移、科技发展、经济起伏、能源与环境、战争与交流等多个领域,视野宏大,信息丰富。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自明。该题设问明确指出“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要求考生在相对陌生、若隐若现的“学术情境”中,确定清晰的结论或提出独立的“见解”。其能力考查要求之高、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之到位令人赞叹。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价应该体现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和指标,这些维度和指标要能够真实反映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示的各种结果表现,以及背后的思维特征和探究方式。

前几年在我国广为介绍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为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2006年,广东省在高考历史卷中率先运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2007年,上海高考同样予以施行。201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陕西、湖南等地使用)中的第40题,也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笔者认为,这种评价理论可以与学业质量水平划分相结合,运用于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价中。

“SOLO”将思维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①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表面上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逻辑,但只要把握其中的两个关键,其内涵就会显而易见。第一,五个层次彼此之间有着“质”的差异。“SOLO”力求准确描述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的焦点是思维能力的“质”,而不是知识信息的“量”。第二,五个层次之间呈现“逐层递进”的关系。“SOLO”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表现出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越高。

下面以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第41题为例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据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我在高二文科班的教学实测中制定了如下评分参考(见附表3):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为学生提供了如下两则“答案示例”。①

示例一:

论题: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反映现实而且能影响现实

论述:《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了美国内战爆发前奴隶制的罪恶,描绘了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奴隶制的存在,激起了奴隶的反抗,同时也遭到北方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美国南北矛盾愈发尖锐。《汤姆叔叔的小屋》传播并加深了这种南北矛盾,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黑人奴隶制的不公。于是,美国掀起了“废奴运动”并爆发了著名的“南北战争”。

1901年,《汤姆叔叔的小屋》被中国人翻译并改名为《黑奴吁天录》,用汤姆逆来顺受最终被折磨而死的悲惨命运,来警醒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无疑促进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1907年,《黑奴吁天录》被中国留日学生改编成话剧,一改原著中汤姆逆来顺受的人物形象,赋予其强烈的反抗精神,激励了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而斗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此背景下,《汤姆叔叔的小屋》被改编成话剧《黑奴恨》并于1961年上演,激励了亚非人民联合反殖反霸的斗争。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史环境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并对那个时代产生重大影响。

示例二:

论题:近、现代中国人翻译和改编外国文学作品深受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

论述: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面临亡国灭种的命运。1901年,有感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先进的中国人(即林纾),“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将《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成中文,并改名为《黑奴吁天录》,意欲呼唤中国人民警醒起来,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

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革命”已俨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907年,《黑奴吁天录》被中国留日学生改编成话剧,其目的是激发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更为恶劣,在国际上非常孤立。为了改善中国恶劣的外交环境,中国需要加强同亚非拉“中间地带”国家的团结,以共同反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于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被改编成话剧《黑奴恨》并在1961年上演。

总之,《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翻译和改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作者简介】胡军哲,中学特级教师,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历史教师。

【实习编辑:杨博】

猜你喜欢
考查考试核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你考试焦虑吗?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