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英
前言
青春期责任感的萌发,性意识的觉醒,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内心自我意识与外部人际关系的冲突等等,决定了这个阶段紧张、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们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冲动,极度感性自我而又容易陷入昏暗迷茫!老师和家长如何引领学生平稳渡过这个敏感、动荡而又关键的阶段呢?可不可以以“青春期恋爱”为抓手来引导他们理性交往,健康成长呢?
调查:青春期学生恋爱,家长会怎么做?
首先,在家长微信群里,我发起了一个投票:青春期学生恋爱了,作为家长,您会怎么做?
调查显示,57.1%的家长选择“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持续观察”,34.3%选择“很困惑,向老师和朋友等寻求帮助”,还有极少部分家长选择“生气,狠狠教训”和“很平静,年轻人就这样”。鉴于大部分家长都是选择跟学生谈心,那么谈什么怎么谈才能有效果呢?
我再次发起一个微信投票:青春期孩子对某个异性充满了好感,渴望接近,如果您和孩子谈心,会谈些什么?
26.5%的家长表示会跟孩子谈如何与异性相处;28.6%的家长表示会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关心;10.2%的家长表示只要孩子不过分,家长就支持。
是的,青春期渴望和异性接触,得到异性的青睐,这是男孩女孩的天性。盲目禁止是无效的,但“只要不过分,家长就支持”,“过分”的界限是什么?学生能把握好吗?换言之,完全放开合适吗?
共识:正确引导理性交往和成长才是根本的
就此,我们召开了一个家班座谈会。座谈会上,家长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部分都认为禁止学生恋爱不仅无效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但完全放开也不合适,给孩子们一种错觉就是默认可以恋爱,很容易就会导向以恋爱为荣的方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一番热烈的争论和探讨,家长们达成一致意见:不打压不倡导,顺其自然,正确引导青春期孩子理性交往和成长才是最根本的。
多开展活动多拓宽兴趣。学校和家庭都要给予即将成年的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要尊重他们,多和他们一起去看看电影旅旅游读读书,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支持他们报一些兴趣班参加实践活动等。
倡导“群体交往”,提出限定性要求。鼓励学生异性之间的群体交往,比如可以一群人出去吃饭、逛街、看电影,不提倡一对一的异性交往。万一真的有了爱慕对象,遵循前一个原则:尊重。家长和老师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不否定,不打压,不评价,但要引导要提要求:比如要分场合,比如要懂分寸,比如不能影响学习,更不能因此染上不良习气等。也就是,潜移默化地把理性思维渗透进孩子们的心里和大脑中。
“后果”教育和“方法”教育。学生即将成年,应教育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应让他们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自己承担后果,因而,付诸行动之前要先想想后果自己是否可以承担。同学之间产生纠纷,出现矛盾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想想解决问题就只有一种方法吗?很多时候,事情的解决都是有多种方法的,哪种方法能够伤害最小利益最大化呢?理性思考一下,说不定事态就会往完全不同的良性方向发展!
与家长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流后,反响很不错。家长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地在心态上和行动上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引领和示范。
辩论: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诱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延迟满足”的实验。现在人们常用这个实验说明,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能急功近利,要学会等待,付出小小的时间代价,换回巨大的回报。就此,我班也组织家长和学生展开一场辩论:你是否同意“耐得住寂寞,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正反双方各抒己见,纷纷发言。有的说不能被动等待,“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的说你只想着出手,你做好准备了吗?藏器于身导之以道才是最明智的;有的更直接地说:“打铁不需要自身硬吗?”“自己更优秀了还怕没花折吗?”……辩论很激烈,最后由学生自己做了总结陈词:学生时期的我们,对异性充满好感是正常的,但更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诱惑,在时间的沉淀中让自己变得更有见識更有魅力,在理性的照耀下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走向更灿烂的未来。
后记:其实,青春期出现问题不可怕,成长总是一波三折的,总是会起起伏伏,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曲折更是正常的,关键是家长和学校有了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有了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然后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沟通循环。这样无论出现多少琐碎的小问题小苗头,我们都能及时发现,一起面对共同解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