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待优化、国际竞争激烈等问题给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实施人才产业化,通过聚人才、兴产业、促发展,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
人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对人才资源整体性、系统性的进行开发,使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就是人才产业化。加快实施人才产业化既是贯彻落实双招双引战略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保障,也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抢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许多城市逐渐意识到人才对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密集推出包括优惠落户、现金补贴、购房优惠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助力产业发展,取得一定实效。但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一是人才“数字化”。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过于重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数量叠加或统计,有的地方把拥有多少位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作为人才引进工作的主要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却没有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引进人才,从而导致引进的人才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发挥有效推动作用。
二是人才“头衔化”。有的地方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一味追求“高大上”,过于重视人才的“帽子”和“头衔”,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现象严重。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甚至是为了引才而引才的做法,也让人才和产业发展不能产生良好“亲和效应”。
三是引才“单一化”。过去,不少地方在招才引才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出现“单一化”引才的问题,即只注重引进学科带头人、高层次科研人员等,却忽视了科研团队的作用以及科研体系、科研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由于一个学科往往由多个研究方向组成,每个研究方向还需要一个甚至几个团队从事科研工作,所以,仅仅依靠几个学科带头人,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才产业化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没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人才、产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让人才和产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因此,招才引才不可急功近利,必须基于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区域实际及其比较优势,做好人才产业规划顶层设计,以人才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才能提高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才能让所引人才最大限度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加快人才产业化,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人才产业系统化。人才本身就是一个产业,人才引领战略是经济发展最强动力源。要大力引进培育人力资源产业项目,通过搭建各类产业平台,促进要素集聚,使产业项目之间相互发生关系,从而形成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互为消费群体的人才产业系统,通过人才产业项目的交互运作,提高人才附加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是人才生态最优化。在人才引进前,要通过专业的人才评价机构,对区域人才需求导向进行科学市场调研和评估分析,同时,要坚持“团队式”招才,以产业定向引进人才和团队,真正让引进的人才和团队有“用武之地”,促进先进技术、科研项目顺利转化、及时产出,尽快为区域发展创造利润。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政府又通过加大民生投入、改善营商环境,更好地反哺人才环境,产生良性循环,形成最优的人才生态。
三是集聚效应放大化。要坚持筑巢引凤,搭建人才聚集的载体和平台,为人才提供高标准的科研载体和创业平台,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集聚的能量。同时,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推进,通过招商引资拓宽招才引智路子,通过招才引智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赢。
四是人才服务专业化。要探索成立专业化的人才产业集团,负责本区域的招才引智及人才培养、服务工作。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信息、金融、政策咨询等高层次服务,让专业的机构提供专业的人才服务,努力为他们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人才强。实施人才产业化,不仅是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产业带动发展的重要源泉,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的一剂良药。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人才资本优势,实现人才、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