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 要: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实践教学面临实践教学课时占比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实验室建设滞后、如何突出地域特色、多学科融合等方面的挑战。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对学院开展的实践教学改革从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室建设、突出“藏”字号教学特色、充分借助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合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学院实践教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部校共建;西藏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152-04
一、媒介融合格局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现代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无线电技术带来了广播事业的诞生;之后是电视技术,再后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网络媒体成为继纸媒、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出现并没有使传统媒体消亡,新旧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使媒介融合成为当前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方向。
媒介融合已经上升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集体学习上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也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加快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依据传统媒体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种按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1]。近年来,已有不少国内外高校在新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学科从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探索中不断累积经验。而作为应用型学科的新闻传播学,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在实践教学,因此,在媒介融合格局下,实践教学势必要做出改革与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媒介融合格局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整体教學计划中所占比例偏低
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理论课时相比,实践课时所占到的比例偏低。尤其在地方院校,“一方面,在于单门应用性课程中实践课时所占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课时更是远远高于实践课时”[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有高质量的实践,但在有限的课时资源中如何兼顾好理论与实践,是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具备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缺乏
高校教职对学历、学位的高要求,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及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但学历的高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具备丰富业界经验的人才进入到师资队伍中来。以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近年来引进的人才以应届毕业的博士、硕士为主,师资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媒介融合等新理念、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这对于教学科研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优势;但缺乏在媒体等业界的实操经验,对实践教学而言是无法忽视的短板。
(三)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新闻传播类实验室建设的滞后
如前文所述,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而“媒介实验室是介于社会互动的演练场,是处于十字地带的枢纽,连接着行业、教育、科技”[3]。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实验室建设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制于“自然科学需要实验室,人文科学不需要实验室”等传统观念,在高校中,文科实验室无论是从受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力度还是建设理念上,都无法与理工科实验室相比。而即便是已经建成的、较为完备的高校新闻传播类实验室,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业界发展需要,无论是从实验室建设理念还是实验器材的更新等方面,后期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一旦断层就会造成实验室建设的滞后。但是,对于多数高校而言,经费不足成为制约新闻传播类实验室建设的首要问题。
(四)如何在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中突出地域特色而不是程式化地“复制粘贴”
基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和区域特色等因素,媒介融合在不同省区、不同市县的发展不尽相同;同理,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高校,在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中也不能程式化地按照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模板”简单地“复制粘贴”。对已有的国内外高校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优秀经验,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情况,结合本地区媒介融合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突出特色,对本校媒介融合实践教学进行探索。
(五)媒介融合涉及多学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好“融合”是难点
媒介融合不仅包括新旧媒体从内容上、组织架构上的融合,还涉及媒介技术层面的相关知识等,不仅仅是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融”,更是多门学科交叉发展的“合”。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院系内外教学资源、将优势最大化,做好“融合”是难点。
三、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新闻传播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学院重视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拥有全面专业的能力为教学重要目标。下面就学院在媒介融合格局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课堂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媒介融合需要一专多能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要掌握采、写、编、评、摄、播等多种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将摄影、摄像2门课程设置为学院4个专业的必修课,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掌握摄影、摄像基本技能,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专业基础。同时,学院根据不同专业分别开设不同的媒介融合课程,包括《融媒体出镜报道》(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新媒体营销》(新闻学、广告学),《融媒体传播导论》(广播电视学),《全媒体视听产品创作》(播音与主持艺术)等。
在应用型课程的课时分配上向实践课时倾斜,使学生在实操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例如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必修课《融媒体出镜报道》共68课时,其中讲授20课时,实践48课时,实践课时占比为71%;广告学《平面广告设计》实践课时占比为50%;播音与主持艺术《电视播音主持》实践课时占比为70%等。
除了课堂上的实践课时,学院还鼓励教师通过带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教”,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成果。此外,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阳光传播》报以及运营的“创意民大”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校级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由在校生为主体全程参与采访、编辑、排版及节目采制与播出等各环节,成为学生课外实践的渠道;学院还设有“唯一色工作室”“初域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按照学院的教学计划,本科生在大三第二学期将前往媒体、传媒公司等相关单位进行专业见习,使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进一步检验实践教学成果。
(二)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文所述,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加强,具备业界实操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同时作为为西藏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单位,藏族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学院除了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还通过“双千计划”挂职交流、部校共建、实践实战项目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院中青年教师,使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西藏自治区自2015年9月开始实施由中宣部、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千人计划”,截至2019年8月,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有5名青年教师分别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广播电视台交流挂职。他们参与新闻单位一线采编工作,向常年在新闻战线的记者编辑学习,将新闻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把握西藏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较为迅速、全面的锻炼和成长。回到教学岗位后,挂职经历反哺教学,尤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而来自西藏日报社和西藏广播电视台的7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则走进课堂,分别承担新闻采写、新闻编辑、藏语播音等课程的教学,并开设系列讲座、指导校园媒体采编工作,极大地弥补了学院“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短板。
2015年4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西藏民族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由自治区宣传部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提供支持。2019年上半年,学院9名师生全程参与由中宣部和自治区宣传部组织的中央记者团采访活动,进行实践采访与教学活动,开展新闻专业实践与社会调研。
学院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项目”,通过寒暑假进入媒体、传媒公司进行实践、调研等,不断完善中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
(三)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重点打造“西藏融媒体实训中心”
学院所设“新闻传播综合实验中心”为西藏自治区示范教學试验中心,总值逾1300万元,实验设备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位居西部地区前列。现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画室、虚拟演播室、演播室等实验室,以供学院4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实验室初建时期的建设理念和实验器材等已不能满足媒介融合的需要。借着2020年学院将搬迁至新校区的契机,同时结合教学需求,学院对实验中心建设进行了重新的布局与规划,并将重点打造“西藏融媒体实训中心”。
“西藏融媒体实训中心”计划分视音频采集设备实验室、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实训平台、新闻数据可视化包装实验室、融媒体实践教学及综合实训系统、中央厨房报道指挥实训系统、演播室及实验室舞美灯光系统6个部分进行建设,以最新的广播电视技术和融媒体技术等手段为支撑。建成后,该中心将在技术上居于西藏前列,引领西藏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学院将与西藏媒体间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实验设备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西藏媒体提供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并可为西藏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人才培训。
(四)突出“藏”字号教学特色
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完整的新闻传播教学单位,学院成为为西藏输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主要单位,培养的毕业生遍布西藏各地、市、县媒体及党政机关、传媒公司等。过硬的政治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专业技能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西藏传媒行业的佼佼者。
根据与自治区宣传部共同签署的部校共建协议内容,双方将重点建设藏汉双语传播、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传播、西藏对外传播等4个人才培养方向,突出“藏”字号教学特色,立足西藏、面向中西部,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对藏族学生的培养,教学中对藏族学生普遍薄弱的写作能力加强训练,并针对藏族学生具备藏汉双语能力的天然优势开设诸如《藏语播音》等课程,使藏族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培养西藏紧缺的优秀民族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还为西藏基层新闻传播从业者提供专业培训。2016年6月,西藏民族大学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其中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改则县文广局进行“校地”合作,对改则县文广局人员进行培训。截至2019年6月已培训六批8人次。根据反馈,通过一学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参培人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在拍摄技能、节目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充分借助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合作
学院利用重点高校对口援藏及学校在陕西异地办学的优势,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学生交流等方面先后受到对口援助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提供的高端支持,并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学院还就西藏对外传播、无人机航拍等学科交叉方向与学校外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开展教学合作。
技术是文科院校的短板,在媒介技术方面,学院与北大方正、艾迪普、华栖云等在媒介融合领域具备一定实力的专业公司开展合作,对师生进行融媒体技术方面的培训。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媒介融合格局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臨诸多挑战。
第一,高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因工作量无法认定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热情不高的问题。“实践教学耗费教学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在当前高校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实践教学成果却很难计入考核,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热情普遍不高、投入精力有限。”“科研的巨大压力很难让老师将如此多的时间投入实践教学,难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4]。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务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实践教学与实验中心、校园媒体及工作室的联动仍有待加强。目前,实验中心除实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以外,其他实验员较少能直接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建议让有能力承担实践教学的实验教辅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根据实践教学的安排及实际需要,采取任课教师与实验员共同代课、实验员独立代课等多种方式进行,一方面,能够减轻专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校园媒体及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模拟训练平台,对学生了解、熟悉媒体工作流程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有效途径。目前参与学生以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主、涵盖全校多院系学生,但校园媒体及工作室与教学的直接联系较少,也未能覆盖本院全体学生。建议相关课程可将实践环节与校园媒体及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进行结合,使更多学生受益。
第三,如何将产研结合、提升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既是难点,也是“西藏融媒体实训中心”建成后的重点任务。“校地合作”的培训形式是一个能够借鉴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惠及到西藏自治区其他媒体,利用学院的师资优势为地方台媒体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参培人员在培训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利用综合实验中心的设备资源提高工作技能;同时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西藏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课题开展、纪录片拍摄制作、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推动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加快人才培养,获得学界与业界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09(1):21-24.
[2]李艳梅.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J].今传媒,2016(10):12-13.
[3]栾轶玫,苏悦.媒介实验室的三个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J].传媒观察,2019(7):8-16.
[4]刘婧婷.聚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研讨会综述[J].新闻战线,2019(5):110-111.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