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芬
“写”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学生“写”的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写”在检测中的比重也日渐增大,之于老师和学生的挑战指数也日渐提升,我们可追溯“写”的过程,有效量化“写”的步骤,让“随课微写”成为一项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学策略。
一、读写融合,铺垫“写”的情境支架
随课微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全面细致地解读课标和所要教授的文本特点,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选择适合读写的训练点,预设契合的教学情境,以保证其环节有可能顺利进行。
针对不同的文体,微写的训练点有所不同。写人的文章,重点可放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上,对于写事的文章,重点可放在了解事件的经过,对于写景的文章,重点落在抓住景物的特点,对于状物的文章,重点可落在物体的特点上。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多处写景的片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秋天写得灵动活泼,这样的语言画面,契合三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老师可这样创设读写情境:借助媒体播放秋天的画面与老师的朗诵相结合,老师让学生走进秋天的画面,启发观察发现秋天的样子。
师:这和我们平时读到的秋天大不相同,你们看下面句子,对比这两个句子,这两种表达,你喜欢哪一种呢?
生品:感受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趣味,老师推进学生发现语言的架构: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_____给了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哪___哪,___走了______________。学生借此框架,结合生活体验和媒体的画面展开想象,“写”的训练应运而生。
读写融合的过程中,链接的“写”的训练点还有很多,比如:“排比句写景”“多角度写景”“写出景物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等;再如,写人物对话,结合文本从“写好提示语”“注意对话独立成段”“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几个不同梯次的训练点……由浅入深,结合课标要求,整合教材中每组文章的主题和单元习作要求,抓住每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帮助学生系统地、科学地、有层次地在品读中感悟、在模仿中创新。
二、读写融合,勾勒“写”的思维路径
表达的难,不只难在语言及形式的积累应用,更难在表达路径的建立。语言逻辑的建立,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发现句群的逻辑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恰当的语言逻辑去表达,这也是读写融合另一个目标和价值——启发学生勾勒“写”的思维路径,这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典型构段结构。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段落结构很有特色,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仿写中发现、掌握构段的特点。如,《种一片太阳花》中的“这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着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蓝、紫、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五彩缤纷的锦缎。”以“这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着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为中心句,展开描写:“大、小、单、复……到一片法兰绒”,从点到面,将太阳花竞相开放,生机盎然的画面释放出来。像这样有着特别顺序、形式的段落,错落在我们所遇见眾多的文本中,等待我们去采撷,其中也包括有多重关联词组合起来的句群段落,如并列、递进、转折等单个或多重关联词组合的逻辑段,都是我们老师要有效引导学生梳理的逻辑段,我们可以通过品析、比较、改换等形式,品读课文某一段中的“因果”“递进”或“总分”等关系的句子,让学生感知句群关系、自然段的结构以及状物叙事说理的相关方法等。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文字的品读、感悟、运用,将这些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形化,显性呈现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勾勒“写”的思维路径,降低“写”的难度。
三、读写结合,建立“写”的创作自信
当学生在情景渲染下进入写作状态,将自己的情绪倾泻于写文之中,教师应从旁巡视,及时发现、引导,进而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观摩、评议,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点评,特别是从写作方法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结合点评及时补充修改,应用好的方式表达,这样的随课微写降低了写的难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形可循,在完成写作之后,学生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信心。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随课微写创造了一种写作平等的可能性,支架、路径的有形化,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写作的可能性。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阅读本身就充满诗意,我们应该正视、立足于每一位儿童的起点,通过熏陶、感染、渗透等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方式,让儿童获得用语言建构、创造表达的平等机会,让每一位孩子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都得到提升,让儿童的心性,儿童的乐趣在写作中得到关照和延展。
如果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高尚的灵魂交谈,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丰富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写作则是融合了人类智慧,与自己灵魂的静谧交谈,把自己的生命经历跃然纸上的个性表达。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借助“随课微写”这一有效写作的新路径,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地反思、总结、提炼,引导学生读文有形,写文有径,让课堂上的“随课微写”焕发学生写作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1.
[2]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0.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5.
[4]殷宗祥.“随课微写”小学习作教学的新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8(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