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月球车
今天,人类已经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约有40亿年时间,最初的生命在海洋中产生,生物演化又经历过数次从海洋到陆地,再从陆地到海洋的嬗变,这一切都离不开水。月球、太阳的引力又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注定了月球与地球生命和人类的演化密切相关。
虽然距离1969年第一位登月者阿姆斯特朗迈出第一步已經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但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依旧少得可怜,更多的还是传说和神话在支撑着人们对月球的想象。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月球始终如一地以同一相貌面对地球和人类。
尽管月球还是那个月球,但地球上的人一直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也因此激发了人类千百年来强烈的好奇心: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
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实现绕月探测,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获得国际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图和月球虹湾地区1.5米高分辨率局部影像图,并飞至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环绕探测,还对700万公里外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高精度飞越探测,不断刷新“中国高度”;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嫦娥三号着陆器也成为迄今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航天器;2014年,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对中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4年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后,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开展嫦娥四号任务实施方案调整的论证工作,最终确定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总体方案。
2018年5月21日,第一次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6月14日,“鹊桥”中继卫星实施轨道捕获,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千米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Halo轨道的卫星,在此轨道陆续开展在轨测试和中继通信链路联试后,等待“嫦娥”的到来。
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中国的嫦娥四号月球车和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是人类以不同方向和不同地点探索月宫的划时代的第一次,也因此,这既是中国人的一大步,也是人类探月的重要里程碑。
嫦娥四号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将获得非常“干净”的甚低频电磁波谱,从而可以研究太阳爆发、太阳系行星的低频射电场,进行地外行星的射电观测,窥探第一批恒星诞生的图景,乃至更早的宇宙初创。
此外,探测月球背面的艾肯撞击盆地内月球最古老岩石的物质成分、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对于恢复月球自形成至今40亿年的演化历史,以及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