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礼志 徐 莹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适应创新驱动的要求,必然需要创新人才。构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模型,主要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形成开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模型体系。
在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分析和创新能力开发有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如下“五三制”模型:
图1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五三制”开发模型
要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清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为创新培训铺路。为此,要突出“三个转变”:
一是人才观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八个转变”,即从管人才向用人才转变,从量到质转变,从惟学历、职称向重能力、业绩转变,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从“追求完美”向“扬长避短”转变,从“刚性化”向“柔性化”转变,从“重引进”向“尚追随”转变,从“一次性培养”向“终生培养”转变。要重视和发展个性,营造宽松空间使个性得以舒展张扬,并正确引导以养成优良个性;倡导并鼓励冒尖,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只有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下,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才能够迸发。
二是培训观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七个转变”,即由客体指向性培训转变为主体自主指向性培训;由单纯智力因素的培养转变为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重;由以增长知识为目的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转变,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由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向以提升能力为落脚点转变,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实效性;由课堂灌输式培训向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转变,切
实提高职业培训的吸引力;由间歇式培训向整个职业生涯期不间断培训转变,要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风尚;由对个人进行培训向对一个团队进行培训转变,打造学习型组织,营造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等与创新能力开发直接相关的七种观念的转变。
三是学习观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即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与学方法并重转变,由依赖型学习观向自主型学习观转变,由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由“功利性”学习向愿景性学习转变,由工作学习分离向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转变。这些转变,是面对未来发展、造就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是战略导向策略。就是要强化战略协同意识,创新能力的开发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合拍。做到先有企业战略,再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训开发体系。
二是市场导向策略。市场导向策略就是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市场,研究上下游产业,在对市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来开展创新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将创新能力开发与上下游产业链、市场导向型的研发体系紧密结合,才能打造企业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三是现场导向策略。现场导向策略就是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研究现场,善于发现现场的实际问题并勇于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在培训开发方面,要紧密结合现场案例、现场需求和要解决的现场具体实际问题来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观念的转变、策略的选择最终要内化为员工想创新的愿望,进而形成一种创新精神。为此,必须加强“三项养成”:
一是创新情感的养成。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怡情”。如通过詹纳、巴斯德等人的人生选择,通过海尔等企业的典型创新案例来激励员工,从而激发出一种做人的精神、探索的意识。
二是创新志向的养成。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激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立志”。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树立一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奇迹、奋力战胜危机振兴企业的志向。
三是创新个性的养成。就是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顺从不盲从”的独立个性质量。要让员工经历创新的“过程”、体验创新的“感受”,逐步建立起依靠挖掘“自我”的潜能去探索未知的意识,树立起既超越客观又超越主观的信心,进而逐步形成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奋发向上的个性,这就是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在创新能力中,最为突出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其根本的途径就是训练,主要要强化“三种训练”:
一是问题意识的训练。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创新的切入点。通过寻找问题的反复训练,使员工树立“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结合生活、工作及专业实际,有大量的创新思维训练题,在开发过程中,适时地进行相应的训练,着重开展和培养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及突破思维定势的训练,以增强思维活力,扩大思维空间。
三是创新技法的训练。创新技法是创新能力的补充。在培训开发的过程中,要适时系统地对学员进行智力激励法、设问发明法、列举发明法、组合发明法等主要创新技法的训练,使学员掌握创新技法、领悟创新技法,以提高创新成效。
一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主要是要创设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要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这条主线,不断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创新文化氛围,推动企业产品水平、技术水准和装备水平的提升,培育一流的创新能力,实现一流的创新成果。
二是加强创新机制建设。主要有动力机制,如建立分红权激励机制等;决策机制,如建立以技术专家为主体的科技、学术委员会等;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推动创新活动开展的经费、时间等运行保障等机制;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活动与成果与个人发展联动机制等。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
三是加强协同联动创新机制建设。协同联动创新在创新能力开发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要通过组织推动来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同时,还要打破企业的围墙,推动组建与上下游产业协同的创新团队,形成整体联动的局面。
(1)综合交叉。“五三”模式是将国内外先进人才开发理念与教育培训思想融合提炼,将哲学、教育学、学习学、人才学、心理学、未来学、管理学及思维科学等多种学科相关内容综合交叉,再经沉积凝结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其内涵深刻而丰富、全面而概括。其中:“三个转变”包括培训观、学习观、人才观的转变,为创新活动清障铺路;“三种策略”包括战略、市场与现场导向策略,强化了务实型创新能力开发;“三项养成”包括创新情感、创新志向、创新个性的养成,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三种训练”包括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的训练,以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三条保障”包括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是推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保证。
(2)以人为本。本模型注重人的思维解放、直接体验及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注重人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挖掘人的自身潜能,所有这些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能力开发理念。在“三个转变”、“三项养成”、“三种训练”等方面中,均反映出尤其注重人的精神状态的提升。
(3)个性要素。本模型综合了个性、受训、创新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着重强调了个性对创新的深刻影响与重要作用。培训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培训;个性因素决定培训效果,培训上的个性体现在自主性,没有个性的解放就没有创新。
(4)智慧训练。本模型体现了“真正的培训就是智慧训练”的教育培训思想,提出并实施了“三种训练”,即问题意识的训练、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创新技法的训练,又特别突出了思维训练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5)以用为本。本模型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来源归纳为企业战略、市场与现场,体现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实际,强化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战略意识、市场意识和现场意识。
(6)系统集成。系统提出了若干关于创新理论及创造力开发的学术观点。一是系统提出了几种观念的转变。即与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八种人才观的转变,七种培训观的转变,五种学习观的转变。二是系统构建了创新能力的指标框架。即五个一级指标架构,15个二级指标框架。同时,总结出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的基本途径,以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及模型。
总之,本模型顺应了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抓住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将精神提升与能力开发相结合,注重挖掘并调动人的精神因素的潜力,从深层次上开发人的自然属性和人本状态,启发人们原本的创新意愿;将专业素质养成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注重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开发人的自身潜能,从而在创新培训开发研究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