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笑
(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食品自身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性,导致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干扰产业的有序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将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食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食品产业发展与食品安全监管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高效率的食品安全监管可以有效抑制食品生产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和行为,促使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增加高品质食品的供给,促进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会强化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增加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1]。低效率的食品安全监管则会诱发企业的假冒伪劣和欺诈等逆向选择行为,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会影响守法企业的正当经济利益,干扰食品产业的有序发展。而食品产业的低质量发展无疑也会降低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在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由于政府监管所需投入的运行成本高昂,中小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加强烈且承担服从成本的能力更弱,大大地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高效率监管不等于高强度监管,追求食品安全的“零风险”既无可能也不必要,食品安全监管应依据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改善产业发展绩效的双重目标导向来权衡和确定最优监管强度。此外,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政府监管的有效性,更需要形成主体多元、功能互补、力量互动、机制互洽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优越使其发展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江西“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 657个,其中有机产品1 024个,居全国第4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4个,居全国第6位。近年来,江西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了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强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见表1。
表1 江西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发展概况表
通过调结构、转方式,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果蔬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酒和饮料制造业、精制茶加工业、方便休闲食品制造业、营养保健食品制造业等8大产业,江西的食品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指标方面持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
近年来,江西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带动力强、品牌响的骨干食品生产企业。2017年,全省持证食品生产企业4 06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895家。在入选“2016—2017年度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的167家企业中,江西共有18家企业。2018年,正邦、双胞胎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664亿元和501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根据《加快江西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江西目前正在重点打造南昌小蓝食品饮料产业基地、九江庐山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樟树酿酒产业基地等10个超100亿的食品产业集群[3]。2017年,江西共有8县获评“2016—2017年度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2017年,江西食品产业共有80户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获全国食品行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奖,3项产品获全国食品行业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奖,2人获全国食品行业先进科技带头人奖,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江西食品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①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多、小、散、乱,品牌意识较为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②企业诚信观念和食品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③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食品消费需求。④近年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产业整体呈现经济效益增速回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减缓。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明显短板,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造成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3.1.1 监管机构改革顺利推进
通过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简称“三局合一”)改革,目前全省已经形成省、市、县、乡四级食品监管机构体系,监管体系基本健全,监管权责更加清晰,多头执法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3.1.2 监管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江西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食品“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了食品企业风险等级评价体系,公布企业信用等级,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构建了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网络中心,基本形成一条可追溯食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的体系链[4]。建立全省食品企业基础数据库,在赣州、新余等地推行智慧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监管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
3.1.3 监管执行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采取强化日常监管和小作坊监管、强化飞行检查和大规模交叉检查以及强化案件查处力度等有效措施,江西的食品生产安全问题得到明显好转(见表2),近几年均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表2 江西食品生产环节监管情况表
江西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着诸多不足:①监管法律法规仍存在体系不完善、效力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②监管机构设置上下仍不统一,难以实现有效指导和相互协调。③监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专业不强,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型人才严重匮乏。④监管技术支撑能力较弱,风险监测和评估技术水平亟待提升。⑤基层监管机制不健全,无专门办公场所、无专业检测设备、无专业技术资质“三无”现象严重等等。
4.1.1 优化食品产业布局
坚持集群发展,重点打造粮食精深加工、畜禽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果蔬深加工、水产品加工、茶叶茶油加工等食品产业,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引导各地依托当地特色和优势产品,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形成三产融合的综合开发体系。
4.1.2 做大做强企业主体
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向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品牌化的现代企业方向发展。鼓励扶持一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专、精、新、特”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创新,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力强、中小型企业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格局。
4.2.1 加强食品监管队伍建设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科学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检验检测、审评认证、预警监测等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家咨询队伍建设,构建检测检验、风险评估、不良反应监测、应急处置、信息技术等专家咨询队伍。
4.2.2 建立权威高效的监管技术支持体系
加快建设检测检验、风险监测、质量追溯、信用体系、行政执法、公众查询和投诉举报等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综合平台,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推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构建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加大基层监管资源投入,缓解基层专业监管人员紧缺的现象,加快建设县级食品检测中心和乡镇食品药品快检室。
4.2.3 加快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支持行业协会制订行规行约,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全面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强化企业诚信为本、安全为基的责任意识,鼓励企业按照良好生产经营规范组织生产,引导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诚信自律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大“黑名单”管理力度,形成市场倒逼企业守法经营的机制。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畅通消费者举报投诉渠道,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