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苗 苗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妇产科 周口 466000)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指征被逐渐放宽,瘢痕妊娠发生率呈增长趋势,瘢痕妊娠可引发子宫破裂或大出血,严重时其患者甚至需要摘除子宫[3],因此瘢痕妊娠治疗对于女性健康十分重要。有学者指出,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在瘢痕妊娠保守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对瘢痕妊娠的联合治疗效果尤为突出[4],为深入了解米非司酮、甲氨蝶呤不同用药方案对其患者妊娠包块与血清β-HC的影响,现开展如下研究。
自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中随机选取74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7例,年龄为22~41(30.50±4.61)岁,停经时间为33~84(53.26±8.12)d,距上次行剖官产术的时间间隔为l1个月~7 (3.52±1.08)年;观察组37例,年龄为24~40(31.30±3.77)岁,停经时间为34~81(54.16±7.02)d,距上次行剖官产术的时间间隔为1~7(3.40±1.18)年。两组瘢痕妊娠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有明显均衡性,无明显差异,可对比。
纳入标准:血清β-HCG<2000IU/L;彩超检查提示有孕囊、胚芽;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实验目的及程序知情,并且签写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或者肝肾等脏器严重衰竭者。
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mg。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甲氨蝶呤药物治疗,具体操作为:肌注,每日1次,连续给药3d,第1d给药25mg,第2d给药50mg,第3d给药25mg,3d后复查病例血清β-HCG指标,如血清β-HCG指标降至满意水平,并且如有白细胞减少、脱发或口腔溃疡等症经对症处理后有所好转,即可出院。此后由门诊负责随访测定病例血清β-HCG水平,直至血清β-HCG恢复正常。若血清β-HCG指标下降量不理想,则可继续应用本品,第1~3d分别给药25mg、50mg、25mg,每日肌注1次,3d后再次复查血清β-HCG,该指标下降满意即可出院,医院门诊随访,直至血清β-HCG正常为止。
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妊娠包块体积与血清β-HCG指标,对比两组平均数值。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妊娠包块体积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包块体积明显小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妊娠包块体积对比
分组n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76.70±2.405.18±0.353.810.00观察组376.90±2.602.15±0.4710.940.00t0.3431.45P0.730.00
两组患者的血清β-HCG水平经药物治疗干预显著下降(P<0.05),但对照组血清β-HCG水平明显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β-HCG指标对比 (IU/L)
分组n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71580.56±42.45695.87±50.5281.550.00观察组371569.99±48.91312.17±49.21110.270.00t0.9933.09P0.320.00
瘢痕妊娠治疗常取外科手术或者药物保守治疗手段,然而手术于瘢痕妊娠患者身体会有较大损伤,加上行子宫切除术对女性生理及心理的创伤较重,育龄期患者多选药物保守治疗[1],究其原因在于保守治疗于女性子宫伤害小,能保留生育能力,而且操作程序更方便。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治疗后妊娠包块较观察组偏小,而血清β-HCG则较观察组偏低,表明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均能促进瘢痕妊娠病人妊娠包块与血清β-HCG指标数据显著下降,其原因分析如下:米非司酮为抗早孕类药物,被归类为强抗孕激素,其机制在于能与糖皮质激素、孕酮受体结合,并能破坏瘢痕妊娠滋养细胞,利于引产、终止妊娠[2];甲氨蝶呤隶属抗叶酸抗肿瘤药物,有抑制肿瘤细胞、子宫滋养细胞合成的功效,同时也可阻滞肿瘤细胞生长,并能破坏瘢痕妊娠患者子宫绒毛组织,从而阻断子宫内胚胎的养分汲取途径,使胚胎逐渐死亡,终止妊娠。但是,观察组患者妊娠包块治疗后体积与血清β-HCG治疗后水平均小于、低于对照组,加之两项评价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由此证明,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的二联合治疗在消减妊娠包块、控制血清β-HCG方面更有效,推广使用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后瘢痕妊娠,可促使病人妊娠包块体积显著减小,能促使血清β-HCG水平下降,对瘢痕妊娠患者终止妊娠有重要帮助作用,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