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旺
(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545005)
工业4.0计划的提出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让电气自动化设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多,减轻了工人劳动负荷,提高了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电气自动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但很多企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实际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设备使用效率及生产效率受到很大影响[1]。因此,本文就针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与维护展开论述。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加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为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很多企业的设备自动化率越来越高,但同时企业对设备的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部分企业只重视市场占有率、产品产量及新产品研发工作,对企业本身设备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管理思想意识比较淡薄,出现重生产、轻维修,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无法落实开展。长期以往,设备工作状态越来越差,等到设备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处理,对产品的质量及设备安全性造成很大影响,给企业间接带来效益的损失。
一个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仅能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充分利用设备生产能力,更能使企业在产品竞争力及市场发展方面占据有利地位[2]。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设备管理方式与方法往往制约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成为很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甚至被市场淘汰,停工倒闭。
企业设备管理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未针对设备编制相应的管理办法、未定期对设备进行点检及维护、设备24 h运行生产、维修理念落后、以换代修、以罚代管等方面。
企业制度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设备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心脏,它的健全与否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部分企业中存在着设备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构重叠等问题,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设备管理没有落实到具体个人,没有明确个人责任,出现管理的盲点[3]。设备备品备件库存管理混乱,没有统一性;缺少设备档案,无法掌握设备现存状况及维护保养的具体情况。
为减少生产成本,部分企业对设备管理者和维修人员大量精简,使设备管理及维护工作繁杂沉重,加上企业工资待遇低,不重视相关技能培训工作,缺少激励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人才的频繁流失,反过来影响现有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情绪及思想波动大。人员不稳定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是制约设备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4]。
为了做好企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证企业稳定、长远发展,企业在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要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管理维护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完善培训机制[5]。从多方面入手,共同推动,实现设备管理与维护的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设备日常的管理与维护需要多个部门相配合,在具体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中,要明确员工责任,构建健全的巡检保障体系。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与设备管理维护相关的管理办法及相关流程,实行定期点检、维护、保养机制。其中,设备岗位操作者每天应该负责所用设备所有巡检点的例行检查,完成设备基础保养工作;专业维修人员应该负责其所承包的重点设备的专业巡检修任务,完成设备高级保养工作,将设备使用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或可能产生的隐患,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及时解决。设备巡检工作要做到“早发现、早登记、早落实、早解决”,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维修,除此之外,还要定时委派相关人员全面掌握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
电气自动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两种,一是人为造成的故障,即前期设备安装调试不规范、设备使用过程中岗位操作者操作失误以及设备维修不当等造成的故障;二是自然故障,即由于设备在运行时负荷过载、周围空气湿度与环境温度的影响、长时间运行产生的自然磨损、设备零部件老化或是设备零部件的质量问题等造成的故障。针对以上原因,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设备正常稳定运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要做到以下要求。
(1)保持设备的完整性,设备的完整性除了设备本体,还包括设备出厂配备的各种工装、器具等附件。在现场,要求设备相关的工装、器具等附件要定点放置,摆放整齐;维修人员在处理设备故障工作结束后,拆装的零部件要确保完全安装归位,消除人为导致的任何问题,使设备始终处于完整状态。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所谓强制保养,是对设备保养的强制规定,必须按计划进行,不能因为生产紧张等理由而不安排人员和时间进行保养。企业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如果忽视设备保养,只顾生产,等到设备不能运转才停机维修,必然导致设备加速磨损,使用寿命减少,后续维修人力、原材料等成本增加,甚至危及安全生产,得不偿失,与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是背道而驰的。
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应该包含设备管理思想的创新。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已经开始认识到TPM(全员生产维护)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提高企业中员工TPM培训投入。TPM在提升设备总效率(时间效率、性能效率、产品合格率)方面有着非常惊人的效果,实践证明,实施TPM可以将设备的总效率提升50%~90%,因此企业应该推行TPM。但是推行TPM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有些企业把别人模式照搬照抄,一开始就把预期目标设定得非常高,会让员工心里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失去改善的信心和动力,导致企业TPM活动推行无力,最后以失败告终。要想让TPM活动推行后的效果明朗,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同时根据每一阶段改善执行的情况及效果,制定下一阶段的预期目标,逐渐提高目标层次,从而达到推行TPM的目的。同时为了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更好更全面推行TPM理念,企业可适当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首先,激励机制对于提高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提高维修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可以提高维修人员生活水平和稳定员工心态,减少人员流失率。其次,可以使维修人员在思想上有进取心,积极工作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最后,激励机制实质上是对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支持与肯定,是对维修工作的尊重,维修人员在激励机制的影响与引导下,努力提高维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保证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企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使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已经无法应对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新员工对设备的不熟悉等因素构成了目前设备管理工作的瓶颈。为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升维修团队技能水平,打破设备管理瓶颈,加强对现有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技能水平培训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制定每年培训费用预算,培训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内培和外培。内培可以根据设备故障分析报告随时灵活安排培训,鼓励维修人员制作技能PPT课件并安排对维修人员的培训课程;外培可以根据企业当前设备情况及缺乏的管理及维修技术,有针对性的安排管理或维修人员到相关培训中心进行培训,或者邀请专家、技术工程师到企业统一给员工授课。两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最终达到将设备管理与维修培训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环节,对相关人员的技能等级作为工资等级的评定依据的结果。
无论是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还是企业普通工人都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注重对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的培养,将其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工作当中。加强对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人队伍建设,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设备管理能力及维修效率,使企业积累更多的时间运用设备进行生产,增加企业盈利收入,促进企业再生产的顺利开展。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企业生产管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没有捷径,也没有一蹴而就的办法。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方面统筹管理,不断探索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方法与对策,并持之以恒的推动与执行,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前进发展的动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