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舆情应对的反面教材

2019-01-14 05:23:41
中国公路 2019年16期
关键词:李女士监督员舆情

在事件中,真正让公众心寒的,不是作为个例的牛女士做了什么,而是类似突发事件发生时,作为行业管理机构做了什么,不做什么。

几句闲言絮语,随风遍满东南;

不算文思所及,见笑各位看官。

数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盏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闲。

此前写了《优质服务永远是稀缺品》,吐槽交通行业的服务“硬伤”。有朋友批评我:这种看法未免过于悲观!可最近一条新闻让我深刻意识到,除了优质服务,稀缺的还有行业正确应对处置舆情的能力。

说实话,这篇文章我写得很艰难,难的不是“无槽可吐”,而是“槽点”太多,无从下口。最近,某家众所周知的航空公司(以下简称“G航”)曝出“监督员事件”,无论从服务理念、内部管理到危机公关,都刷新了公众认知的下限。

7月13日,知名编剧李女士在微博发视频爆料,一名自称“G航监督员”的女乘客在头等舱大声斥责其他旅客不关手机的行为,并报警将他们带到警察局接受调查,滞留整整7个小时。据悉,事发时飞机正处于机舱提醒时段,经提醒打电话的旅客也已关闭了手机。但“监督员”不依不饶,谎称遭几名旅客围攻,大闹机舱。荒谬的是,她报警时飞机正在滑行,她不但打电话而且在客舱走动。整场闹剧,机组人员不但未维护秩序对其加以制止,而且配合她提供相关旅客身份资料、填写投诉表并签字,在警察带走旅客过程中也未如实澄清事实,为旅客作证。

这条微博在一天内转发超6万次,成为当天最热门的新闻。更奇葩的,是G航对此事的应对,可谓一错再错。

第一错:“装傻装睡”。本来受到质疑,迅速表明态度,澄清事实,该调查调查,该认错认错,风波就会渐渐平息。G航偏选择“装睡”,可装得又不像,事发1小时后还在官微“没心没肺”地发了一条与此事无关的微博。后来迫于舆论压力终于回应了,却不“光明正大”地发官微,而是“偷偷摸摸”在上条微博评论区声称:从未设置“监督员”岗位。这又犯下第二错:“推卸责任+撒谎”。热心网友很快翻出此前“G航邀请社会监督员”的新闻报道。被“打脸”后,G航又“偷偷摸摸”删了声明,继续“装傻”。到了此时,它仍不正面回应,而是要求两天后与李女士见面“私聊”,就这样,任由舆情继续发酵好几天。期间,有网友曝出该“监督员”实为G航员工牛某。一时间,关于牛某“有背景”的传言满天飞,各大媒体也纷纷关注报道此事,在“一边倒”的批评声中,舆情危机彻底爆发。

G航与李女士“私聊”的结果并不愉快,李女士告诉记者,G航对此事的定性是“普通乘客间的纠纷”,公司对此事“无责任”,对乘客“无赔偿”。随后,G航官方声明“姗姗来迟”,除了澄清牛某并非“监督员”,说了些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的“套话”外,既没回应公众关切的其他问题,也没有一句道歉。此举难免有“护犊子”之嫌,至此,一起“教科书级”的负面舆情应对案例正式出炉。

令人遗憾的是,“护犊子”的不只G航。随后,中国民航网发评论称“安全人人有责,维权也需有度”,并在该评论阅读量高达475万之时,坚称“砖头雨下,不惧!哪怕烈火焚身!”虽然很快删除了评论,但这种“和公众正面硬刚”的姿态,显然已让一个服务公众的行业公然站到了公众的对立面,既输了民意和民心,也输了格局和气度。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让一个国企乃至一个民生行业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而且至今没有作出任何补救。

交通行业关乎民生福祉,本应找准定位,秉承服务理念,不断做得更好。在事件中,真正让公众心寒的,不是作为个例的牛女士做了什么,而是类似突发事件发生时,作为行业管理机构做了什么,不做什么。

爱之深,责之切。我认为,这起失败案例值得所有交通同行反思:即使处于垄断地位,公众不得不和你打交道,但如果学不会秉持公心,真诚以待,大家就不会信任你、尊重你,一旦有了其他选择,就会立刻远离你、淘汰你。

猜你喜欢
李女士监督员舆情
擦玻璃
故事会(2018年13期)2018-07-03 03:00:12
申请信用卡贷款装修房屋常州一女子被骗1万元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护眼监督员
首席监督员诞生记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1:04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尽职尽责的网吧义务监督员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1
一女子骗领退休金被判10年